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發啟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陜西楊凌712100)
通常,目標是指“人們想通過行動而達到的目的,指稱由此而出現的任務,也指稱發生在行動之后并且作為終點而表現出來的結果”[1]。而培養目標即是“指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約束條件,對教育活動的預期結果,即學生的預期發展狀態所作的規定”[2]。因此,培養目標不同,教育形式、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評價也就出現了相應的差異。故培養目標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處于很重要的地位,也可以說它是指導完成教育過程的“綱”。因而,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人們都對教育的培養目標進行過論述和研究,但縱觀全局這一命題的研究大多是宏觀的國家級研究,而微觀的專業水平上的討論還甚少。為此,本文結合教育部高等學校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特色專業建設項目的任務,就該專業教育培養目標改進的有關問題作以探討,試圖與同行們達成共知,以便使該專業的本科教育更加完善。
自從1958年和1960年北京林學院和內蒙古林學院分別設立水土保持、沙漠治理2個本科專業教育起,到1998年兩專業合并為“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后,目前在我國大陸已有19所高等院校設立了該本科專業的教學機構[3-5]。這些學校對該專業本科教育培養目標的描述見表1。

表1 19所高等院校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本科教育培養目標一覽表

續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1)各學校制定的培養目標雖有差別,但大部分院校首先都注意到了培養什么樣人的問題。例如,“高級工程技術與管理人才”,“廣適型科技人才”,“復合型高級人才”,“高級工程技術人才”,“高級專業技術人才”,“高級專業人才”和“高級專門人才”等。(2)在培養什么人定位的基礎上,各學校都注意到了培養的人的規格要求和質量標準。例如,在培養目標中用到的“具備”、“掌握”、“能”和“從事”等詞語。(3)服務對象相對統一。例如,“能在國土資源、水利水保、農業、林業、環境保護等部門從事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的工作等”。但同時也存在著與之相對應的缺陷與不足。例如,人才規格的正確定位;學生的學與謀職的關系;課程、專業與學科的關系等。另外,還存在著與大學的性質和作用、大農業和水土保持學科發展不相適應等問題[4,6-9]。
不同制度的國家,同一國家不同的發展階段,對人才的培養和需求各不相同。現階段,我國對大學本科教育人才培養定位的主要依據有以下兩個方面。
2.1.1 教育方針 自1949年建國以來,我國的教育方針幾經修改,到199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5條才作出了相對穩定的規定,即:“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對其進行了全面的提升,即:“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一方針的核心是“社會主義”,落腳點是“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次是“全面發展”。把教育方針的這種內涵與表中本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作一一對應分析的話,人才培養定位完全符合教育方針精神。
2.1.2 高等教育的結構特點 我國的高等教育可劃分為3個層次,即:專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研究認為本科教育與專科教育既存在層次關系,也存在類型關系,但主要是類型關系;而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主要為一種層次關系[8]。故這種關系決定了本科教育在人才培養定位中只能完成自己相應的任務,而不是全部。正像我國《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本科學生應該“掌握本學科專業必需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掌握本專業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關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從這一角度出發,雖然我國籠統地將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定位為“高級專門人才”,但是本科教育要在4~5 a的時間內完成10~11 a整個高等教育的任務,甚至有人大半生的任務是完全不可能的。
另外,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屬于基礎教育,它強調畢業生要知識面廣,基礎扎實,能力強和素質高等。其目的一是學生具有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以利于升入研究生教育進一步深造;二是學生具有一定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以利于謀生。因此,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的定位不必考慮“高”與“低”的問題,只要考慮具有一定素質的“專門”人才即可。
大學與社會、國家和學生家長間存在著一種互為供與求的關系,這種關系既促進了各自的發展,又互為制約。特別是現階段國家和學生家長對本科畢業生就業的強烈要求,迫使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出現了偏離。要使這種關系和諧發展,應從以下兩方面加強認識與理解。
2.2.1 大學的性質與功能 什么是大學?詹姆斯?杜德斯達在他的《21世紀的大學》著作中將其描述為“一個追求光明,自由和學問的地方”,或者是“一個教授廣博知識的地方”。它除具有育人、學術和服務社會3大基本功能外,已經開始從人力資本開發的社會機構轉變為以發現、加工、傳播和應用知識本身為工作重心的社會機構。因此,“我們決不能將眼光限制在只通過畢業生的謀生能力或其對社會的貢獻來評價大學這一重要的社會機構”[12]。洪堡也早在1810年就指出,“國家決不應該指望大學同政府的眼前利益直接聯系起來;卻應相信大學若能完成它們的真正使命,則不僅為政府眼前任務服務,還會使大學在學術上不斷提高,從而不斷地開創更廣闊的事業基地,并且使人力物力得以發揮更大的作用”[10]。這就說明大學有其自身的特點。
2.2.2 就業與大學的關系 在社會這個大系統中,大學的運轉經費主要來自于國家和學生家長的投資,其次為企業、校友和一些慈善家。因此,大學理應培養出合格的高質量的學生。但合格的高質量的學生不等于畢業生的就業率,或者說就業率與合格畢業生的數量不成正比,而與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成正比。因此,提高畢業生就業率應是政府的職責,不應據此評價和限制大學的發展。那么,在這個問題上大學應該做些什么呢?前已述及,我國的高等教育具有層次結構的特點,故各學校應根據自身的實力和水平制定出與其相符的培養目標,以幫助學生和國家達到其目的。即在人才培養定位上專科和一般大學應更加強調“技能性”人才的培養,綜合性和研究型的大學在人才培養上既要重視基礎理論教育,也要強化專業技能訓練,兩者互為補充,缺一不可[11-13]。
我國的大學本科教育可視為專業教育。專業不等于學科,但兩者互為促進,可直接反映在培養目標之中。即在培養目標的表述中既能體現人才培養的規格要求和質量標準,又能據此指導教學內容的“博”與“專”[14]。
對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本科教育培養目標而言,表中各學校的表述并不一致。咎其原因有二。(1)受教育部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的影響。在該目錄中,對該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是“本專業培養具備生物學、生態學、森林及草場培育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識,能在國土資源、水利、農業、林業、環境保護等部門從事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的規劃、設計、施工及森林生態環境建設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15]。(2)對專業與學科的關系理解不透,主次不清。根據本科教育的目的和特點,本科學生首先應該掌握本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其次是本學科的知識,第三才是相鄰學科的知識。
對該專業的本科學生來講,首先需要掌握的是水土保持的基本理論與知識,如水土流失地帶性規律、水沙平衡原理、生態系統平衡原理、景觀生態學原理和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理論等[16],以及水土保持措施規劃、設計、施工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效果評價的基本方法與技能;在此基礎上掌握本學科的發展動態,生產和科學研究中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和前沿問題;最后還需了解相鄰學科的有關知識。這一問題比較復雜,伸縮性也比較大。因為一是哪些是相鄰學科?界線很難確定;二是以一級學科為準,還是以二級學科為對象?根據以往的經驗,建議以一級學科為鋼,二級學科為主要了解對象,如生物學中的植物學、生態學,地理學中的自然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水利工程中的水文學及水資源,環境科學與工程中的環境科學,農學中的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農業資源利用中的土壤學,畜牧學中的草業科學,林學中的森林培育、森林保護學,管理學,法學等,這些學科中的一些內容在現在的課程體系中已有安排。
從表1中可知,在大部分院校都將該專業畢業生的取向定位為能在國土資源、水利、農業、林業、環境保護等部門從事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生態環境工程建設的規劃、設計、施工及預防、監測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這一定位是正確的,但范圍太寬泛,就業“靶子”不清,使學生在就業時的自信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需要對本科畢業生的取向加以分析,才能明晰其相對穩定的服務部門。
本科教育的最終服務對象有二。一是考研;二是進入社會機構就業。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近10 a的本科畢業生去向的調研結果來看,大約40%左右的學生升學讀研,60%左右的學生就業。讀研的學生大部去向水土保持學科,少部分去向生態學和其它學科。除8.4%的學生未就業外,在就業學生中從事黨政及其它非業務管理的學生占到23.9%。可見大約70%的就業生都在從事本學科與本專業的工作[17]。故可以考研和就業為依據闡明培養目標中的服務對象,即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水行政部門和與水土保持工作有關的其它部門,這樣就會使畢業學生就業去向更為明確。
綜上所述,可將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本科教育培養目標初步定為:培養掌握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生物學、地理學、水利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農學、農業資源利用、畜牧學、林學、管理學和法學的相關知識,能繼續深造和在水行政及相關部門從事水土保持研究、教學、規劃、設計、施工、預防、監測和管理的較高素質的專門人才。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該培養目標只是宏觀的定位,各學校可根據自己的辦學特點進行修定。
[1] 沃爾夫風?布列欽長.教育科學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議[M].胡勁松,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96.
[2] 文輔相.中國高等教育目標論[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5:16.
[3] 王禮先.水土保持分冊[M]//中國水利學科全書.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2004.
[4] 吳發啟.水土保持學科教學體系構建的思考[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6,4(1):5-9.
[5] 余新曉.我國水土保持高等教育發展現狀與對策[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7,5(4):90-93.
[6] 楊志堅.中國本科教育培養目標研究:之一[J].遼寧教育研究,2004(5):10-15.
[7] 楊志堅.中國本科教育培養目標研究:之二[J].遼寧教育研究,2004(6):4-17.
[8] 趙志鴻,耿成心.面向21世紀的農業工程本科教育培養目標的思考[J].農業工程學報,1996,12(4):10-14.
[9] 柴世民.影響高等農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模式的因素[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1998(5):49-50.
[10] 詹姆斯?杜德斯達.21世紀的大學[M].劉彤,屈書杰,劉向榮,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33-35.
[11] 騰大春.外國教育通史:第 3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235-236.
[12] 何仁龍,朱軍文,潘藝林,等.中美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培養目標定位的比較與反思[J].化工高等教育,2004(2):23-26.
[13] 陳何芳,劉寶存,任洪舜.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生教育培養目標的演進[J].外國教育研究,2007(5):55-58,72.
[14] 王義道.高等教育培養目標中的“博通”與“專精”[J].高等教育,2008(4):77-80.
[15] 中國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89-190.
[16] 吳發啟.水土保持學概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8-29.
[17] 吳發啟,哈力娜.本科畢業生去向分析的幾點啟示[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S):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