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文英
(河南大學 經濟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傳統上利用投入產出表識別支柱產業可以從部門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和產業關聯兩個方面展開。但是,這兩種方法由于著眼點不同,分析的結果往往有很大的出入,而僅用一種指標又不能全面反映支柱產業的性質。為了建立一個完善的支柱產業識別體系,本文利用投入產出表,從產出貢獻率和產業關聯度兩個方面構造了支柱產業指數,用以確定和選擇區域支柱產業。
生產總值的多少,反映了一個部門、一個行業為社會提供物資產品和服務的能力。在一定時期內,為社會提供的產品越多,占社會總產品的比重越大,說明該產業部門的貢獻越大,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重要,所以,產出貢獻率經常被用來作為支柱產業的選擇基準。以產出貢獻率基準來選擇支柱產業主要是通過對部門生產能力的測度來實施的,具有較大生產規模、增加值占GDP比重5%以上的部門,一般可以認為是支柱產業。由于投入產出對產業部門的劃分較細,本文將大于部門平均比重1個百分點以上的部門(本研究中共有42個部門,平均比重加1個百分點為3.38%)作為遴選支柱產業的標準。
Pi=Gi/G×100
其中Gi為部門的增加值,G為當年該地區的GDP總值;Pi為產出貢獻率率,當Pi大于3.38,說明i產業是支柱產業。
一般認為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均大于1的產業部門與其他產業之間的關聯度較高,在國民經濟中的帶動作用比較明顯。

其中Fj為影響力系數,Ei為感應度系數,在某地區當某部門的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均大于1,說明該產業具有支柱產業的性質,可以認為是支柱產業。
在構建支柱產業指數時,考慮到影響力主要表現為某產業部門對其它產業的帶動作用,而感應度主要表現為產業部門受社會經濟影響的感應程度,所以影響力系數較高的部門所表現出來的關聯特性比感應度較高的部門對社會經濟的推動作用更為明顯。因此,在支柱產業指數計算過程中,影響力系數應賦予更大權重,這里設定這一權重為60%。公式如下:
Xi=0.6×Pi×Fi+0.4×Pi×Ei
其中Xi為支柱產業指數。為了統一支柱產業指數量綱,縮小指數間的數量級差異,需對Xi的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本文采用極差標準化法,對支柱產業指數進行標準化,公式如下:

利用產出貢獻率分析河南省2007年投入產出數據,可以發現,以產出貢獻率基準遴選的支柱產業,依次有農林牧漁業、食品制造及煙草加工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交通運輸及倉儲業、建筑業、批發和零售業、化學工業、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等9個部門(表1)。
產業關聯度基準下的河南省支柱產業有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紡織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化學工業、交通運輸及倉儲業、金屬礦采選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金屬制品業、農林牧漁業、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食品制造及煙草加工業、造紙印刷及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住宿和餐飲業等16個產業部門(表1)。

表1 三種基準下支柱產業的選擇
很顯然,產出貢獻率基準和產業關聯度基準在識別支柱產業時存在一定的差異。利用產業關聯度基準識別的支柱產業數量明顯多于利用產出貢獻率基準識別的支柱產業數量。并且,產出貢獻率基準下的支柱產業,并不一定是產業關聯度基準下的支柱產業,如建筑業、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這兩個產業對社會經濟發展的產出貢獻率較高,但其前后向聯系卻低于社會平均水平。
產業關聯度基準下的支柱產業,也不一定是產出貢獻率基準下的支柱產業。具有較高的前后向聯系的部門,也不一定具有較高的產出貢獻率,例如,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紡織業、金屬礦采選業、金屬制品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造紙印刷及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住宿和餐飲業等9個部門。這些部門都具有較強的前后向聯系,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都在社會平均水平以上。按照產業關聯的標準,這些產業都可作為支柱產業。但是,從產出貢獻率來看,這些部門的增加值與GDP總量的比例都卻相對較低。
如果采用產出貢獻率和產業關聯度兩個基準的交集,所遴選的支柱產業數明顯減少,并且排除了那些實際在發揮支柱產業作用的部門。而利用支柱產業指數,就能夠將產出貢獻率和產業關聯度兩個基準有機結合起來。以支柱產業指數基準遴選,2007年河南省的支柱產業有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化學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及倉儲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農林牧漁業、批發和零售業、食品制造及煙草加工業、住宿和餐飲業等11個部門。另外,標準化后的支柱產業指數接近平均值的產業還有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和房地產業,可作為培育型支柱產業來對待。
通過比較三種基準下的支柱產業類別,可以發現:(1)同時具有較高的產出貢獻率和產業關聯度的部門,其支柱產業指數也比較大,這些產業必定是支柱產業,如河南的非金屬礦物制品業、交通運輸及倉儲業、農林牧漁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批發和零售業、食品制造及煙草加工業等6個產業。(2)具有較高的產業關聯度,且產出貢獻率在平均值2.38%以上的產業部門,也被遴選入支柱產業的范疇。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住宿和餐飲業都具有很高的產業關聯度,其影響力和感應度系數都在社會平均水平以上,它們的產出貢獻率雖不到本文所設定的3.38%,但這些產業的支柱產業指數仍高于社會平均水平,具有支柱產業的性質。(3)即使產業關聯度不高,但是如果具有較高的產出貢獻率,也可以是支柱產業。如建筑業的產出貢獻率為5.159%,但其產業關聯度較低,影響力系數為0.777,感應度系數只有0.396。培育型支柱產業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和房地產業具有類似的特征。
兼于產出貢獻率基準和產業關聯度基準在分析支柱產業時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本文認為單純用這兩個基準或者兩個基準的交集來遴選支柱產業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用兩個指標復合并體現影響力系數更大權重而形成的支柱產業指數來遴選支柱產業,是簡單可行的一種方法。對2007年河南省支柱產業的選擇結果表明,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化學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及倉儲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農林牧漁業、批發和零售業、食品制造及煙草加工業、住宿和餐飲業等11個部門可作為支柱產業部門,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和房地產業可作為培育型支柱產業來對待。
[1]林毅夫,蔡昉,李周.比較優勢與發展戰略——對“東亞奇跡”的再解釋[J].中國社會科學,1999,(5).
[2]厲以寧.區域發展新思路[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
[3]胡乃武,王春雨.加入WTO與我國產業結構調整[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2,(3).
[4]劉希宋,夏志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我國支柱產業的選擇[J].工業技術經濟,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