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9日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對外發布嫦娥一號科學研究成果。從2007年10月24日,我國嫦娥一號衛星成功發射,至2009年3月1日,衛星成功受控撞月。經過為期一年零四個月的在軌運行,嫦娥一號衛星搭載的8臺有效載荷共獲得原始數據約1.37TB,目前已獲得經各種校正和處理后生成的數據產品約5.13TB,并且取得了以國際先進的全月影像圖和三維地形圖等為代表的研究成果,填補了我國在月球探測領域的空白。
嫦娥一號的科學研究在專利和知識產權、月球研究的標準和規范、科學應用研究論文等方面也發揮了重大的作用。根據不完全統計,利用嫦娥一號數據所發表的文章已有百余篇。
在科學儀器和探測數據處理方法等方面,根據不完全統計,已申請到了各種專利十余項、正在申請的近60項。
通過地面應用系統的研制和嫦娥數據的處理,催生了一批標準和規范,初步建立起了我國月球探測和科學數據處理的標準體系。單就地面應用系統目前就已完成13項國家標準草案的整理工作,其中4項正在按程序報批。

國際先進的全月球影像圖
為充分發揮和調動全國各方面的科研力量,進一步促進嫦娥一號科學數據的應用,我國成立了繞月探測工程科學應用專家委員會。委員會由123名專家組成,分別來自包括港澳臺在內的全國各地相關科研院所和高校,其中有13名兩院院士。委員會利用嫦娥一號取得的科學數據獲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使得嫦娥一號科學成果得到了最廣泛的應用。
嫦娥一號衛星CCD立體相機共獲得508軌南北緯70°以內和589軌極區的圖像數據,第一次實現了月球表面的100%覆蓋。制作的“全月球影像圖”在幾何配準精度、數據的完整性與一致性、圖像色調等方面均在國際上處于先進水平。

精度和分辨率最高的全月球數字高程模型(DEM)和三維月球地形圖
采用激光測高數據制作了分辨率為3千米左右的全月球數字高程模型(DEM),在精度和分辨率上明顯優于美國ULCN2005, 與日本SELENE任務激光高度計獲得的DEM模型相當,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三維月球地形圖
采用三線陣數字攝影測量方法制作的全月球三維數字地形圖,在數據覆蓋范圍、平面定位與高程精度、空間分辨率等方面均優于國際現有全月球數字地形產品。

月面鈦元素分布圖
嫦娥一號衛星伽馬射線譜儀共獲取了1103軌有效探測數據。地面應用系統對伽馬射線數據進行了處理,由于信號積累時間的限制,其中只有鈾、釷、鉀等3類元素能夠解譯出全月球分布和含量,鎂、鋁、硅、鐵、鈦等元素只能解譯出區域含量與分布數據。

GHz通道月球表面輻射亮度溫度分布
嫦娥一號微波輻射計共獲取了1690軌探測數據,多次覆蓋全月球表面。利用3.0GHz、7.8GHz、19.35GHz和37.0GHz四個頻率的微波輻射數據,反演出亮溫,得到全球亮溫圖,對月壤特性、月壤厚度以及月壤稀有氣體的研究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由嫦娥一號輻射計數據反演全月球表面月壤厚度
嫦娥一號攜帶高能粒子和太陽風離子探測器對月球軌道空間環境進行了探測,其中高能粒子探測器共獲取了1846軌有效探測數據,太陽風離子探測器獲取了1815軌有效探測數據。目前,對這些數據的初步分析和對比研究,對豐富太陽輻射及其與地球磁場和行星(月球)的認識具有特殊的意義,有望獲得更多的科學發現。

月壤層單位面積內氦3含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