余光輝,張 勇,張卓,李振國
(湖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系,湖南湘潭411201)
自1988年《土地復墾規定》頒布以來,我國的土地復墾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這一成就對削減耕地赤字,遏制耕地銳減勢頭和緩解我國人地矛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目前礦區土地復墾根據其用途可分為農業復墾、林業復墾、漁業復墾、自然保護復墾、水資源復墾和工業復墾等,其中發達國家農業復墾和林業復墾最普遍。如英國復墾的重點是污染土地修復和礦山廢棄地復墾,其復墾目的不僅是保護環境和恢復土地利用,更重要的是解決環境安全問題。在我國由于耕地面積有限,目前復墾的核心便是恢復耕地[1-3]。湖南省郴州市礦產資源比較豐富,具有種類多、儲量大、分布廣和質量好等特點,素有“煤田”和“有色金屬之鄉”美稱,其礦產資源主要分布在市域中部、西南部、南部和東部邊境。宜章長城嶺鉛鋅多金屬礦位于郴州市宜章縣城東北部,隸屬于赤石鄉。已開采礦區總面積為0.631 2 km2,是一個小型鉛鋅多金屬礦,主要有鉛、鋅、銻等金屬礦產,已探明量約為564 361 t,其中Pb 2.66%,Zn 1.41%,Sb 1.05%。郴州礦區的開采給周圍的環境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礦區周圍的土壤、空氣和水體環境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4-5],礦區生態環境與土地復墾問題己經成為當地政府、群眾與研究者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
本文通過分析郴州市宜章礦區土壤重金屬污染情況,提出礦山復墾相應的對策和建議。旨在為解決礦區周圍居民的生活環境安全提供理論依據,并為同類礦區土地復墾提供科學指導。
礦區尾礦庫位于宜章縣赤石鄉塘被村,最高海拔標高為609.9 m,最低海拔標高為490 m,尾礦庫占地面積為21 000 m2,總庫容量約156 554 m3,地貌為剝蝕丘陵地貌,溝谷開闊,周圍除少量菜地外,植被主要以灌木草叢為主。土地以林草地為主,占64.4%,荒山坡地19.3%,耕地6.6%,尾礦庫0.27%,其它為水域、生產用地及廢棄用地。
廢石場位于礦井旁的坡地,占地面積為2 000 m2,容積為8 000 m3。廢石場由于建設較早,建設不規范,邊坡未設防護墻,下游也未設擋渣墻,廢石堆放不太穩定,容易形成泥石流。
礦區所在地土壤主要為侵蝕土和壤土2種類型,土壤層厚度10—30 cm不等。由于礦區開采多年,局部地表植被已遭到破壞。本區地處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氣溫為19.6℃,降雨充沛,年平均降水量為1 504 mm 。
在進行礦山開采和礦產品加工過程中,礦石中的重金屬元素會遷移擴散到礦區和作業區,采礦過程中產生的尾砂和廢石全堆放在尾礦庫和廢石場,水土流失造成重金屬污染遷移擴散。由于長城嶺礦山開采與選礦企業對地表水的長期污染,地表水灌溉造成農田土壤中的重金屬和其它化學污染物質增加,土壤pH值降低,物理性質惡化,農作物生長受到抑制,糧食存在重金屬含量高的風險。
2.1.1 采樣與分析 根據研究區地形條件、土壤分布及其利用狀況、土壤肥力差異、離污染源的距離遠近等,在研究區內選擇具有代表性的5個采樣點,每個采樣點采集5個土樣。選取的土樣為礦區廢石堆放場,尾礦庫周圍荒草地表土樣,尾礦庫周圍荒草地剖土樣,下塘背村農田表土樣,下塘背村農田剖土樣。土壤重金屬元素全量測試方法按照國家標準方法測定(GB/T 15555.2-1995)。
2.1.2 評價方法 按國家標準并結合該區實際,選取在該區影響較大的5種重金屬元素(Pb,Zn,Cu,Cd和As)作為土壤環境質量評價因子。根據國家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 15618-1995)和研究區域土壤背景值,采用指數法來評價土壤環境質量和污染狀況。土壤環境質量分為3個等級,其中一級標準針對區域土壤諸元素背景值評價,二級標準評價區域是否受到污染,而三級標準則是土壤臨界值評價。本文主要是評價該區域是否受到污染,受到污染的程度,因此選用二級標準。綜合污染指數全面反映了各污染物對土壤污染的不同程度,同時又突出高濃度對土壤環境質量的影響,因此用綜合污染指數評定和劃分土壤質量等級更加客觀。
首先用公式(1)計算單項污染指數,然后根據單項污染指數,采用內梅羅(N.L.Nemerow)法分別計算各個元素的綜合污染指數及土壤的綜合污染指數〔公式(2)〕[6]。

式中:P——土壤中i元素的污染指數;Ci——土壤中某元素i的實測值;Si——土壤中某元素i的評價標準值。

式中:PN——內梅羅綜合指數;avr(pi)——平均值;max(pi)——所有元素污染指數中的最大值。
樣本測試結果與環境土壤標準值見表1,礦區土壤重金屬污染評價結果見表2。從表1中可以看出,礦區廢石Cd嚴重超標,其它因子尚未超標;尾礦庫270 m外的下塘背村農田土壤As嚴重超標,其作物已經開始受到污染;而尾礦庫周圍的荒草地已經受到了中度污染,其As和Cd均超標。由表2可以看出,長城嶺礦廢石屬于嚴重污染,污染等級達到警戒線;下塘背村農田土壤為輕污染,其它土壤為中污染。在所有測試的土壤中,As和Cd這2種元素在所有測試土壤中均嚴重超標,達到警戒級污染。

表1 礦區不同土壤重金屬含量 mg/kg

表2 礦區土壤重金屬污染評價結果
這些污染對周圍植被的生長造成了很大威脅,對周圍的生物和居民帶來很大的健康風險。因此,急需對尾礦庫及廢石場周圍的受污染土壤進行污染治理和復墾,并改善庫區的工程設備更好的控制污染源。
就礦山復墾工作而言,不能單一偏重一面,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使礦山生產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常用的復墾技術有工程復墾和生物復墾[7-8]。由于尾礦庫和采石場的服務年限均未滿,從經濟效益和污染風險角度考慮不適宜進行覆土復墾,所以可以先對尾礦庫和采石場進行更有保障的生態修復,對土壤進行改良,再于服務期滿后統一進行覆土復墾。如果生態修復效果顯著,則可進行耕地復墾工程。
3.1.1 工程復墾技術 場地穩定技術[9-10]。主要包括尾礦庫壩墻、排土場堆穩定性評估、加固設計和庫面排水,尾礦庫的排水系統。由于研究區的廢石場建設較早,建設不規范,邊坡未設防護墻,下游也未設擋渣墻,廢石堆放不太穩定,所以研究區必須采取場地穩定措施,對廢石場的邊坡設撇洪溝,坡面干砌石護坡,建立防護墻,以穩定廢石堆。
污染防治技術[9-10]。加強尾礦庫溢流水對納污水體水質的影響防治,由表1可以看出,下塘背村的農田剖土As已超標3.65倍,這很大程度是由于尾礦庫的溢水以及礦區水土流失,將重金屬沖積到小溪,而農田再由小溪灌溉而致,所以必須對尾礦庫的壩體進行修復。研究區以山區地形為主,容易形成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所以在生產過程中,采取的污染防治技術主要以預防為主。在尾礦庫和廢石場上游及兩側修建引水渠,將雨水引至堆場外,力求減少流經礦區范圍的地表徑流,通過減緩流速來削減形成泥石流的水源和動力;在尾礦庫和廢石場的下游均修建格柵壩和樁林等工程,以便攔截水流中的石礫等固體物質。
3.1.2 生物復墾技術 由于礦區土地主要存在重金屬As和Cd污染,所以可以選取植物修復技術,即利用部分植被能忍耐和超量累積某些重金屬的特性,通過植物的提取作用、揮發作用、穩定化作用與根際過濾作用來原位清除、穩定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屬。通過種植重金屬富集性植物,固定土壤中的重金屬,經過幾季收割后,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并逐步減輕重金屬污染。
研究表明,湖南柿竹園礦區土壤重金屬含量及植物吸收特征分析認為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羽葉砷含量達2 298 mg/kg,根部砷含量達1 582 mg/kg,證明蜈蚣草是砷的超富集植物,具有很強的修復砷污染土壤的能力[11-12]。此外,蜈蚣草對鎘、鉛和鋅也具有很高的耐性,在柿竹園礦選廠被高濃度鎘、鉛、鋅污染的土壤上蜈蚣草也有分布。可見,蜈蚣草可用于修復砷、鎘、鉛、鋅等重金屬復合污染土壤。另苧麻(Urtica nivea L.)對砷也具有極強的耐性和富集能力,高砷區苧麻葉、莖、根中的砷含量分別為536,103和69 mg/kg[13],苧麻還具有很強的富集鎘的能力[14],在含鎘10 mg/kg的污染農田土壤上,其地上部含量能達到15 mg/kg。此外,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aes)具有很發達的根系,可以有效控制和防止土壤侵蝕和滑坡。該植物對土壤鹽度、鈉、酸性、鋁、錳和其他多種重金屬也有很高的耐受能力,適合于重金屬污染土壤的復墾和土地填埋區滲出液的處理,依據植被覆蓋率和生物量計算,香根草是在南中國鉛鋅礦復墾中最有效的植物[7]。有研究表明芒草(Iuicium lanceolatum A.C.Smith)能囤積大量的Pb和Zn,但根據調查發現湖南黃沙坪鉛鋅礦在尾礦庫上種植芒草完全失敗[11],可見芒草并不一定適合于尾礦庫復墾。根據礦區的氣候、土壤類型與污染特征,可以選擇蜈蚣草、苧麻和香根草等植物來修復礦區重金屬污染。
因為尾礦庫土壤出現土地沙化和肥力退化嚴重,不能為植物提供必要的養料、水和礦物質,所以必須根據復墾植物所需營養進行土壤基質改良。研究表明采用生活垃圾和無機肥對種植香根草的基質進行改良,可以使香根草生長最好,并減少重金屬向草食動物遷移,且可回用廢物[15];另外如種植抗重金屬植物,或進行菜地復墾,可用尾礦與污泥進行等量混合,可增加植物生長所需營養;同時還可采用豬糞和石灰等改善基質的pH值,為植物生長提供有利條件。根據復墾植物的選擇,復墾區的土壤基質可用生活垃圾和無機肥進行改良,生活垃圾可直接從下塘背村運出。
3.2.1 廢石場的復墾 由于廢石場不能用于直接種植植被,因此,應先對廢石堆場進行整治,覆土0.5 m以上,邊坡緩在35°以下,再進行植被種植。可以考慮先種植草本植物,待土質熟化后再種植竹林、馬尾松和油茶等適應性強的林木。
3.2.2 尾礦庫復墾 由于尾礦凝聚能力差,透氣和容氣性能低,屬于不符合植物生長的土壤結構;尾礦中富集重金屬,可能對植物根系產生傷害或通過食物鏈轉移;而且尾礦中缺乏植物生長的營養物質,土壤細菌及微生物無法生存,因此尾礦復墾前應做如下處理:(1)挖松干涸硬化的表面層,平整尾礦庫表面;(2)在挖松表層中撒鋪碎粒(粒徑不大于6mm);(3)在尾礦庫表面鋪蓋15~25 cm厚的土層;(4)種植前用中和藥劑處理播種苗床,并施加足夠的肥料[10]。做好以上處理后,即可先種植草本植物,待土質熟化后再種植用材林木。應選擇生長快,抗逆境能力強,生物化學活躍的樹種營造人工林,同時考慮不同植物群落和品種植物的搭配,本地和外地植物品種結合,以及有固氮作用的作物種植方案。但是不可在尾礦壩邊坡處種植根深喬木,以免破壞壩基的穩定,適宜種植低矮匍匐型根淺草種。
通過研究區的污染現狀評價認為,研究區的重金屬污染嚴重,以As和Cd為主。其中尾礦庫周圍的土壤已達到了中度污染,下塘背村的農田也達到了輕度污染,廢石場廢石Cd含量超標。
研究區的復墾主要采取生物復墾,輔助以穩定技術和污染防治技術。服務期運用生活垃圾和無機肥對土壤進行改良,選取蜈蚣草、苧麻和香根草修復土壤。服務期滿后,先改善土壤礦區土壤質量,再種植草本和喬木植物。
[1] 李宗禹.前蘇聯的林業土地復墾[J].世界林業研究,1996,9(5):37-44.
[2] 彭建,蔣一軍,吳健生,等.我國礦山開采的生態環境效應及土地復墾典型技術[J].地理科學進展,2005,24(2):38-48.
[3] 馬文明.礦區沉陷地復墾與生態重建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08,28(1):135-139.
[4] 董華斌,段建南,黃衛常.郴州市礦區生態環境狀況與土地復墾研究[J].熱帶農業科學,2005,25(4):48-52.
[5] 許中堅,吳燦輝,劉芬,等.典型鉛鋅冶煉廠周邊土壤重金屬復合污染特征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2(1):111-115.
[6] 張從.環境評價教程[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148-149.
[7] 黃銘洪,駱永明.礦區土地修復與生態恢復[J].土壤學報,2003,40(2):161-169.
[8] 劉國華,舒洪嵐.礦區廢棄地生態恢復研究進展[J].江西林業科技,2003(2):21-25.
[9] 周連碧.礦山復墾與生態恢復[J].有色金屬工業,2004(6):19-21.
[10] 北京礦冶研究總院.有色金屬礦山尾礦庫復墾與生態恢復技術[Z].國家科技成果,2003.
[11] 安志裝,陳同斌,雷梅,等.蜈蚣草耐鉛、銅、鋅毒性和修復能力的研究[J].生態學報,2003,23(12):2594-2598.
[12] 雷梅,岳慶玲,陳同斌,等.湖南柿竹園礦區土壤重金屬含量及植物吸收特征[J].生態學報,2005,15(5):1146-1151.
[13] 韋朝陽,陳同斌.高砷區植物的生態與化學特征[J].植物生態學報,2002,26(6):695-700.
[14] 代劍平,揭雨成,冷鵑,等.鎘污染環境中鎘在苧麻植株各部分分布規律的研究[J].中國麻業,2003,25(6):279-293.
[15] 李明順,唐紹清,張杏輝,等.金屬礦山廢棄地的生態恢復實踐與對策[J].礦業安全與環保,2005,32(4):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