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記者 李承明

潼關位于秦、晉、豫三省交界,是連接西北、華北、中原的咽喉要道,為陜西的東大門,總面積526平方公里,人口16萬。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潼關依托黃金資源,大力發展黃金工業,連續多年年產黃金穩居15萬兩,是全國第三產金大縣,被中國黃金協會授予“華夏金城”稱號,經濟總量不斷提高,財政收入一直位于全市前列。但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由于缺乏新興財源,農業基礎薄弱,黃金工業受資源、體制、機制等多種復雜因素影響,縣域經濟徘徊不前。2006年以來,潼關縣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二次創業戰略,按照“以金興潼、以品富民、以穩促和”的發展思路,以推進工業化進程為重點,以項目建設為主線和載體,不斷完善協調服務機制,嚴格落實項目申報獎勵制度和項目建設責任制,加強對重大項目推進計劃的落實和執行情況的督查督辦,項目建設成效顯著,縣域經濟走向良性循環、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記者:潼關縣被譽為“華夏金城”,曾經有過輝煌的縣域經濟發展歷程,近年來潼關縣域經濟發展境況如何?
何樹茂:2008年潼關縣緊緊圍繞“南抓黃金、中抓林牧、北抓旅游”的發展思路,堅持“以金興潼、以品富民、以穩促和”為中心,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全縣經濟社會協調健康快速發展。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完成13.0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10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0763元,各項經濟指標都保持了較好的增長水平。
記者:縣域工業化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以黃金產業為支柱的縣域工業呈現什么樣的發展特點?
何樹茂:首先是黃金產業突飛猛進,工業經濟快速發展。2008年縣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完成15.03億元,同比增長56.2%。黃金企業積極克服資金緊張、資源短缺、金價波動等不利因素,狠抓企業管理、推進地探增儲,全年黃金產量達7744.7公斤,產值近15億元,較上年增長43.6%和57.1%;全年黃金行業地探投入達8366萬元,實現增儲3.5噸。國有黃金企業體制改革順利完成。2008年潼關縣繼續加大黃金企業進行整合重組步伐,新組建了潼金礦業公司。新公司對原四家國有黃金企業的資產、資源進行統一、高效地配置,整合盤活了原有企業的生產要素。
其次是工業園區建設起步良好。潼關縣黃金工業園區被陜西省政府確定為全省的黃金工業集聚區。工業園區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為主、多元投入、滾動發展”的原則,整合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園區道路、供電、供水、排水、通信、綠化、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園區規劃已通過專家評審,園區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正在進行。陜西金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已入駐園區。

最后是非公有制經濟蓬勃發展。政府積極解決非公有制企業資金緊缺難題,完成小額貸款發放313萬元,財政繳付貸款擔保基金400萬元,有效地緩解了部分非公有制經濟融資難題,促進了非公有制經濟的蓬勃發展。
記者:黃金產業對于農村經濟的帶動作用有限,潼關縣農村經濟發展情況如何,政府采取哪些途徑促進農民增收?
何樹茂:首先是實施“以品富民”戰略,保障農民收入穩步增長。潼關縣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保持穩步發展的良好態勢。全縣農業生產總值完成2.2億元,糧食總產達5.05萬噸,棉花、油料、肉類生產總量較往年有大幅增長。
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堅持走農業產業化道路,實施“雙十萬”工程,發展生豬10萬頭和花椒10萬畝。目前,全縣生豬存欄5萬余頭,花椒栽植連前累計達8萬余畝。
“一村一品”扎實推進。采取農口部門包聯“一村一品”示范村的辦法,進一步整合資源,強力推進此項工作。目前,圍繞生豬、蘆筍、優質雜果,全縣12個“一村一品”示范村均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記者:潼關縣要實現縣域經濟跨越發展還存在哪些制約因素和丞待突破的瓶頸?
何樹茂:潼關礦產資源豐富,品種較多,有金、銀、銅、鐵、鉛、石墨、大理石、蛭石、石英硅等礦產資源十余種,尤其黃金儲量豐富。但是隨著不可再生資源的逐漸減少,中深部探礦難度和風險加大,加之潼關黃金工業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都在逐漸顯現。
一是工業結構不盡合理,主導產業鏈條不夠完善。潼關縣的工業經濟結構中,黃金工業占絕對地位,對資源的依賴性較大,而且采選環節的技術要求較為突出,冶煉環節尚未產生突出優勢,而黃金精煉、成品深加工、黃金及其飾品加工貿易、黃金尾礦綜合利用等環節才剛剛起步,黃金冶煉的產品及電解銅及硫酸等副產品的加工尚未起步。在礦山工業中,鐵、鉛、硫、石英砂等礦產資源未能全面有效開采利用。
二是技術水平相對落后,科技人才短缺。潼關縣礦業經濟由于勘探、開采、生產技術更新緩慢、設備陳舊落后,資源浪費流失嚴重。企業技術人才近兩年雖有改善,但仍不能滿足企業技術改造和科技創新的需要。


三是開發資金短缺和基礎設施薄弱。受資金短缺和銀行貸款指標等限制,技術改造和擴大生產規模無法盡快實施,地探增儲工作緩慢;潼關工業園區起步較晚,由于縣財政基數小,支出壓力大,園區建設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落后。
同時潼關縣又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地勢南高北低,溝壑縱橫,耕地面積15萬畝,其中水澆地不足6萬畝,80%的人口在農村。耕地面積小,種植結構單一;科技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技人員較少;龍頭企業少,帶動作用不明顯;基礎設施差,高效農業發展緩慢等因素制約農業快速發展。
潼關的文化遺存豐厚,古關、古渡 、古戰場極具開發價值,古戰船、高蹺、芯子等古文化發展潛力巨大。但是由于受資金等方面的影響,旅游產業起步晚,產生的效益有限。
記者:潼關如何突破這些不利因素,實現縣域經濟的二次跨越發展?
何樹茂:潼關縣將認真把握國家政策,實現優勢與政策的有效對接,緊緊圍繞發展與和諧兩大主題,抓住第一要務、大招商、保增長;堅持以人為本、大增收、保民生;突出抓好園區建設、項目建設、招商引資、農民增收等工作,努力實現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一是全力推進招商引資,全力推進項目建設。依托潼關金、銀、銅、速生楊、蘆筍等產業優勢,重點包裝銅產業深加工、木漿造紙、蘆筍深加工項目,落實領導包項目責任制和相關鼓勵政策,積極開展上門招商、平臺招商、網上招商等多層次招商,多渠道、多方式、全方位的引進項目資金和技術人才。
抓住國家擴大內需的有利時機,全面做好對口項目的開發、包裝、上報、對接和落戶等環節的工作。全力抓好總投資達10.45億元的8個市級重點建設項目,圍繞黃金產業鏈延伸、硫酸規模利用、木漿造紙、陜西東大門綠化、國際物流園區、潼關故城修復、風力發電等項目,力爭項目建設工作取得新突破。
二是抓龍頭、促升級,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黃金是潼關的支柱產業,每年的財政貢獻率達到70%以上。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仍將圍繞黃金資源開發,走新型工業化之路。一抓黃金產業升級。加快黃金企業資產擴張,加大地探增儲力度,延長黃金產業鏈,帶動全縣工業經濟產業升級。二抓潼金礦業公司上市工作,加大潼金礦業公司招商引資、體制改制、資產評估、資產優化等工作力度,盡快使潼金礦業公司成長為上市企業。三抓園區建設,走集約化發展之路。潼關工業園區是省政府確定的全省100個重點園區之一,舉縣一致,努力為園區發展、項目落地、企業引進提供良好環境。
三是抓特色、調結構,實現農民增收。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繼續實施“雙十萬”工程,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做好涉農資金整合,統籌利用農業產業化授信貸款、扶貧貼息貸款、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等,重點扶持特色產業和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穩定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二次創業的號角已經吹響,潼關縣將圍繞國家的產業政策,發揮優勢,揚長避短,凝聚全縣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實現潼關的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