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Article_/圖 Pictures_郭 蕾 谷紅霞 崔 華
“供電局的帳篷信訪室,像一座流動的‘哨所’,及時、就地解決了很多群眾的用電難題,營造了企業和諧穩定的環境。”這是5月16日,尉氏縣紀委書記在檢查尉氏縣供電局時,給予該局信訪工作的高度評價。
5月26日,在尉氏縣大營鄉農貿市場對面,一個掛著“尉氏縣供電局信訪接待室”的紅色帳篷前聚集了很多群眾。這是尉氏縣供電局的流動信訪接待室,被群眾親切地稱為“帳篷信訪室”。
信訪信息是民情民意的反映,是群眾關心的焦點,也是解決信訪問題的根本出發點。2009年5月,尉氏縣供電局打破常規,變坐等上訪為主動下訪,由主管信訪工作的領導帶隊,監察部、信訪辦及相關部門參加,每逢鄉村更會期間,帶上帳篷、桌椅,把信訪室搬到田間地頭、更會中間,并免費向群眾散發《反竊電宣傳知識》、《安全用電須知》、《居民報修須知》等8種宣傳冊。
“帳篷信訪室”每到一處總是門庭若市,群眾有的咨詢電價政策,有的反映農電工服務問題,還有的詢問臨時用電的收費情況,工作人員每次都忙得不亦樂乎,讓群眾帶著疑問而來帶著滿意離去。這種面對面的交流、心與心的溝通,拉近了電與老百姓的距離,也方便了信訪人的信訪,為他們節省了時間又達到了反映問題的目的。正是通過這一良好的信息平臺,尉氏縣電業局總能及時有效地發現案源線索,及時制定整改措施。
截至目前,“帳篷信訪室”足跡已踏遍全縣17個鄉鎮,共接待來訪群眾300多人,受詢200多次,向群眾散發宣傳冊3000余份,收集預警信息20條,化解苗頭性、傾向性問題4個,一些時段性、部門性問題得到有效化解。

圖:信訪工作人員下鄉宣講安全用電常識
去年12月21日至25日,為有效預防和及時化解春節期間各種不穩定因素,尉氏縣供電局信訪辦公室的4名同志加班加點,對機關各單位及基層13座變電站和20個供電所進行認真摸底,對排查出來的不穩定因素進行梳理,實行登記造冊、逐案落實。
2009年以來,該局在推進信訪體系建設過程中,積極探索改進企業紀檢監察信訪工作的新途徑和新方法,成功地預測信訪態勢,及早發現苗頭性信訪問題,建立、健全有效的預警機制,堅持在制度上不斷創新,在日常工作上下苦工夫,在落實上下狠勁。
一是建立了局—支部—班組的信訪穩定信息網絡,隨時接待群眾來訪,耐心向群眾解疑釋惑。各支部書記定期向局信訪辦公室匯報本支部人員的思想動態,對可能發生的一些不穩定動向采取措施超前做好工作,把一切不穩定因素解決在問題發生之前,消滅在萌芽狀態。
二是把局屬各單位負責人定為兼職“信訪聯絡員”,負責收集職工反映的問題。職工有問題先到基層單位反映,基層單位解答不了的問題由各單位負責人反映到局信訪工作領導組,引導職工通過正常的渠道反映問題和意見,做到不越級上訪、不集體上訪。
三是在對待職工關心的敏感問題上,實行“公開、公正、公平”的陽光操作制度;在對待職工疑慮的問題上,實行“統一政策口徑,統一工作方法,統一回復意見”的“三統一”工作機制,既保證了國家政策的貫徹執行,又較好地維護了職工群眾的利益。對于一些較為復雜的問題,局領導班子及時召開專題會,分析如何解決。
去年10月27日,大營鄉石家村的村民石培成怒氣沖沖地向“帳篷信訪室”的工作人員投訴。原來,他剛在縣城買了塊電表,找到電工準備安裝卻被告知是假表不予安裝,他不信,就拿過來讓信訪工作人員幫忙鑒定一下。信訪工作人員接過電表一檢查,確實是假表。想到自己錯怪了電工,石培成不好意思地又拿出一塊電表,說這是又托人買的電表,不知道能不能用。信訪工作人員通過鑒定確認表計符合標準,可以使用,于是當即與大營供電所聯系,讓石培成帶上電表到所里錄入電表信息,然后到校表室校表,之后由電工及時安裝。石培成臨走時高興地說:“供電局的人工作認真負責,為我們辦實事解難題,服務真是沒的說。”
去年11月5日,“帳篷信訪室”再次來到大橋鄉的更會集市上,往日熱鬧的情景不見了,工作人員都很納悶。帶著疑問,工作人員攔住一位過路群眾詢問道:“你對供電服務有啥意見和建議沒有?”該群眾笑著答道:“沒有,供電局的服務很周到,各種宣傳也很到位,俺很滿意,所以也不用再咨詢了。”
為幫助職工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尉氏縣供電局利用“帳篷信訪室”搭建民意溝通平臺,及時掌握民情民意,讓群眾的不滿情緒通過正常渠道反映出來,并從中發現一些帶傾向性、苗頭性的問題,提前介入,主動解決。
正是由于在工作中做到關口前移,重心下移,尉氏縣供電局被評為2009年度開封市信訪穩定工作先進單位稱號。截至今年6月底,該局沒有發生一起縣級信訪案件,更沒有到市、省的越級上訪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