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乃文,李 嵐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遼寧 葫蘆島 125105)
2009年7月,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也是國家繼天津濱海新區、廣西北部灣、海峽西岸后,確立的我國沿海地區又一個重要發展區域。這一戰略的提出,對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實現以及完善我國的沿海經濟布局,都有重大意義。同時,更有助于我國參與東北亞地區的經濟合作。而遼寧省作為東北地區唯一的臨海省份,長久以來,都以內陸式的經濟布局為主,沿海經濟帶發展戰略對遼寧省經濟布局、產業結構的種種轉變,究竟存在著怎樣的必然性?本文試圖實證檢驗遼寧省中部六市、西北部、沿海經濟帶經濟增長的互動關系,考察遼寧沿海經濟帶與腹地各地區經濟增長的相互影響程度和自我發展程度進行量化比較研究,對遼寧省沿海經濟帶與其腹地的經濟互動情況進行分析,并給出相應對策。
由于遼寧沿海經濟帶六座城市中,葫蘆島建市時間為1989年,從數據的可獲得性來考慮,本文選取的樣本空間為1989~2008年,所有的數據均來自歷年的《遼寧統計年鑒》和《遼寧經濟統計年鑒》。為了使數據具有可比性,基于遼寧省產業空間布局和經濟發展現狀,將遼寧省沿海經濟帶與腹地的經濟地域分為三部分來進行對比分析,即:遼寧沿海經濟帶六座城市(大連、營口、盤錦、錦州、丹東、葫蘆島)、遼中腹地五座城市(沈陽、鞍山、撫順、本溪、遼陽),遼西北腹地三座城市(朝陽、阜新、鐵嶺)。本文計算出三大地區人均GDP增長率的均值,以1989年不變價格為基準,對各年度的人均GDP進行平減,變量的具體定義如下:
ZB:遼寧中部腹地人均實際GDP平均增長率
XB:遼寧西北腹地人均實際GDP平均增長率
YH:遼寧沿海經濟帶人均實際GDP平均增長率
本文利用 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來檢驗序列的平穩性,很多時候,時間序列都是不平穩的,不滿足傳統的回歸分析中對數據的平穩性假設,因此,在對時間序列的平穩性進行檢驗時,還檢驗其一階差分序列的平穩性。本文所采用的計量經濟學軟件為Eviews6.0,在檢驗過程中滯后項的確定采用了AIC和SC準則。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序列的單位根檢驗
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各時間序列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是不穩定的,而一階差分后的序列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是穩定的。可見,原有的時間序列都是一階單整,它們之間可能存在協整關系。
雖然反映遼寧沿海經濟帶與腹地經濟增長的各時間序列是非平穩的一階單整序列,但這些指標存在著某些平穩的線性組合,這些組合反映了變量間的平穩線性關系。因此,我們應用VAR模型中的極大似然估計法來檢驗遼寧沿海經濟帶與腹地經濟增長之間的協整關系。VAR模型常用于預測相互聯系的時間序列系統及分析隨即擾動對變量系統的動態沖擊,數學表達式如下:

其中,y1是k維內生變量向量,xi是d維外生變量向量,p為滯后階數,T是樣本個數,k×k維矩陣A1,…,Ap和k×d維矩陣B是要被估計的系數矩陣。εi是k維擾動向量,即白噪聲過程,白噪聲過程是個穩定的過程,其隱含意思是沿海經濟帶與腹地經濟增長均不相關,模型中的各變量存在無法解釋的純隨機波動。
進行檢驗前,首先應確定一個合理的滯后階數,以防出現偽協整。在選擇滯后階數p時,一方面要使滯后階數足夠大,以完整地反映模型的動態特征;另一方面,滯后階數又不能太大,以免降低模型的自由度,本文綜合考慮了LR(Likelihood Ratio)檢驗、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信息準則和SC(Schwarz Criterion)準則等檢驗方法,得出的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滯后階數檢驗結果
如表2所示,該模型的滯后期是無約束VAR模型一階差分變量的滯后期。由于無約束VAR模型的最優滯后期為4,故協整檢驗的VAR模型滯后期確定為3。

表3 Johansen非約束協整關系檢驗結果

表5 ZB的脈沖響應表
在確定了最優滯后階數后,對各時間序列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關系進行檢驗,如上文提到,本文采用Johansen極大似然估計法進行協整檢驗,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軌跡統計量和最大特征值統計都顯示,在1989~2008年的樣本區間內,各變量間存在著2個協整關系,即各變量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

表4 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結果
可見,對于YH不是ZB的格蘭杰成因的原假設,拒絕原假設的概率只有0.0046,表明YH不是ZB的格蘭杰成因的概率較小,至少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認為ZB是YH的格蘭杰成因。同樣對于YH不是ZB的格蘭杰成因的檢驗概率只有0.04082,也拒絕原假設,表明至少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認為YH也是ZB的格蘭杰成因。通過分析得出,序列ZB和YH都能提高彼此的被解釋程度,遼中腹地的經濟增長和沿海經濟帶有相互反饋關系,這為遼寧沿海與腹地的互動提供了一定的經濟基礎。但同理可見,遼西北地區經濟的增長與遼中腹地、沿海地區的經濟增長序列均不成格蘭杰成因,不具有相互反饋的關系。對于這一分析結果,需要通過脈沖響應分析來進一步解釋三個變量間的互動關系。
脈沖響應分析描述了擾動項的變化,或模型受到外部沖擊后,對內生變量產生動態影響。也就是說,任意變量的隨機擾動不僅會影響自身的變動,還會對其他相關變量產生影響。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ZB、XB、YH三個變量的動態特征,運用三者的VAR模型,對其進行脈沖響應分析,算出一個標準差的ZB、XB、YH沖擊分別對ZB、XB、YH的影響。由此在Eviews6.0中得到脈沖響應表和脈沖響應曲線圖。

圖1 ZB對各變量單位沖擊的相應曲線
如表5和圖1所示,變量ZB施加一個標準差新息后,對其自身經濟產生了較為強烈的反應,經濟增長波動超過7%,兩年內經濟都會持續增長,過了第2期,沖擊效應逐漸減弱,第4期后,經濟增長基本回到了原來水平。遼中腹地對遼寧沿海經濟帶的經濟沖擊短期內影響較為顯著,經濟將會增長3%,然而到了第4期后,經濟增長水平比收到自身經濟沖擊還要低0.5個百分點,說明沿海地區經濟與遼中腹地聯系緊密,遼中腹地對沿海地區經濟的影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遼寧省的經濟發展模式仍屬于內陸式發展,沿海經濟較為依賴腹地。相對來說,遼西北腹地經濟增長幅度沒有沿海明顯,但也有較為明顯的增長。從長期來看,對遼西北、沿海地區經濟不會產生明顯促進作用。

表6 YH的脈沖響應表

圖2 YH對各變量單位沖擊的相應曲線
從表6和圖2可以看出,沿海經濟帶對遼中腹地施加經濟沖擊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最為顯著。在兩年內,可是經濟增長近10%,而對自身的標準差新息反映則并不強,只會拉動經濟增長3%左右。同時,遼西北地區在短期內并不會給沿海經濟帶來可觀的效益,甚至還會對沿海地區的經濟增長產生負效應,但從長期來看,會呈現穩定上升的趨勢。但總體來說,遼寧中部城市群的經濟對沿海城市群的經濟的影響最為突出,可見,遼寧還沒有充分其作為臨海大省的經濟優勢。

表7 XB的脈沖響應表

圖3 XB對各變量單位沖擊的相應曲線
表7和圖3顯示,在短期內,遼西北腹地的經濟沖擊對遼中腹地經濟增長都有很強的正效應。但從第4期開始直到期末,都對遼中腹地經濟產生了經濟增長的負效應。對沿海經濟在開始時期內同樣產生了負面效應,雖然其間一度帶動了沿海經濟的增長,在長期來看,還是對沿海經濟的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但遼西北腹地對其自身的經濟增長波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且直到期末,這種正向波動也沒有呈現出明顯的上升或下降趨勢,可見遼西北腹地具備一定的經濟發展潛力,但由于其長期缺乏與遼中腹地及沿海地區的經濟聯系,導致其產業發展單一化,區域內部的經濟發展優勢因其經濟落后而不能與其他地區形成互補優勢,被充分利用。
與脈沖響應分析不同,在考察VAR模型的動態性時,還會對每個內生變量(m個)的波動按其成因分解為與各方程新息相關的m個組成部分,從而了解各新息對模型內生變量的重要性。
如圖4所示,對于遼中腹地的經濟波動,以第10期數據為例(見表8),其自身的解釋力為87.58%,沿海經濟帶的解釋力為不足10%,而西北腹地的解釋力更弱。從圖5中可以看出,沿海經濟帶的經濟增長,也主要受遼中腹地的影響,而沿海地區對其自身經濟增長的解釋力很不突出,遼寧省出現這一現象說明,遼寧經濟的發展還主要依托內陸腹地,作為臨海省份的優勢并沒有體現,沿海城市并沒有充分利用其有利的地理條件和資源,使遼寧經濟發展出現了“靠海不見海”的現象,不僅制約了沿海經濟的經濟實力的發揮,同時,也無法與遼中地區的傳統優勢產業形成互動局面,從而,使遼寧省經濟的發展在近些年內不及我國一些較為發達的臨海省份。此外,從圖6中可知,遼西北腹地經濟的波動也主要依賴遼中腹地,遼中地區對其解釋力為75.16%,而沿海經濟帶的輻射帶動力并沒有體現,對其解釋力僅為4.59%。遼西北地區對其自身經濟增長的解釋力高于沿海經濟帶,為20.25%,可見遼西北腹地具備發展經濟的潛在優勢,但缺乏了與遼中、沿海經濟帶的經濟互動,在資源貧乏的基礎上,又沒有充分發掘其區域特色優勢產業,從而陷入了自我循環,封閉式的發展模式,缺乏與外界的經濟聯系,使其經濟發展嚴重滯后。

圖4 遼中腹地對經濟增長的方差分解

圖5 沿海經濟帶對經濟增長的方差分解

圖6 遼西北腹地對經濟增長的方差分解

表8 第10期VAR模型(ZB,YH,XB)的方差分解
本文實證檢驗表明近二十年內,遼寧各地區的經濟增長波動性不大,經濟增長不明顯,但各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并不是毫無關聯。作為臨海省份,遼寧省卻是偏向內陸的經濟布局,這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傳統的港口與工業區相融合的發展模式,使得遼寧省經濟發展受到很大的束縛,同時,區域內部缺乏創新動力,也不利于遼寧及東北地區經濟的全面振興。
[1]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易丹輝.數據分析與Eviews應用[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
[3]遼寧省“十一五”期間沿海經濟帶發展戰略研究[N].愛我遼寧,2008-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