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杰


9月16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上,發表了題為《深化交流合作 實現包容性增長》的致辭,通篇核心詞語是“包容性增長”。
這一提法無疑為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所關注的問題指出了一個解決的方向。蔡繼明剛從一個農村調研回到北京,這位全國政協委員發現:城鄉二元結構正在擴大而非消除。
他用“城鄉之間的不包容性”來分析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的不能同權、同價,導致發展中出現了更多問題。而類似因“不包容”引發的問題也已經或正在發生于中國社會諸多領域。
個體平等發展
包容性增長,貴在包容、旨在增長。經歷了金融危機重創的國際社會,目前最頭疼的恐怕就是下一步如何增長,中國政府最高領導人在此次高級別會議上重點詮釋該理念,顯然對與會各國乃至世界都不啻為一種深刻啟發。
其實,包容性增長的概念并不全新,它由亞洲開發銀行和世界銀行于2007年最早提出,并被界定為倡導機會平等的增長。
世界銀行網站、世界銀行高級經濟學家埃琳娜(Elena Ianchovichina)和蘇珊娜(Susanna Lundstrom)不久前曾就包容性增長話題接受聯合專訪,她們指出這一發展戰略特別關注的是個人與企業發展機會的平等(equality of opportunities for individuals and firms)。她們尤其強調了該理念中增長速度和增長方式的同步性而非偏重一方。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金融系副教授張榮鑫認為,“包容性增長”戰略所期望實現的平等是多維的,具體表現為獲得機會的平等、獲得公共品以及服務的平等以及社會安全網保障等方面的平等。
胡錦濤在上述致辭中強調,應該堅持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人人平等獲得發展機會,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
一系列“公平”的提法值得稱道。它們一方面體現了中國政府“以人為本”執政思路的進一步具體化;另一方面也是直面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所存在的現實問題的結果。
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一直致力于研究工資問題的學者劉植榮認為,包容性增長在中國的實現,首先要實現同工同酬,這樣才能實現分配公平。但是實現同工同酬的前提是勞動者權利的平等。
要實現增長,永恒不變的主體是人,也就是這一概念的提出者一再強調的“勞動者”。早在上世紀中期,經濟學家阿瑟·劉易斯就在他著名的《經濟增長理論》中提出,制度是促進還是限制經濟增長,要看它對人們的努力是否加以保護;要看它為專業化的發展提供多少機會和允許有多大的活動自由。
其實,劉易斯在這里的核心只有一句:給不同的人以平等的發展機會和自由權利。
包容而非排他
蔡繼明認為他所理解的包容性增長,應該是一個良性運轉的社會實際存在的狀況,在這一現實基礎上,“全社會成員共享成果”。
而現實尚有較大距離。他所關注的“城鄉二元結構擴大”包含近年來屢見不鮮的暴力拆遷、強行拆遷等一系列問題,在這些事件當中,因公共利益和商業利益的邊界模糊,持有公權力的地方政府和被拆遷者的權利形成對抗。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近日國務院法制辦剛剛召開了《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拆遷補償條例》草案專家座談會。蔡繼明認為,此前公布的草案雖然縮小了強行征收土地的權力范圍,但是仍舊有“霸王條款”存在。
類似的對抗存在于諸多領域。除了劉植榮所關注的工資領域,還有教育、衛生醫療、社會保障等等領域。
蔡繼明關注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不同所有制企業的不同生存狀態。“國有企業動輒就以壟斷為由,排斥民營企業和私營企業的發展,但是并非所有行業都有壟斷必要”,他認為,這種壟斷本身所形成的排他性,嚴重影響了不同經濟主體的發展和競爭。
除了國內的政策調整和應對,胡錦濤還提出,實現包容性增長,切實解決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社會問題,為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實現經濟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社會基礎,這是亞太經合組織各成員需要共同研究和著力解決的重大課題。
就中國目前所面對的國際環境,包容性增長無疑也是一種值得尊敬的智慧。近來美國再度提出人民幣升值要求,日本升級釣魚島摩擦??種種問題對于經歷了金融危機的中國也構成壓力和考驗,此番中國國家領導人提出這一理念,無疑是負責任的,也恰逢其時。
消除偏見 “惠及所有”
在上述致辭中,胡錦濤提出,實現包容性增長,“根本目的是讓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所有國家和地區、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續發展中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顯然,這是面向國內也指向世界的一個承諾和倡議?!盎菁八小笔秦撠熑蔚?也是值得期待的戰略目標,當然也任重道遠,畢竟上述一系列問題的存在考驗著中國政府踐行這一戰略的能力和智慧。
“惠及所有”最困難的是惠及窮人。世界銀行上述兩位經濟學家認為,包容性增長的戰略旨在幫助發展中國家通過建立起投資、就業和可持續增長的大氣候,以及投資于窮人并幫助他們參與到社會發展中去,從而減緩貧窮所帶來的問題。
事實上,這一解釋是在過去世界銀行所提“廣泛基礎的增長(broad—based growth)”、以及“對窮人友善的增長(pro—poor growth)”理念的進一步完善。
根據張榮鑫的分析,在以往理念支配下的中國扶貧政策造成了貧困人口的被動性,這些政策除了將貧困者基本排除出決策過程,因而難以考慮貧困者的利益訴求和實際需要之外,還忽略了貧困者貧困的根源在于其能力和權利的貧困。而包容性增長恰恰憑著對他們的接納,實現了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增長過程中去的目的。
張榮鑫撰文認為,“包容性增長”理念強調要建立具有包容性的制度,提供廣泛的機會,而不是將增長政策和具體旨在實現公平的政策割裂開來;強調通過維持長期及包容性的增長,確保增長效益為大眾所廣泛共享。
他認為,“包容性增長”所倡導的機會平等強調貧困人口應享有與他人一致的社會經濟和政治權利,在參與經濟增長、為增長做出貢獻、并在合理分享增長的成果方面不會面臨能力的缺失、體制的障礙以及社會的歧視。
劉易斯也在他的上述著作當中提及,利用機會的前提是消除偏見,因為人除了物質財富之外還珍視其他事物?!八麄冞€抱有偏見,阻擋他們去利用一切有利的機會。要是不抱偏見的話,他們是會利用這些機會的?!憋@然,消除偏見乃至歧視是政府應該致力做的事情。
張榮鑫認為,在政策層面,以“包容性增長”為中心的發展戰略包括三個相輔相成的支柱:一個是通過高速、有效以及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最大限度地創造就業與發展機會;二是確保人們能夠平等地獲得機會,提倡公平參與;三是確保人們能得到最低限度的經濟福利。
“所有人努力做大蛋糕,所有人平等分享蛋糕”,蔡繼明認為這就是包容性增長的理想效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