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洋
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發生后,美國人把火氣撤在英國石油公司(BP)的首席執行官Tony Hayward身上。
現在他終于要辭職了——追于強大的政治和輿論壓力,BP董事會正在考慮讓這位53歲的CEO離開。而無論如何,這家公司都必須為此事負責到底,兩個月來其市值已縮水1000億美元,堵漏成本高達200億美元。
美國人解恨了,而我們該找誰解恨?
7月16日晚18時,大連新港附近中國石油公司的兩條輸油管道先后發生爆炸起火,有超過1500噸的原油流人大連新港和大窯灣港區內。
一夜之間,這座美麗而整潔的海濱城市變了副模樣。空氣里充斥著燃油味,近百平方公里的海面受到污染,附近的海灘浴場變得黑糊糊的,并且油污已經深入到海灘30厘米以下,專家稱污染的危害可能持續10年。
爆炸起火之后,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一次“人民的戰斗”,我們看到控制住了火情,控制住了空氣質量,控制住了污染蔓延……這些當然都是好消息。但我們同時也看到了在黏稠的浮油中溺死的消防員,雖然逝者迅速被追認為“革命烈士”,但還是讓我們看到了現場的殘酷。盡管大家看上去盡了全力,但是我們還是看到了事后處理措施的落后:由于缺乏清理油污的專用設備,只好用雙手或者塑料桶來撈油,有人甚至還用上了筷子。唯一聽上去新鮮的是一家剛剛成立的北京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了一種可以吃油污的細菌用于作業,但效果還不甚清楚。
與墨西哥灣漏油后,美國政府先把磚頭拍向BP不一樣,中國政府在這次救災中主動承擔了更多的責任,盡管看起來該負責的更像是中國石油公司。而大量公共資源的調用,實際上是納稅人在為這個商業安全事故埋單。
事故責任認定遲緩,對可能產生的影響——比如旅游業、養殖業等的影響輕描淡寫,用初級原始的威脅生命和健康的方式來對抗災難——即使沒有消防隊員的死,我們看到清理者渾身油污地站在原油污染的海水中,也會感到這其中對生命和身體的怠慢與草率……這起事故除了暴露生產作業過程當中出現的問題之外,還有更多值得我們去思考的東西。
、
這場突如其來的事故還暴露出中國環境不健全的賠償機制,因為目前中國還是以經濟損失為標準來衡量海洋污染賠償,但這又有明顯的不合理性,因為漏油對周邊生態環境和漁民生意的影響是長期的。政府對類似安全事故的處理缺乏有效而嚴厲的懲罰措施。幾乎與此同時曝出的紫金礦業污染事件就鉆了這個空子。
位于福建的紫金山銅礦的劇毒廢水排入汀江。從6月初起,汀江開始出現死魚,村民用水洗澡后滿身長水痘。直到7月12日,這家上市公司才披露此事,污染已蔓延至下游廣東地區,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這家公司在公告中將事件主要原因歸咎于天災,并宣稱所排廢水并不致癌,當地政府也參與幫腔。但事后,它卻被6家媒體同時曝出為封口而行賄,而它的股東名單中有當地官員。
購買一套廢水過濾系統的費用對于這家公司來說,實在是九牛一毛。它能花錢打點媒體和官員,就是不愿意掏點小錢保護環境。是什么促成了公司的這種鉆空子的心態?如果政府有一套嚴厲的懲罰措施,它的董事會還敢讓公司冒可能賠到倒閉的風險嗎?
而面對這一切,我們該向誰發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