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民

在經濟學家看來,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與收益的,送禮也是如此。送禮本身的成本除了買禮品的錢以外,就是尋找對方需求與偏好的時間,因此時間是送禮的重要成本。
春節期間,親朋好友之間都會互贈禮品或發問候短信。但有些禮品被認為是“棄之可惜,留之無用”,有些短信被認為是“垃圾短信”。為什么花錢買的禮品、發的短信,沒有起到增強情感的作用呢?看來送禮。發短信還真的是一門大學問。
用不同的方式送禮、發短信,效果會完全不同。先看一個例子。假設有一對熱戀中的情人,男方想在春節也是情人節這一天送女方一件禮物。他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他給女方一筆錢,讓女方買一件自己喜愛的東西;另一種是他為女方精心挑選一件禮品。如果用第一種方法,很可能引起女方的不快,因為你用錢來表示自己的愛,會被對方認為把自己作為一個見錢眼開的人;但用第二種方法,對方會感到很高興,因為你買了她想要的東西,這東西代表了你對她的了解和愛。要說明其問的原因,還必須講點經濟學。
經濟學家認為,你向自己所愛的人送禮決不僅僅送給她一件東西,而是向她傳遞愛的信息。你給她買了一件她心儀的東西,表明你了解她,知道她需要什么,喜歡什么。這件東西代表你對她的了解和愛,她當然會很高興。但你只給她錢,表明你并不了解她,愛又從何談起,難怪她得到錢而不高興。情人之間送禮,重要的不是錢,而是一份關懷和愛。送一份她心儀的東西,表明你一直關心她,也了解她,這就是傳遞你愛她的信息。這份禮品的珍貴不在于值多少錢而在于表明了你對她的內心了解,這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在經濟學家看來,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與收益的,送禮也是如此。送禮的目的也是為了使自己滿足程度最大化,這就是收益。在送禮時自己的滿足程度又取決于對方的滿足程度。因此,收益就是受禮者的滿足程度,受禮者的滿足程度取決于他(她)的需求與偏好。
送禮本身的成本除了買禮品的錢以外,就是尋找對方需求與偏好的時間。受禮者的需求與偏好屬于他的私人信息。尋找這些私人信息需要時間。因此時問是送禮的重要成本。不少人送禮沒有達到目的正是由于他不愿意付出時間這種成本。關注女友的言行,才能找出她的需求與偏好的私人信息,所以送一件女友心儀的禮品才能表達對她的關心與愛,禮品也才能傳遞愛的信息。尋找受禮者需求與偏好的私人信息,投其所好是送禮成功的關鍵。這需要的不是錢。而是時間以及對對方的了解和關懷。好的禮品不在于花多少錢,而在于用了多少心思。
只要用了心思,少花錢也能送出好的禮品。記得有一年。我為一個副部級以上的高干班上課,春節時這個班上的一個山東學員為我和其他同學每人送了一些山東大蔥和白菜。這份禮花錢不多,但受到所有人的贊賞。禮品本身并不貴,受禮者可以免去受賄的嫌疑。而這些東西北京不容易買到,又是春節時每個人所需要的,幾年過去了,同學們對這份禮品仍然念念不忘。有的人送禮只買貴的,不買適用的,給不吸煙的人買高檔煙,不喝酒的人買高檔酒,或者買一些價高而無用的裝飾品,豈不讓受禮者“棄之可惜,當之無用”。
與送禮相似的是發問候短信。有人的短信有針對性,針對不同的人,寫出不同的問候短信,短信前有名字或尊稱,后面有發發短信人的名字或謙稱。這樣的短信,自然讓人感到親切,讓人感到對方的關懷。有人則采取群發短信的方式,同樣教每式的問候,前面沒有接受者的名字,后面甚至沒有發短信者的名字,這樣的問候短信冰冷冷的,不被作為垃圾短信才怪呢。兩種問候短信的發送方式用的錢差不多,但效果大不一樣。前一種短信需要時間,后一種短信迅速、快捷,無須多少時間。現代技術手段提供了省時的方法,但也淡化了人們之間的親情。我每年收到上百條群發短信,煩不勝煩,我真想告訴這些人,群發短信不如不發,盡管收短信不收費,但浪費我的時間和精力啊。
送禮也是一門大學問,經濟學中就有贈與經濟學之說。當然送禮還涉及社會學、心理學等內容。要送一份好禮,發一個讓人心動的短信,都必須在“認真”二字上下功夫。特別強調一點,我說的送禮是親朋好友之間正常的人情來往,而不是行賄,如果你讀了我的文章,按這種理論去行賄。我可不承擔“教唆犯罪”的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