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靖江


近十年來,好萊塢電影人對于改編英國文學作品大體奉行尊重的態度。然后,此次導演蒂姆·波頓和編劇續寫的仙境故事,除造型外過于“迪士尼”化的愛麗絲,如同在英國的下午茶時間端上來幾罐可口可樂。
繼《阿凡達》之后再度在全球掀起觀影熱潮的《愛麗絲夢游仙境》,總算在3月下旬登陸中國內地影院。想全心投入在鬼才蒂姆-波頓重新演繹的經典英倫童話的觀眾,不如戴上3D鏡片,只單純沉湎于光怪陸離的三維仙境中為好。
且不說漢語的配音有些裝腔作勢,令原作聲音表現力失色不少,美少女愛麗絲的仙境奇遇也并不令人驚艷,它幾乎是另一個版本的《納尼亞傳奇》,只不過偉大的獅子王變成了一只滿嘴尖牙、面帶微笑的“妙妙貓”。
《愛麗絲夢游仙境》是好萊塢改編英國文學名著的又一次嘗試。前一回改造的范本,是由英國導演蓋·里奇操刀制造的《大偵探福爾摩斯》。雖然這兩部電影在題材、類型和風格上各異其趣,卻擁有—個共同的特點:用21世紀的時尚眼光重新審視19世紀的經典作品,再讓它們脫胎換骨,成為時代浪潮中的娛樂新寵。
當19世紀童話小書遭遇21世紀奇幻電影
近十年來,改編英國文學作品在好萊塢蔚然成風。首屈一指的當屬從2001年延續到2003年的《魔戒》三部曲,這部由牛津大學教授J.R.R.托爾金在上世紀中葉完成的史詩巨著,被新西蘭導演彼得·杰克遜不失真髓地呈現在銀幕,成為當代魔幻電影的扛鼎之作;托爾金在牛津大學的同事C.S.劉易斯撰寫的系列小說《納尼亞傳奇》,也有兩集被拍成電影,讓童話色彩濃郁的納尼亞王國,成為世人皆知的光影勝境。當代英國女作家J.K.羅琳風靡世界的魔幻作品《哈利·波特》,更是掀起了一場迄今仍未落幕的青春電影風潮,成就了一批少年偶像。
在這場從文字到影像的嬗變過程中,好萊塢電影人對于原著大體奉行尊重的態度:《哈利·波特》系列在羅琳的強力掌控之下,完全沿用圖書的人物和情節,《魔戒》與《納尼亞傳奇》也按照原作進行井述,雖有增刪調整,卻基本忠實于小說的意旨。
然而在面對《愛麗絲夢游仙境》和《福爾摩斯》的時候,曾經一本正經的電影制片人們卻露出了戲謔的笑容,不打算繼續向原著效忠。作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作品,這兩部小說都有其鮮明的時代特色。《福爾摩斯探案集》雖然推理精湛,卻太過文縐縐的紳士范兒,英國導演蓋·里奇在電影改編時反其道而行之,讓大偵探福爾摩斯成了一個身強力壯、好勇斗狠的粗野漢子,不僅靠智慧和邏輯發現問題,更憑借剽悍的戰斗力解決問題。它雖然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福爾摩斯形象,但承襲了英倫藝術血脈的蓋·里奇卻讓這一轉變流暢自然,令人印象深刻。
在迪士尼操盤之下搬上銀幕的《愛麗絲夢游仙境》則是另一種命運。1862年,牛津大學數學教師查爾斯·勒特威奇·道奇森(筆名劉易斯·卡羅爾,牛津大學教授不務正業寫奇幻小說的傳統或是從他開始)為友人的女兒愛麗絲寫下一篇童話——《愛麗絲夢游仙境》自此問世。既然是給幼女的禮物,自然要寫得稚趣天真,譬如愛麗絲跌入兔子洞之后,因為不斷地變小又變大,差點淹死在自己的眼淚里,更和一群小鳥、老鼠炫耀她的寵物貓咪,令一千小動物聞風喪膽……這些情節都帶著討小朋友歡喜的果凍口味,由媽媽在床頭講給小朋友聽,最有甜蜜入夢的效果。但置入電影里,便顯得過于低幼而近乎天線寶寶的層面,這當然不是好萊塢大片青睞的套路。因此,既要沾這部童話舉世聞名的光,又不能將觀眾局限于學齡前兒童,對《愛麗絲夢游仙境》的改編的確需要更多創意和突破。這也是好萊塢怪才導演蒂姆-波頓一朝入局便引人期待的原因。
蒂姆·波頓在電影界的古怪聲名早已確立多年,曾經的《剪刀手愛德華》《斷頭谷》與《查理和巧克力工廠》等作品都風格詭異。不過,令好萊塢制片商安心的是,此君也并非一條路走到黑的影壇怪客,他炮制的商業大片如《蝙蝠俠》《決戰猩球》都有不錯的票房,當代最紅的男影星約翰尼·德普更是他忠誠的門徒,赴湯蹈火都在所不辭。這位個性、才情和奇思妙想兼具的導演無疑是將《愛麗絲夢游仙境》好萊塢影像化的不二人選。他的使命便是將一本開蒙益智的19世紀童話小書演繹成一部商藝俱佳的21世紀奇幻電影——既有原著的神采,還得不悖離迪士尼公司老幼通吃的合家歡品牌。
不過是迪士尼版的愛麗絲
正是在商業欲望與藝術靈感的糾結合力之下,《愛麗絲夢游仙境》得以在2010年春季粉墨登場。首先是幼齒時代的愛麗絲發育成了身材窈窕的美貌少女,這自然極富話題性和娛樂性。甚至在影片公映之前,扮演愛麗絲的米婭-華西科沃斯卡便頻頻出鏡,博取公眾的矚目,與美少女如影隨形的緋聞、暗戀和時裝、化妝品之類更可趁機植入,為電影填充泡沫,其主力觀眾群也隨之從學前班的娃娃上升為時尚多金的青春男女。
19歲的愛麗絲不堪接受一起被強加于已的婚事,在求婚典禮上落跑并再度掉入老枯樹下一個巨大的兔子洞里,這就是蒂姆·波頓版《愛麗絲夢游仙境》的故事緣起,雖然維多利亞時代的劉易斯·卡羅爾未必能接受如此叛逆的愛麗絲,但早已在女權主義洗禮下獨立自主的21世紀少女們,顯然視這一逃婚之舉為天經地義的選項——讓贊美溫良恭儉讓的《小婦人》落灰去吧。
小說中的一眾角色被賦予蒂姆·波頓最喜愛的怪誕形象:紅桃皇后一如他在《火星人玩轉地球》里的火星怪女,長著一顆碩大的頭顱,胖子雙胞胎和柴郡貓(在中文版里成了“妙妙貓”)有古怪的喜感和輕微的噩夢感;安妮·海瑟薇飾演的白皇后如同被整蠱的芭比娃娃,貌似純美高貴卻怎么看都不對勁。本片的男主人公“瘋帽匠”約翰尼·德普還是一如既往地另類有形,破帽子爛禮服穿在身上,大有“犀利哥”的俏皮勁兒。
應該說《愛麗絲夢游仙境》的角色造型可圈可點,既有蒂姆·波頓一貫秉承的哥特氣質,又不失華美斑斕的魔幻色彩,更得3D影像的襄助,再配上穿梭其中的美女愛麗絲,的確有置身幻境的感受。
可惜電影的創意止步于此。蒂姆·波頓和琳達·沃爾夫頓續寫的仙境故事再無新意可言。作為迪士尼公司的資深編劇,琳達·沃爾夫頓為這部原本英倫氣質十足的小說摻入了太多美式調料,如同在英國的下午茶時間端上來幾罐可口可樂。于是,愛麗絲成為預言書中眾望所歸的女英雄,她無可選擇地肩負起擊敗紅桃皇后的使命,在“瘋帽匠”、三月兔、妙妙貓等正義之師的幫助下,笨拙地揮舞起寶劍,砍掉了貌似強大的巨龍頭顱,瞬間瓦解了獨裁政權的恐怖統治。
如果觀眾對迪士尼動畫片的傳統略有知悉,便會發現這部《愛麗絲夢游仙境》不過是《獅子王》和《美女與野獸》的同源之水,蒂姆·波頓賦予它的詭異之光并不能扭轉它象征著主流意識形態的故事核心。愛麗絲固然有小小的叛逆,卻重友情、識大體、勇敢無畏,堪稱美國少女的時代典范,“瘋帽匠”更是白馬王子的朋克定制版,不但有著舍身取義的優秀品質,更對暗戀對象愛麗絲發乎情、止乎禮,比正常人還要授受不親。
至于影片中的紅、白皇后,旗幟鮮明地領導著邪惡與正義兩大陣營,若不是飾演紅桃皇后的海倫娜·伯翰·卡特演技出彩,大反派的形象恐怕會更加扁平無趣。沒有了原著中那些瑣碎卻有趣的小笑話,也沒有了英國人略帶尖酸的反諷和藏而不露的幽默氣質。如果說續寫《愛麗絲夢游仙境》只是再一次復述了一個迪士尼式的道德宣教故事,那么此次蒂姆·波頓與約翰尼·德普這對夢幻組合,實在是好鋼用在了刀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