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49~1952)》
吳承明董志凱主編
社科文獻出版社
定價:129元
1949~1952年是新中國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短短的三年時間,新中國的各項經濟指標就恢復到了中國歷史上的最好水平,這是值得仔細分析和研究的歷史。
《復歸的素人:文字中的人生》
徐干生
新星出版社
定價:38元
作者是一個經歷了40年代抗戰到90年代“后文革”的文化人,大半生小心翼翼地躲避思想羅網和政治漩渦,“犬儒”的淡泊和懷疑,幫助他度過苦悶迷茫的歲月。
《失落的一代:中國的上山下鄉運動(1988-1980)》
[法]潘鳴嘯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定價:45元
本書揭示了發起“上山下鄉運動”的領導人公開或隱蔽的動機,與他們為達到目的所使用的手法,同時分析了他們的這些決定在整個社會上所引致的后果。
《致新人》
[日]大江健三郎
譯林出版社
定價:22元
在書中,大江健三郎與成長中的新人分享歷經世事的成人經驗,比如如何鍛煉不說謊的能力、人生習慣的養成、閱讀的方法和樂趣等。
《花花公子:休·赫夫納和他的情色帝國》
史蒂文·沃茨
華夏出版社
定價:48元
赫夫納從一開始就相信自己能夠顛覆社會規范,推動美國的進步,在名利雙收的同時深刻改變美國人的生活和價值觀。
跨文化的百年奧德賽
蘇琦
對于習慣了林語堂(《唐人街》)、譚恩美(《喜福會》)式言說的華族奮斗史的讀者而言,《百年金山》帶來了不同的感受。
一個中國家族在美國的百年奮斗史,加上一個由跨族群婚姻所帶來的兩個文明相互碰撞和融合歷程,使它可以同時滿足中西兩個閱讀視域的探究性需求。從1860年代到1990年代,從太平洋鐵路大建設,排華法案,唐人街的隱忍求存,一戰前后的再赴金山熱潮,二戰時中日族群命運的消長,冷戰時代的隔閡,到中美建交后的新一輪尋根熱和出國熱等等內容都有了充分展現。
由于作者白人曾祖母的“入場”,這一家族志的書寫輕松地擺脫了奮斗、上升與融入的單向敘事窠臼。事業的初期,鄺泗與蒂茜的聯手充分發揮了兩個文化背景的乘數效應,至于后代面對中美兩個文化的雙向疏離則是后話了。
蒂茜家族西向的拓荒生涯與鄺氏家族東向的筑路生涯的交會,則以更為“政治正確”的方式隱喻了美國國家型構過程中的族群融合路線圖——當時當日只為求生和自我提升而奔波,窮黃人與窮白人的結合既非機關算盡,更說不上驚天動地。
但對于早以厭倦了往昔賽珍珠們對“東方文明”略帶優越感的檢視和今日虹影、嚴歌苓們對“中國記憶”量販式行銷的西方讀者來說,有著八分之一中國血統的泗麗莎的中國印象顯得更為模糊,更為疏離,更“二手”,但也因此擺脫了迎合的痕跡,從而顯得更為客觀和可信。
此前華裔文學中能夠輕松出入雙重文明體驗的似乎只有韓素因,只有雙重的介入和雙重的疏離才能夠成就這樣的雙重視域。比如相對于賽珍珠的“憐憫式同情”,曾祖母蒂茜作為“在場”的中國媳婦所體驗和轉述的對中國傳統的不適和拒斥顯得更為真實,而對于戰亂、瘟疫、匪患、侵略、革命、“文革”等經典元素的處理,則又因敘事者相對旁觀的位置而更為平和冷靜,既沒有“出口對路”的壓力,也沒有“出口轉內銷”的熱情。
從這個意義上講,該書的中文譯名《百年金山:我的美籍華人家族奮斗史》多少有點違背原著者的“初衷”。“美籍華人家族奮斗史”只不過是凸顯了國內書商對市場賣點的精準判斷——大國崛起過程中的受眾對于勵志類讀物有著階段性的偏愛,而對于本族人在另一個已崛起大國中的成功故事有著不可抗拒的追捧欲。
而該書的英文原名則是《在金山上:我的華裔美國人家族的百年奧德賽》,相對于“美籍華人”中更為濃重的“華人”意味,“華裔美國人”則更多強調“美國”立場。而相較于“奮斗史”,“奧德賽”更有一種追尋式回歸之旅之意。
然而,當年曾祖父母的婚姻因曾祖父的納妾而宣告破裂后,兩人的心理歷程似乎給出了另一個指向。鄺泗在娶了顏紅之后,“就對白人產生了一種不同的感覺”,他變得更具中國風格,“丟掉了三件套西裝,換上了中式長袍”,而蒂茜則回到了少女時代的農場,并痛苦地意識到她從來沒有真正融入丈夫所代表的那個文明。
鄺泗和蒂茜的后代們都在不同程度上經歷過“空心竹子”的尷尬一不是黃皮白心的香蕉人,而是兩邊都不到岸的黃皮空心人。
而留在大陸的鄺氏后人們希望借泗麗莎之力赴美的請求,則以更為吊詭的方式暗示了新一輪奧德賽的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