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政華


在美元貶值的大背景下,黃金作為硬通貨的特性,再度受到各國追捧,黃金再貨幣化的潮流也隨之復興
浙江大學中國黃金研究所成立不到兩個月后,所長景乃權興奮地發現,期盼已久的黃金市場改革,又大大地向前邁出了一步。
8月初的一個炎熱午后,景乃權在網上看到了這樣一則消息:中國人民銀行等六部委下發《關于促進黃金市場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件一開頭就提到:“黃金市場是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發展黃金市場,有利于擴大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廣度,維護金融穩定和安全。”
官方對于黃金市場的重新定位,令黃金的地位被提升至1949年以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種黃澄澄、金燦燦的稀有金屬,長期以來被壓制的金融屬性、被忽視的投融資功能,將逐漸得以釋放。
重構國家金融安全?
中國的民間投資者正在管制的樓市和動蕩的股市唏噓徘徊之際,黃金市場也許會重新成為一個金燦燦的蓄金池。種種跡象表明,藏金于民,構筑國家金融安全,將成為新一輪黃金市場改革的主導思路。
政府正在有意識地引導居民投資黃金。前述《關于促進黃金市場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品種豐富的黃金市場,有利于拓寬投資渠道,滿足投資者多樣化的投資需求,幫助投資者合理配置資產,提高投資收益,保障資產安全。”
多位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的學者和市場機構人士均表示,盡管目前黃金價格已經到1200美元/盎司的高位運行,但未來兩三年內,由于黃金具有與其他紙幣相對的穩定性,也許會仍然看漲。
黃金比紙幣更容易保存,黃金也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藏品。在中國人眼中,黃金還是富貴的象征。這些因素也均會使人們對于未來的黃金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充滿了想象。但是,資本市場蓄水池的功能,可能并不是出臺這一重要政策轉折的唯一原因。
重構國家金融安全,成為另一個重要的考量。
一位接近中國人民銀行高層的學者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中國人民銀行高層或已扭轉——美國國債、股票等權益性資產收益高于黃金——這一傳統思路,擴大黃金儲備勢在必行。
《關于促進黃金市場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大力發展黃金市場,有利于提高金融市場的競爭力和應對危機的能力,維護金融穩定和安全。”
在美元貶值的大背景下,黃金作為硬通貨的特性,再度受到各國追捧,黃金再貨幣化的潮流也隨之復興。
去年1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9年來第一次拋出200噸黃金儲備,多國爭搶,最后都被有意擴大黃金儲備的印度悉數收入囊中。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在過去兩年,國際黃金一路飆漲,很大部分是源于美國的資產儲備結構的調整,進一步提升了黃金的戰略地位。
在各國爭相藏金的背景下,中國事實上也在擴大黃金儲備規模。
前述文件提到,中國人民銀行將擴大有進出口黃金資格的商業銀行數量。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此舉意在增加黃金的進口量。中國黃金協會的統計表明,2009年中國黃金凈進口量不到3噸。
據測算,如果中國的黃金儲備規模要從目前的世界第六位,提升至與經濟規模相適應的第二位,那么中國需要把黃金儲備增加至4000噸左右(略高于目前黃金儲備世界排名第二的德國的水平)。按照目前的市價,差不多需要花上1150億美元,小于一個中投公司的注資額。
“如果政府大張旗鼓宣布增加黃金儲備,勢必會導致國際金價猛漲,加大儲備成本。”譚雅玲表示,最好的辦法是只做不說。
漫長的放權
而在浙江大學中國黃金研究所所長景乃權看來,黃金市場則是中國資本市場開放的又一塊遍布荊棘的試驗田。
如同成品油、煤炭等資源產品價格一樣,二十多年斷斷續續的改革,黃金市場形成了 “進出口兩頭管制,零售加工中間環節放開”的畸形格局,“統購統銷”的計劃管制模式尚未完全瓦解。
但要想更好地理解當前中國黃金市場改革的基礎,還得回到1949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敗退臺灣之后,帶走了大量作為“硬通貨”的黃金儲備,大陸新生政權則飽受黃金短缺之苦。
次年,中央政府通令全國,凍結一切民間金銀買賣,產金企業所產黃金須全部出售給中國人民銀行,而企業所需用金須向央行進行申請,由央行按照計劃統一分配。中國延綿數千年的藏金于民的歷史戛然而止。
那是一個幾乎一切商品都被“統購統銷”的年代。黃金,因兼具商品金融雙重屬性,更被列為“統購統銷”的重點對象。
管制一直持續到上個世紀90年代之前。在開放了包括消費品在內的大多數領域的商品價格管制和行業壟斷之后,黃金、煤炭、石油等在內的大部分資源產品,因被政府視為“關系到國計民生”,其生產銷售仍由中央計劃控制,其價格形成機制至今仍未理順。
1983年6月,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金銀管理條例》仍然這樣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一切單位和個人不得計價使用金銀,禁止私自買賣和借貸抵押金銀。” 1988年,央行和海關總署聯合發布通知重申:“金銀的進口必須經過央行的統一批準。”
上世紀90年初,黃金的生產和銷售仍然處于“統購統銷”,甚至連最基本的“借貸抵押”的金融功能也被列為非法。
但黃金市場的高度管制的鐵幕,也因“消費和生產的巨大矛盾”,而慢慢地在90年代中后期被撕開了一道道的小口子。
最先放開的是黃金飾品的銷售。接著,央行小范圍地下放黃金進出口權。1998年,因黃金短缺,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分行獲準與瑞士銀行合作開展黃金寄售業務,變相進口黃金。五年之后,這種“寄售業務”進一步擴展至工農中建等四大國有銀行。
此間,黃金制品的進出口權,也被央行下放到給中國珠寶首飾進出口公司等六家公司。但權力的下放也到此為止,國內其他企業如果進出口黃金制品,只能委托這六家企業來進行。
2000年,金融主管機構系統地意識到了黃金市場開放的必要性。
這年初,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門成立了“黃金市場開放課題組”,并發表了題為《建立和培育新型黃金流通體系》的研究報告。題組負責人劉世錦博士日后回憶這一經歷時說,當時的體制已經很難維系下去,不改革,沒有出路,而改革最終能給有關各方帶來好處。
最終國務院形成了對黃金市場改革的共識:中國人民銀行對黃金生產不再實行計劃管理、統購統配,黃金生產、消費企業有充分的自主權決定生產、銷售和消費;黃金價格由市場供求決定。
未盡之事
但黃金統購統銷的名義上的終結,要等到2001年才有據可循。
這也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第一年。這年春天,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宣布,取消黃金“統購統配”的計劃管理體制,在上海組建黃金交易所。上海金交所正式運行后,中國人民銀行停止黃金配售業務,并將在較短時期內停止黃金收購。
此后中國的黃金價格機制形成逐漸轉向由市場主導。2001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啟動黃金價格周報價制度,并且根據國際黃金市場價格變動對國內金價進行了調整,破除了內地黃金不定期、無規律調價的慣例。
此時,中國黃金市場的改革,經歷了從權力高度集中于中國人民銀行,到逐步下放上海黃金交易所、天津貴金屬交易所、四大國有銀行和部分黃金企業的過程。黃金的金融功能也得到了部分開發,2007年9月,中國證監會批準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黃金期貨。
隨著黃金市場的拓展,監管方也從一頭變成多頭。目前,中國人民銀行主要負責現貨黃金的監管,而證監會則主要負責期貨黃金的監管。此外黃金在生產和銷售過程中還要涉及發改委、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工信部等多部委的管理。
此時,在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看來,相對于其他市場而言,黃金市場的發展相對完善,既有基于上海黃金交易所的現貨交易,也有期貨產品在上海期貨交易所掛牌交易。
但此后,黃金市場開放的腳步就慢了下來。
及至2005年,中國人民銀行打算放寬黃金制品進出口企業資格的限制,向社會發布《黃金制品進出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公告。但五年過去之后,并無下文。
今年8月,時隔七年,僅新增上海銀行一家開辦黃金進出口業務資格,黃金進出口的資格仍然局限少數國有銀行手中。
早在2004年的世界貴金屬年會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就曾表示中國黃金市場應當逐步實現三個轉變:一是從商品交易為主向金融交易為主的轉變;二是由現貨交易為主向衍生品交易為主的轉變;三是由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的轉變。
但轉變談何容易。黃金市場漫長的放權,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市場化進程的非對稱性:盡管產品市場已經基本完全放開,但要素市場的扭曲依然十分嚴重與普遍。
“統購統銷的基礎,決定了中國黃金市場的改革必然是逐步開放的。”浙江大學中國黃金研究所所長景乃權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表示,封閉的金融體制阻礙了黃金市場深層次開放。
成立近十年的上海黃金交易所,在《關于促進黃金市場發展的若干意見》中,仍被中國人民銀行要求“盡快明確未來發展方向和市場定位,豐富交易品種”。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的黃金期貨也是品種寥寥,屈指可數。
四家經營黃金進出口業務的國有商業銀行,直到最近才被鼓勵“加大產品創新力度,開展實物金銷售、黃金租賃、黃金遠期和黃金期權”。當投資者決定投資黃金時,商業銀行除了提供實物黃金和紙黃金兩種產品外,少有其他選擇。
更多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則謀求黃金進出口準入而不得,不可自由兌換的外匯制度,穩定金融秩序的考慮,把他們的要求擋在了門外。
黃金怪象
現行的金融體制,注定了中國只能成為黃金大國,而非黃金強國,這也是當下黃金市場的困境。
最為突出的表現,是黃金定價權的旁落。
2008年,中國黃金產量首次超越南非,成為世界第一產金大國,這一紀錄一直保持至今。但是,黃金的價格并不是由中國說了算。這與澳大利亞壟斷國際鐵礦石價格,歐佩克組織決定全球石油價格形成鮮明對比。
景乃權今年6月參加一次黃金論壇時,曾向出席會議的世界黃金協會的一名官員發問:“中國黃金產量這么大,為什么還沒有定價權?”對方帶著嘲諷的語氣回答說,“你這個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中國只能影響黃金價格。”
遺憾的是,事實確實如此。目前,國際現貨黃金的定價源于英國倫敦,而期貨黃金的價格,又被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大廳顯示屏里不斷跳動的數字所主導。
中國黃金市場的另一悖論是,雖然身為黃金第一產金大國,但中國2009年持有的黃金總量約為1054噸,還不到美國的八分之一,排名世界僅列第六。折合市價,尚不足外匯儲備總額的2%。
改革開放之前,政府對黃金金融屬性的忽視,奉行黃金去貨幣化的政策,直接限制了中國黃金儲備的規模。
上世紀70年代,美元宣布與黃金脫鉤后,黃金去貨幣化,各國大幅削減黃金儲備。上世紀80年代,中國經濟學界也曾掀起一場黃金是否去貨幣化的爭論,最終主張去貨幣化一方獲勝,其建議為政府所采納。
改革開放之后,限制進口、鼓勵出口的政策,又進一步加劇了黃金流失。
1988年,中國人民銀行、海關總署還發布了《關于對進口黃金及其制品加強管理的通知》,要求“旅客帶進黃金及其制品應以自用、合理數量為限。”目前,中國的黃金生產商仍然被免征增值稅,黃金產品出口商享受13%的增值稅退稅政策。
黃金在儲備資產中占比過低,所導致的風險已經顯現。公開的統計資料顯示,各國央行的平均黃金儲備量約為儲備資產的9%,歐盟是25%多,美國約為60%,而中國這一比例不到5%。
目前中國外匯儲備構成中,美元占有重要地位。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至今,每盎司黃金的價格從35美元漲至目前的1200多美元,用黃金計算幣值(不考慮黃金增值因素)的話,今天的1美元相當于30多年前的4美分,美元貶值了25倍之多。
近年來美元的貶值已經使我國外匯儲備蒙受了巨大損失。從2005年匯改以來到現在,在短短4年時間里,人民幣兌美元從8.3升至6.83,升值了21.5%,這使得中國近2800億美元的財富消失于無形。
“黃金是一個國家金融安全的最后守門員。”浙江大學中國黃金研究所所長景乃權說,任何一種信用貨幣都逃不過貶值的命運,最為安全和保值的資產仍然是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