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執掌上海大學(包括其前身上海工業大學)28年的“老校長”錢偉長逝世,一名學生在學校網站上留言:“我的畢業證上不會再有‘錢偉長三個字,但您,永遠是我們的校長……”
“永遠”的贊譽,有多少校長可以擔得起?
從1912年,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蔡元培頒布《大學令》始,中國現代大學制度發軔。日月荏苒,百年后,大學行政化、校長官員化卻讓中國高等教育感嘆無數。
在現有的制度之下,再好的校長也難發揮其應起的作用。但如中國科技大學原校長、現南方科技大學(籌備中)校長朱清時所言,對于違背教育規律的事情,中國的大學校長們至少可以選擇不做。
可貴的是,在這個夏天,我們看到有大學校長在為突破舊體制,建立更符合教育規律的大學而努力;看到一些大學校長拋棄官腔官架,有去揣摩年輕人內心需要的意愿和行動,更看到了這幾年來,一些大學校長和他們的團隊在高等教育改革上嘗試著種種突圍和努力。
固然,教育制度一日不改,這些“舞蹈”的空間終究有限,但大可以期待,在這些大學校長不斷地突圍與變革嘗試下,散亂音符或有成為黃鐘大呂的力量。
就在錢偉長逝世前一天,歷時二載,易稿數十次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頒布實施。這份新世紀第一個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轉變政府教育管理職能,推進政校分開管辦分離,建設現代大學制度,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
制度架設雖近齊備,施行和落實卻難免會有更久的曲折。但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大學校長需要和可以去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竺可楨曾說“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現在迫切呼喚的也許不是集教育家、管理家、社會活動家等于一身的“超人”校長,也許只是心懷理想主義的大學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