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末之
學校西區(qū)教育旨在支持學校推行戲曲教育活動,或試驗具有持續(xù)發(fā)展的戲曲藝術教育模式,培養(yǎng)學生對戲曲藝術的興趣、認識及欣賞能力。
一、學校戲曲教育的必要性
戲曲教育只有從青少年抓起才能訓練出一雙能感受戲曲音樂之美的耳朵、能賞析戲曲表演之美的眼睛。學校戲曲教育的作用在于“耳熏”“目染”,“熏”出一雙能欣賞戲曲聲腔的耳朵和“染”成一雙能欣賞戲曲程式的眼睛。
許多國家認為戲曲藝術可以拓展人們的視野。上世紀末,美國國會通過了《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案》,該法案規(guī)定,戲劇是全美中小學生的必修課程。在美國三千余所大學中,多半設有戲劇系。在戲劇系聽課學習的學生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本專業(yè)的,絕大多數(shù)為其他專業(yè)的選修生。美國有許多戲劇學校,接受戲劇訓練的學生在畢業(yè)后大多數(shù)并不進入戲劇圈。對這些人來說。戲劇教育只是人生要獲得的教育內容之一。就像文學、哲學、歷史和數(shù)理化知識一樣,獲得這些學科學位的人也并不一定會成為文學評論家、作家、哲學家和歷史學家。這些學生畢業(yè)后大都保持著對看戲的熱衷,有的還寫點劇評或參加些業(yè)余演出什么的。其實。在西方的一些國家,對學生的戲劇教育已經成為大多數(shù)高等院校的必修或選修課。世界上許多大學開設的世界藝術系中,都設置了中國戲曲藝術學科。他們認為戲曲藝術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層次,是不可缺少的美育過程。
張庚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就曾提出過要向大、中、小學普及、宣傳、開設中國戲曲藝術的倡議。越劇改革家吳同賓認為對學生進行戲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wǎng),文藝界要重視戲曲教育,教育界也該重視。”相聲大師侯寶林曾說過:“讓青少年從小熟悉民族文化形式。從小就打上烙印。就喜歡戲曲。”許多戲曲大家,就是因為小時看了幾出好戲而迷上戲曲,把戲曲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yè)的,這些大家的戲曲審美心理與長期的戲曲熏陶密切相關。戲曲教育對人具有潛在的影響。而學校戲曲教育是其支撐點。
二、學校戲曲教育的可行性
推行學校戲曲教育,臺灣、香港、新加坡等地是腳踏實地的榜樣。在那里,學校戲曲教育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香港學校的美育課程中普遍地引入戲曲教育,開設戲曲課,把戲曲提升到與音樂、美術、體育等同等的地位。臺灣地區(qū)青少年戲曲觀眾較多,其直接原因就是大、中、小學教育里邊長期以來就有戲曲教育環(huán)節(jié)。新加坡在國內中、小學乃至大專院校積極推廣戲曲教育、示范、表演等課程,開展戲曲藝術的知識、技能傳授,劇目輔導和演出,培養(yǎng)了不少新一代戲曲愛好者和有潛質的戲曲人才。
中國當代的青少年學生并不拒絕戲曲藝術。去年,河南省幾個豫劇團為鄭州市的大學生做了為期十天的“豫劇走向大學生”系列演出,取得的成功即是一例:輿論界報道說,“素來對豫劇似有‘間離感的青年學生們一改常態(tài),將熱情盡瀉于沸騰的劇場”。河南大學百年校慶時舉辦了豫劇演出活動,大學生為豫劇藝術所傾倒,舉行了“我心目中的豫劇”的座談會,通過學生們的發(fā)言,我們了解到大學生對戲曲表現(xiàn)了異常高的熱情,戲曲藝術的自身魅力對青年學生依然生效,大學生們還對當前的豫劇改革以及豫劇出現(xiàn)的不良傾向提出了較有見地的看法。山東開展了戲曲進校園活動。如山東省實驗中學、濟南市緯十路小學將京劇引人課堂,并形成了富有成效的京劇普及教育模式。山東省實驗中學的學生戲迷創(chuàng)立了“京昆社”,學生社員成功排演了《貴妃醉酒》等一批京劇名段,錄制了京劇折子戲《姚期》,以學校學生創(chuàng)辦“京昆社”為題材的電視專題片《一朝清曲伴初蟬》,還榮獲了全國首屆優(yōu)秀校園電視節(jié)目金獎。濟南市緯十路小學一至六年級所有班級均開設京劇藝術課,戲曲藝術走進了孩子們中間,被作為校本課程引入課堂,并成為吸引附近生源的一項獨特優(yōu)勢。由此可見,學生不僅需要學習戲曲,也渴望學習戲曲。
我熱愛戲曲得益于我就讀的小學和中學都非常重視并堅持戲曲教育。記得上小學時,老師讓我們看京劇臉譜錄像,告訴我們臉譜是京劇中的一種獨特的語言,這些色彩瑰麗、奇思妙想的臉譜是戲曲當中有特色的一種面部化妝,人物一出來,經常看戲曲的人就知道這人物是忠是奸,是好人是壞人,如紅色表示忠誠勇敢,黑色表示剛正不阿。白色表示奸滑邪惡,藍色表示威武勇猛,黃色表示陰險狠毒,綠色表示強悍表屈。臉譜上的花紋也大有講究,如孫悟空畫成一個猴臉,用金色或黃色表示火眼金睛,額頭上有佛珠。關羽面如棗色、丹鳳眼。包拯是天上星宿下凡,他額頭上就被畫了一彎新月。李逵諢名黑旋風,以螺旋紋作為他臉譜的主體形象。然后老師讓我們手繪一張張臉譜,戴上臉譜來表演,在這個過程中,使我在愉悅中度過了難忘的戲曲啟蒙時光,讓我感受到了戲曲的魅力和樂趣,進而慢慢喜歡上戲曲。
學校是戲曲文化傳承的基地,加強學校戲曲教育是增強學校文化內涵的途徑,形成學校戲曲教育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很重要。
三、學校戲曲教育的方式
學校戲曲教育的方式應該多樣化。除了課堂教授戲曲知識外,學校可以組織學生戲曲團體,作為課程輔助活動,使愛好戲曲的學生能鞏固對戲曲的認識,掌握戲曲的藝術特點;可以邀請戲曲界著名演員經常親赴各大、中、小學校園示范講演:一些劇院可以為大專院校巡回演出,組織“戲曲文化院校行”,喚起青少年學子的興趣;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請專人教導戲曲,到大、中、小學辦講座,輔導排戲;可以讓中小學參觀劇團的排練:著名演員、教師、學生可以合作演出;可以有多種類型的戲曲比賽活動,評獎活動,舉行展覽等不同形式和規(guī)模的戲曲活動,讓比賽作催化劑的,不論是校內的或校際的,或是公開賽,吸引學生參加,使戲曲成為中學生熟悉的藝術形式;可以面向學生編寫一些諸如《戲曲史話》、《戲曲故事》、《戲曲藝術賞析》等通俗易懂、雅俗共賞的書籍來推介豐富的戲曲文化等。如果我們能努力做到這些,尤其是戲曲藝術家走近學生,學校把戲曲藝術家請進來,我們的青少年戲曲觀眾就會對戲曲藝術有一定的理解力、判斷力和鑒賞力。
我們也有必要像美國那樣設立多層次、多樣化的演出劇場。美國不僅有像紐約“百老匯”這樣的權威性的劇院,還有兒童劇場、中學生劇場、大學生劇場甚至研究生劇院。美國大多數(shù)城市的娛樂節(jié)目里都包括有為兒童創(chuàng)作的戲劇。有些社會劇團每年都要專門為兒童、青少年安排幾部戲劇。美國的少年聯(lián)盟也常演兒童劇。他們還特別重視培養(yǎng)學生對戲劇的興趣。我們也可以開辦一年一度的“兒童劇展”、“青年劇展”等非營利戲曲活動,培養(yǎng)學生喜歡上中華戲曲文化。
我們在進行學校戲曲教育時,有兩點應當特別注意。
一是學校戲曲教育應循序漸近,根據(jù)不同年齡段安排不同內容。對于小學生,可以讓他們觀看根據(jù)童話、神話、傳說、故事新編或改編的戲曲劇目。組織他們看一些戲曲兒童劇,將戲曲節(jié)目卡通化,附帶舉辦戲曲導讀活動,老師可以向小學生們深入淺出地講解戲曲的歷史源流、表演特色等,讓小
學生動手畫劇中人物、臉譜。對于中學生,可學唱不太復雜,通俗、簡單的經典戲曲旋律唱段,做教學演出材料時選擇較有吸引力的動作性強的劇目。對于大學生、研究生,應先讓他們讀一些戲曲原本,看一看經典折子戲、名作,可讓一些劇院為大專院校巡回演出,并鼓勵學生寫劇本、寫劇評。
二是學校戲曲教育應因地制宜,熟悉地方鄉(xiāng)土戲曲。在祖國大江南北,幾乎每一個地方都會擁有獨具特色的地方戲曲。因為戲曲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所以各地的大、中、小學校完全可以摸索出與當?shù)貞蚯幕攸c相結合的學校戲曲教育模式。使學生對所在地鄉(xiāng)土曲種的起源、發(fā)展、特點及流派等有較深入的學習和了解。懂得欣賞與鑒賞。我國有些省市的做法也可以參考。2009年北京市在22所中小學試點一年“京劇進課堂”后,現(xiàn)在進入了推廣階段,京劇藝術將成為北京市的地方課程,北京市要把京劇滲透到音樂、語文、歷史、美術各科目的教學中。比如京劇的臉譜和服飾在美術課上教學,唱段所描述的歷史事件在歷史課中進行,唱詞和韻腳等知識在語文課涉獵。在音樂課上學唱京戲。上海昆劇院曾經把昆曲藝術送進上海的大、中、小學大門。如同濟大學是國內高校中較早的引入了昆曲藝術教育的著名大學,開設了昆曲欣賞、昆笛、身段表演等選修課,在習曲、吹笛的基礎上,同學們更是粉墨登場。昆曲選修課聘請上海昆劇團的演員和曲界名家授課。還成立了同濟大學昆曲社——同濟曲苑。舉行并提供學員課余拍曲練習的機會。河南省豫劇風也刮進大、中、河南中小學地方戲曲課受到歡迎。如今,鄭州市文化路二小、鄭州英協(xié)外國語小學等學校的豫劇課就很受孩子和家長的歡迎。在河南省實驗中學,豫劇表演藝術家虎美玲邊講解邊示范,還邀請學校師生現(xiàn)場互動學戲,別具一格的講授方式,拉近了學生與豫劇的距離。
四、學校戲曲教育的目的
一是培養(yǎng)戲曲觀眾。有人講戲曲要改革。體制要改革:有人云劇目要創(chuàng)新。演員的技藝要提高;有人說戲曲要生存,市場要開拓……然而卻忽略了對戲曲觀眾的培養(yǎng)。一些不喜愛戲曲的學生,他們不少人談到不喜愛戲曲的原因時主要是“看不懂”,不理解戲曲的表演動作。戲曲文化是一種綜合性藝術,戲曲藝術包括極為復雜的、互相制約的許多藝術門類的特征,它本身具備著多方面的審美價值。林語堂先生說:“中國的戲曲,包括一種詩的型式,其勢力與美質遠超于唐代的詩,唐詩無論怎樣可愛,我們還得從戲曲中尋找最偉大的詩。”戲曲藝術從表演程式、動作念白、劇本唱詞、道具服裝無不體現(xiàn)出獨特的美學特征,所以提高青少年的戲曲審美素養(yǎng)是必要的。臺灣豫劇皇后王海玲說:“我們在拓展市場。進校園、做兒童豫劇都是為培養(yǎng)青少年觀眾,吸引青少年走進劇場看豫劇。”文化部副部長陳曉光給山東省實驗中學、濟南市緯十路小學兩所學校授予“京劇傳承基地”時說:“這些學生中或許會產生京劇藝術家甚至是藝術大師,但大多數(shù)會成為未來忠實的京劇觀眾,這才是最重要的,因為這是確保京劇藝術得以傳承下去的關鍵。”戲曲教育應該從小抓起,因為青少年是最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學習一些戲曲的基本知識、常識,懂得戲曲藝術的語言,學會欣賞戲曲藝術,了解戲曲藝術與中國文化的關系,這是一種基本素質的提高。我們培養(yǎng)學生的戲曲藝術素質,同時也在培養(yǎng)熱愛戲曲藝術的觀眾。
二是重建戲曲文化。戲曲是中華民族表演藝術的代表,戲曲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占據(jù)了一個特殊的地位。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不僅體現(xiàn)在圣哲賢人的經籍著作中。也體現(xiàn)在蘊含了藝術心血的民間文化里面。而戲曲是民間文化中最具有生命力的力量之一。中國有戲曲劇種300余種。戲曲中的名曲、名段和劇目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但任何藝術形式都不可能是永遠的寵兒,它會隨著娛樂活動的多樣而漸漸淡化,戲曲藝術也如此,戲曲文化淡化的直接結果,就是產生戲曲危機,喪失其在人們心中的原有價值地位。培養(yǎng)戲曲觀眾的目的就是重建戲曲文化。因此,我們的學校教育應當注重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戲曲知識的傳播和戲曲藝術的滲透。把真正的戲曲藝術送進大、中、小學之門,讓他們了解、認識、感受戲曲藝術的魅力,讓戲曲與高雅、文明、有知識、高層次聯(lián)系起來,從而恢復戲曲藝術的威信。通過普及學校戲曲教育,使中國戲曲藝術能夠在青少年中薪火相傳。
戲曲的命運與學校戲曲教育關系密切。普及學校戲曲教育就是加強校園戲曲文化建設,為明天的戲曲準備大量高水平的戲曲觀眾。而戲曲的繁榮在于戲曲觀眾的培養(yǎng),在于戲曲土壤的培養(yǎng)。
(作者單位:新加坡華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