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文 ,阮平南
(1.北京工業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北京 100022;2.江西師范大學 商學院,南昌 330022)
社會需求和社會行為范式的改變,不僅迫使企業行為方式發生變化,而且使企業自身組織結構以及企業間關聯因循社會行為方式的內在機理而發生變化。大規模制造解決了社會供需矛盾,并具有規模經濟優勢。隨著社會發展,多品種、快變換的需求又凸顯大規模制造的不足。組織間專業化分工和合作形成的網絡組織使得通過柔性生產來滿足對快速響應市場多樣化要求的同時又滿足規模經濟性要求成為可能。然而,由于一般意義的網絡組織的節點間沒有共同遠景和共同戰略目標,節點間關系表現為弱聯結,使得網絡組織的發展缺少長期性和戰略意義。
從系統角度出發,戰略網絡是由戰略中心企業、供應商、消費者、相關產業企業、中介組織、利益相關者等節點構成,節點之間在非線性機制作用下,通過共生與合作方式達到多贏戰略目標的自組織復雜系統。由于戰略網絡節點企業在網絡內都有其特定位置,節點之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過復雜的網內關系組成一個有機體,它們表現出許多類生物特征。這些節點同樣具有生存與發展欲望,節點之間存在相互合作、競爭和互利共生的各種聯系以及如何適應環境問題,因此具備應用生態學研究的基礎。本文在分析戰略網絡類生態特征的基礎上,利用生態學中研究物種之間相互關系模型,對戰略網絡節點企業關系演化進行研究,探索戰略網絡演化動力機制和作用機理。
自然生態系統并不是任意生物和非生物的隨意組合,而是由生活在某一區域范圍內各個生物以及非生物通過長期發展和自然選擇而保存下來的。它們之間的差異性和多樣性以及能夠滿足互利、共生的特定關系,能保證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能量轉化和信息傳遞正常進行,實現系統功能互補,從而有利于生物體生存和繁殖,保持生態系統穩定發展。
戰略網絡是由各節點組成,節點之間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等于節點簡單相加,而是通過網絡內非線性機制組成的一個有機統一體。在網絡中,節點可以根據自己的核心能力,專注于價值鏈中具有比較優勢的活動,實現核心能力帶來的競爭優勢。同時,利用網絡機制,通過網絡整合,使各節點把自己的核心能力貢獻于網絡之中,實現資源共享,功能互補,最終取得網絡競爭優勢,促進整個戰略網絡動態進化。
由于受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生態環境不斷變化。為了適應環境變化,自然生態系統中各物種必須改變自己習性和遺傳基因,形成新基因型。只有那些適應環境變化的物種,才能通過自然選擇而保留下來,并不斷進化;而不適應環境變化的物種,則被自然淘汰。隨著生物對環境不斷適應,新基因不斷產生,生態系統由此逐步進化到更高層次,最后實現生態系統層次的躍遷。
在戰略網絡中,市場環境是動態變化的,有時還會受到非市場環境因素(諸如政治、法律等)影響。戰略網絡需要根據環境變化及時調整和修正自己的目標,以適應環境變化,否則,戰略網絡就有解體危險。而網絡中節點也需要根據戰略網絡總目標和環境變化,及時對自己進行調整,以保留在網絡中的位置,否則,就有可能被新進入節點替代。戰略網絡與其環境作用是相互的,戰略網絡也對其所處環境產生能動作用,戰略網絡的形成和發展也會對其所處環境產生一定影響,并促進有利于自身發展環境的形成。
自然生態系統中物種通過自身新陳代謝,不斷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為生物體生存提供食物和能量保證。同時,生物體自身也有出生、成長和死亡的生命過程,新生命體不斷出現,原有生命體不斷衰亡,從而保持整個生態系統旺盛生命力,實現生態系統更新。
戰略網絡中節點企業也同樣具有生命特征,每個節點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經歷形成、成長、成熟、衰老和死亡過程。企業自身也有很強的新陳代謝、自適應、自協調能力,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處于不斷動態變化中。只有適應環境和網絡總目標的節點才能繼續留在網絡中,而不適應戰略網絡發展或需要的節點會被淘汰,新節點又不斷進入,戰略網絡在動態發展中不斷強化其網絡競爭優勢。
自然生態系統由生物和非生物環境構成,由于不同物種的生長型和生活型不同,使得生態系統中大多數生物群落具有清晰的層次性,從而形成了生物群落明顯的垂直結構,反映出生態系統層次性特征。
戰略網絡是由戰略中心企業、供應商、消費者、相關產業企業、中介組織、利益相關者等節點構成的一個復雜系統。各節點根據其功能和作用不同,分別在戰略網絡中占有特定的位置,具有一定的層次性。
正如生物的存在離不開其所處的環境,企業生存和發展也與其所處環境因素密不可分。企業與其環境因素共同構成復雜生態系統,環境可以分為企業環境和非企業環境。企業環境是指與企業生存、發展直接相關的利益主體,包括供應商、消費者、潛在進入者、替代產品生產商以及現有同類企業等。非企業環境是指間接影響企業生存、發展的環境,主要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產非同類產品或服務的企業和自然環境等。[14]企業與其環境關系實質上也是一種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的關系,這和生物和環境關系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類似自然生態系統中物種之間互利、共棲等關系,企業間的生態關系是指企業與其生存環境之間具有類生物種群關系特點的相互關系。企業間生態關系主要分為:競爭、合作、合作競爭和共生。
由于戰略網絡節點間具有共同愿景和相互信任的基礎,因此戰略網絡中節點間關系主要以合作、合作競爭和共生關系為主。其關系特點如表1。
盡管從理論上我們認為戰略網絡中節點間生態關系主要分為合作、合作競爭和共生三種類型,但在實際中,節點間關系是復雜的,既有合作,也有競爭;既有合作競爭,又可稱為共生。另外,節點間關系也是動態變化的,隨著環境改變,合作的發展會導致競爭,競爭的發展也會導致合作,節點企業間這種關系循環變化,最終促使戰略網絡不斷進化。
戰略網絡作為一個復雜系統,由于具有自然生態系統的特征,節點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合作、合作競爭以及共生,類似自然生態系統中物種之間互利、共棲等關系。所以戰略網絡發展和演化類似生物種群的發展規律,遵循生命體Logistic發展這一普遍機制。因此,我們利用生態學物種關系理論中Logistic模型來探討戰略網絡不同節點間關系演化機理,分析戰略網絡演化規律及達到穩定均衡條件。

表1 戰略網絡節點間主要生態關系
假設戰略網絡有 n 個節點,xi(t)(i=1,2,…,n)表示節點企業發展規模。ri表示節點內稟增長率,由于資源限制,Mi表示企業最大發展規模,σij表示企業j對企業i的發展所作的貢獻率,且有σij>0。則由Logistic模型可以得到戰略網絡演化模型:

(ij, i ,j=1,2,…,n)
為計算簡單,我們假設戰略網絡只有兩個節點企業,即n=2,則模型可以簡化為:

當戰略網絡中節點企業達到均衡時有:

解上述微分方程組可以得到戰略網絡演化的均衡點:

根據微分方程組解得穩定性判別定理,當 1-σ12σ21>0,即σ12σ21<0 時,節點之間處于穩定均衡狀態。 這表明當 σ12σ21<1時,網絡中的節點通過專業化分工,技術和市場信息共享以及知識溢出等渠道,使得節點企業互補的優勢長期存在,它們在一個網絡中,對雙方的發展都有好處,戰略網絡能通過自組織作用穩定地存在。
假設戰略網絡中節點個數為n個,xi(t)表示在t時刻節點發展規模,ri為內稟增長率,由于受資源稀缺性的限制,Mi表示其最大發展規模;aij(-1aij<1)為合作效應系數,表示節點的合作行為對節點產生的影響,aij<0時說明是無效合作;bij(-1bij<1)為競爭效應系數,表示節點的競爭行為對節點產生的影響。根據Logistic方程,可以推導戰略網絡中節點合作競爭模型:

為分析方便,假設n=2,則:


根據微分方程平衡點穩定性判定定理,當(1-b21-a21)>0且(1-b21-a21)>0時,戰略網絡節點間通過合作競爭達到穩定均衡狀態。這表示戰略網絡節點間通過分工協作、信息共享以及網絡學習等合作關系可以提高網絡內節點生產效率和創新能力,降低生產成本。另外,競爭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動力,戰略網絡節點之間在互利合作的基礎上保持適度競爭,對于促進企業創新,提高整個戰略網絡活力,保持戰略網絡動態均衡發展有重要作用。但當節點間合作是無效且競爭較為激烈,網絡處于不穩定狀態,戰略網絡就有解體危險。
在戰略網絡中,至少存在一個戰略中心企業,非核心節點與其形成一種共生模式。在這一模式中,非核心節點與戰略中心企業在戰略網絡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逐漸建立起穩定的供需關系和相互間信任合作關系,最終形成一個具有網絡競爭優勢的穩定戰略網絡。
設戰略中心企業的發展水平是x0(t),內稟增長率為r0,發展速度符合Logistic規律,因受資源稀缺性的限制,其最大發展規模為M0。在有新節點進入后,我們假定新進入的節點對戰略中心企業發展有促進作用。設非核心節點的發展水平是x1(t),對戰略中心企業的貢獻率為θ1,其最大發展規模為M1。則戰略中心企業發展水平可表示為:

對于非核心節點,假設沒有和戰略中心企業組成網絡,它的發展就會逐漸萎縮,直至消亡,也即設其自然負增長率為r1,則其發展水平可以描述為當非核心節點和戰略中心企業組成戰略網絡后,因受到戰略中心企業提供的技術、市場信息和管理模式等幫助,對其發展有很大促進作用。設戰略中心企業對非核心節點貢獻率為θ0,則非核心節點發展水平可以描述為:

所以,我們可得到戰略網絡節點間共生關系模型:

當戰略網絡中節點關系達到均衡時,有:


解該微分方程組可得:
根據微分方程解穩定性判別定理,當 θ0>1,θ1θ0<1 時,戰略網絡節點之間達到穩定均衡狀態。其經濟意義是:當θ1<1單個非核心節點對戰略中心企業貢獻相對較少,因為從分工的角度來看,非核心節點完成的是戰略中心企業最終產品的一部分或幾個工序,而網絡中非核心節點數量較多,相對來說單個非核心節點對戰略中心企業的貢獻就較少。當θ0>1時,表示戰略中心企業對非核心節點貢獻相對較大,這是因為非核心節點對戰略中心企業的依存度較高,其核心技術、市場份額主要是靠戰略中心企業提供,有的甚至就是上下游關系,離開了戰略中心企業的支持,企業就面臨消亡的危險。當θ0θ1<1時,表示當戰略中心企業規模較大,網絡間非核心節點企業分工程度較高,并保持一定的差異性,這樣非核心節點間存在適度競爭,才能使網絡保持整體競爭力,戰略網絡才能穩定均衡發展。
從生態學視角看,戰略網絡是由聯系緊密的節點所組成的一個集合體,它表現出許多類生物特征,節點間關系也類似自然生態系統中物種之間關系。但戰略網絡的節點具有共同遠景和相互信任的基礎,節點間生態關系主要表現為合作、共生和合作競爭。同時,節點間關系會根據環境變化和自身發展需要而在合作、競爭之間轉化,也存在共同進化模式。戰略網絡節點之間在適度競爭和協同的雙重作用下,通過自組織機制和非線性機制使得戰略網絡結構更趨有序,從而使得戰略網絡更加協調發展,達到一種穩定均衡狀態,最終贏得網絡整體競爭優勢。
[1]J.C.Jarillo.On Strategic Network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8,(9).
[2]Gulati.R,Nitin Nohria,Akbar Zaheer.Strategic Network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
[3]J.Sydow.Franchise Systems as Strategic Networks:Studying Network Leadership in the Service Sector[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1998,10(2).
[4]H.Hinterhuber,Andreas Hirsch.Starting up a Strategic Network[J].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Review,1998,(3).
[5]謝洪明,劉躍所.戰略網絡、戰略生態與企業戰略行為[J].科學管理研究,2005(1).
[6]李煥榮,林健.企業戰略網絡管理模式[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
[7]Gulati.Network Location and Learning: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Resource and Firm Capabilities on Alliance Form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20).
[8]張毅,張子剛,黃勝杰.戰略網絡的組織形態演進及聯盟動機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5).
[9]高展軍,李垣.戰略網絡結構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6,第 24卷.
[10]李煥榮.基于共生觀的戰略網絡關系進化動因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6).
[11]阮平南,張敬文,劉宇.企業生態位原理與戰略網絡節點關系管理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4).
[12]Lin,Zhiang,Kitts,James A.Elucidating Strategic Network Dynamics through ComputationalModeling [J].Computational&Mathematical Organization Theory,2008,14(3).
[13]黃魯成,張淑謙,王吉武.管理新視角——高新區健康研究的生態學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7(3).
[14]李勇,鄭垂勇.企業生態位與競爭戰略[J].當代財經,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