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一夜之間,中國大城市的中產們有了深重的危機感。有學者指出,中國的中產階層正在“被”分化中走向消失。日本作家大前研一在《M型社會:中產階層消失的危機與商機》中闡述的窮者愈窮、富者愈富、80%的中產階層向下流動的社會現象,在中國似乎有克隆的危險。
從物質上,“一座房子消滅一個中產”在2009年高漲的房價中可能成了現實。在北京,有機構統計表明,僅11月份的擬開盤項目均價,環比漲幅就達到了16.7%。高額的房貸不僅影響了中產們的幸福指數,還進一步抑制了消費。更嚴重的是,由于這種物質上的緊縛,原本屬于中產階層的理性、穩定、閑適和精神上的富足,也變成了緊張、惶恐、惴惴不安。社會的穩壓器,瞬間變成了加壓閥。
“理性”是現代社會最重要的特征。在一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諸生活中,中產階層的理性常常通過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表現出來。一個失去中產或者中產正在消亡的社會,無論從何種意義上都潛伏著巨大的理性危機。
也許正是著意于此,中央政府在2009年年末開始調控房價。新“國11條”的推出和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政策調整,也許會緩解中產的壓力。但中國中產階層的“被消失”,并非單一房價造成,而是多年來單一追求經濟增速的增長模式銷蝕了中產階層的生存土壤。要改變這種現狀,除了房價之外,重構中產正常向下向上的流動機制,恐怕才是長遠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