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時



《中國新聞周刊》和新世紀一起誕生,一群年輕的新聞人希望以周記中國的方式,用一本雜志記述一個時代的故事,凝結一個時代的觀念,把一本雜志寫成半部中國思想史。每逢大事,從不缺席,每到關鍵,從不失聲
1月8日下午。北京柏悅酒店。
一堵醒目的雜志墻上,貼滿了《中國新聞周刊》創刊以來的各期封面。這幾乎是一張中國面孔,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重要事件,均在這幅中國表情里栩栩如生。
2010,《中國新聞周刊》十歲,中國“十年影響力榜”開啟。這是一場特殊的慶典,意味著理想未泯,意味著一種聲音,不斷呼喚著這片廣袤土地上的民主、進步、正義與公平。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
“馬云能夠獲獎,證明了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就是《中國新聞周刊》在選擇獲獎人物的時候,根本不看外表。”十年影響力榜慶典主持人之一白巖松表示。他剛剛作為評委參與了《南方周末》年度傳媒致敬獎項,白巖松投了《中國新聞周刊》封面文章《劫后烏市》一票。白巖松表示:“快不是我投票的最關鍵因素,雖然對一本雜志來說,它已經足夠快了。更值得尊敬的是,它敢于快速地直面一個民族的傷口,我覺得這是這本雜志的品行。”
這是《中國新聞周刊》創刊十年來,首次制作榜單并舉行頒獎典禮,按照民主法制、商界、科學教育、新聞、出版、文化藝術、環保、公共衛生以及知識界等領域,由專家推選委員會以及大眾投票,共選出了13位具有“十年影響力”的獲獎者,獲獎嘉賓包括曾經掀起“審計風暴”的現任政協副主席李金華,法學界泰斗、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江平,被稱為“社會良心”的經濟學家茅于軾,鳳凰衛視的創始人劉長樂,治療艾滋病的雞尾酒療法的發明者何大一,以及秦暉、饒毅、馬云、鄧亞萍、李宇春、歐陽常林、梁從誡、劉瑞琳等各領域的代表人物。
作為“十年影響力人物”頒發的第一個獎項,傳媒領域人物獎授予了鳳凰衛視創始人劉長樂和湖南衛視前臺長歐陽常林。SOHO集團董事局主席潘石屹作為頒獎嘉賓,他為歐陽常林宣讀的頒獎詞包括“他引進了海選的方式,你可以不知道超女是誰”,念到這里,潘石屹突然放下文稿對著臺下說道,“我是知道超女的,我旁邊的經濟學家曹遠征不知道。他剛才問我,坐在旁邊的人是誰?我告訴他,那個人叫李宇春。”
“科學教育領域人物獎”頒給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在其專業領域之外,饒毅一直秉承著知識分子對社會的積極介入之心,以理性和建設性的姿態為飽受詬病的中國高等教育制度開出藥方。在發表獲獎感言時,饒毅回顧了他與《中國新聞周刊》的淵源。2004年時,他曾為著名的《自然》雜志撰文,對中國政府的中長期科技規劃提出犀利的批評。“當時國內媒體中,只有《中國新聞周刊》對此事作了更為細致和全面的報道。”饒毅說。
梁從誡先生因身體不適未能親自到場領獎,其助手康雪代致獲獎感言。在領獎臺上康雪提及作為環保領域的獲獎人物,梁從誡因為自己一直身體力行的環保生活方式曾經遭遇過車禍,“中國曾經是自行車大國,現在遍布馬路的都是小汽車。梁從誡先生就是堅持騎自行車的時候遭遇了小汽車。像梁先生這樣堅持騎自行車的人越來越少。有一次我在胡同口看到一位先生在修自行車,走過去一看,發現是梅葆玖先生。”
專程從美國趕來的何大一則體現了一個科學工作者的嚴謹與認真,生怕自己發音不準,何大一準備了一張紙,寫下了獲獎感言,上面注滿了密密麻麻的拼音。
本次慶典的壓軸獎項,由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李海峰頒給了李金華。李金華在致獲獎詞時回顧了審計工作,“這些年,我覺得審計是可以為增強政府的公信力做很多工作的,政府公信力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個是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第二個是廉潔的政府;第三個是透明的政府。對誰透明?對老百姓透明。因為人民群眾只有真正的有了知情權,他們才能夠實施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
權利意識的十年覺醒
新世紀十年,對中國有影響力的人,將如何看待過去十年間這個古老國度的進與退?
作為環保領域頒獎嘉賓的著名環境科學專家曲格平在典禮開始前兩分鐘特意找到《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表達他心目中的最有影響力的事件,“2003年有一個很重要的法《中國環境影響評價法》,把同環境保護有密切關系的一系列規劃都納入了環境影響評價的范圍。這對于世界及中國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意義重大。”
身為媒體領軍人物,劉長樂向《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表明:中國十年來最大的變化,是按照新聞規律來辦事,按照新聞規律的規則來運營媒體,“非典報道在后期的公開和透明,是新聞傳媒在滿足觀眾知情權方面的一次突破。現在,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上,包括對一些敏感事件的報道,都已經進入一個非常新的時期和領域。”
鄧亞萍認為北京奧運會是一次中國向世界亮相的標志。
而在江平看來,十年來民主法治領域很重要的一個變化就是開始對私權的維護,比如保護公民私產的《物權法》的出臺:“人們的維權意識增強了。像拆遷的問題,土地糾紛的問題,國退民進的問題,都可以反映出人們對維護自身權益的重視,這反映出人們權利意識的覺醒,這個覺醒應該是個很重要的標志。”
《炎黃春秋》總編輯吳思亦表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現象便是公民維權,十年間,民企在成長,農民工在壯大,“他們起來之后就不斷地爭取自己的利益”。
無論關注的是哪一個領域,所有十年影響力榜慶典嘉賓對于中國十年來的經濟發展都給予了肯定,但與此同時,獲獎者們也從各自的觀察出發,談及了經濟發展之外的問題與困境。
他們保持著理性和冷靜,譬如此次評選的推委之一、著名學者葛劍雄所言,“我對目前的中國社會保持謹慎的樂觀,中國離發達還早著呢,離滿意還早著呢。”
知識界獲獎者、清華大學教授秦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十年來,市場經濟和公民社會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同時體制中一些因素的不協調也越來越明顯。”
著名藝術家、學者陳丹青在為出版領域的影響力人物,廣西師大出版社總編輯劉瑞琳頒獎時,半是幽默半是沉重地說道,“我的想法可能不太一樣。我覺得困難的是在中國怎么不受影響。做媒體很不容易,非常困難,做出版更困難,受的影響很多。你們知道我在說什么。”
納稅人:重新界定國家和公民之間的關系
如果說,之前頒發的影響力人物獎項更多源于他們在各自領域內的出類拔萃,那么 “特別致敬——納稅人”則與所有中國公民息息相關。1980年首部《個人所得稅法》的頒布正式開啟了一個時代。而三十年后,納稅人終于成為人們維護權利時掛在嘴邊的自我稱謂。經歷了不斷的爭取和努力,2009年,國家稅務總局發布公告,首次對納稅人的權利和義務進行告知,并且對納稅人尊稱為“您”。一個敬稱的漢字顯示了納稅者主人身份的回歸與正名。
作為曾經沉默的大多數,《中國新聞周刊》關注納稅人群體,則是看重了這個群體從默默無聞的貢獻到逐漸開始自覺主張權利,既顯示了一個有責任的媒體對于納稅人貢獻的肯定,同時也是又一次對于納稅人權利意識的推動。對此,《炎黃春秋》總編輯、“潛規則”概念的提出者吳思說,“納稅人現在還只是一個自在階級,而不是自為階級。媒體在不停地給他們講,他們的意識也在加強。”
對于讓納稅人獲得特別獎項的做法,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江平評價,“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明智、很有啟發性的決定。因為我們現在并沒有把國家財政的預算看做是納稅人的貢獻。還秉承著過去計劃經濟的思想,就是這是國家財政撥給我的。我們缺乏納稅人的意識,在我們的人大的議程上也好,其他方面也好,都面臨很大的問題,應該有所改變。”
十年影響力榜的推委,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FT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評論,“這是很有遠見的一個選擇。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因為有了納稅人的出現,國家重新界定了國家和公民之間的關系。”
著名學者、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葛劍雄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回憶了多年前寫過的一篇文章《納稅人的權利與義務》,他在其中舉過一個例子:“為什么政府給我們漲工資可以拖好久,我們納稅人(納稅)可以拖嗎?美國有一次退稅的時候遇到機器壞了,一方面給納稅人道歉,另一方面,遲收到的人除了稅金以外,還附上了銀行利息。這就把義務和權利聯系起來了。我說以前分到房子、漲工資都會感謝黨,反過來說黨要感謝你,感謝你和你的家人,感謝全體納稅人。當時很多雜志不敢發,有的文摘報都摘了又被拿下來了。”然后他笑笑說,“兩年前我們有一個新的圖書館啟用,我作為館長講話,我說,有這么好的圖書館首先要感謝納稅人。”
身為納稅人及受益者,鄧亞萍表示,“如果從體育行業來講,我們的冠軍是由國家培養出來的,也就是用納稅人的錢培養出來的。雖然我們獲得冠軍和榮譽,但仍然不能忘記是納稅人給了我們這個機會。這個獎項好像看起來是虛無縹緲的,但是對于納稅人來講,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敬意。”
科技史專家、著名學者江曉原則站在一個與科學技術有關的立場,認同向納稅人致敬是合理的選擇。“因為科學技術實際上現在是靠納稅人供養的,既然用的都是納稅人的錢,我們對科學技術的看法就有所改變。比方說,不能再采取某種精英主義的立場,說科學技術專業門檻很高,你們也不懂,所以我用不著跟你們解釋,或我很忙,我沒有時間解釋。”
絕大多數參與十年影響力榜的嘉賓都認為,中國納稅人群體的權利意識在逐漸覺醒,但對于更多數的民眾來說,納稅人擁有怎樣的權利,他們并不知曉。著名社會學家孫立平對記者說,“中國納稅人納稅很多,影響很小。履行了納稅人的義務,但沒有納稅人的權利。”
努力就會更好
十年影響力榜接近尾聲,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江平在獲獎感言里強調,“我們希望建立的是一個民主的中國,自由的中國,公平的中國和法治的中國。”
直面不協調,繼而推動社會的進步,正是《中國新聞周刊》影響力榜價值之所在。正如秦暉在獲獎感言中所說,“假如中國未來一定是繁花似錦,那我們大可睡覺,等待那一天的到來。假如我們知道將來一定會苦不堪言,我們現在努力也沒有什么意義。工作的意義就在于未來的不確定性,我們努力就會更好,我們不努力就會變得更壞。”
《中國新聞周刊》十年來,記錄了上述努力的每一個艱難而精彩的瞬間。“十年影響力榜”只是一個開始,而無論“十年影響力人物”獎項頒發給個人抑或公民群體,都是對于新世紀中國的一次總結,也將是對于下一個十年的希冀。
頒獎現場主持人白巖松總結:“這本雜志單看很薄,看上去很厚,單本很薄,累加起來成為歷史記錄的時候很厚。真希望在未來十年、二十年作為歷史記錄者的《中國新聞周刊》,記錄的是每一個人期待的中國,是向更美好方向轉化的又一個細節。”★
(本刊記者王維博、韓永、張蕾、萬佳歡、 龐清輝、 李邑蘭負責本文中的嘉賓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