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馬紅(新疆)

拓展農村消費市場、擴大農村消費需求是當前實施“擴內需,保增長”政策的重要內容。深入了解農村居民消費狀況,對提高農村消費水平具有現實意義。
1978年以來,新疆農村居民家庭消費水平顯著提高。2008年新疆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性支出為2683.93元,較1978年增長20.49倍。
與全國相比,新疆農村居民家庭消費水平仍然處于較低水平。從絕對值看,2008年新疆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性支出比全國人均低976.77元;從增長速度看。1978~2008年,新疆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性支出年均增長10.59%,低于全國同期增速1.6個百分點。
與全疆平均水平相比,新疆農村居民消費增速緩慢。1978~2008年,新疆縣以下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9.72%,比全疆消費品零售總額約低3.95個百分點。由于消費增速緩慢,新疆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的消費量差距日益擴大。1978年,新疆縣以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9.65億元,占全疆消費品零售總額的44.08%;2008年,新疆縣以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47.60億元,僅占全疆的14.39%,比1978年下降29.69個百分點。
各地區間的農村消費差距不斷擴大。2008年昌吉州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4569.15元,和田地區則為1455.60元,兩者之比為3.14∶1,而1990年兩者之比僅為1.68∶1。
實證分析表明,收入和消費支出是高度的正相關關系,居民收入水平在一定時期內的持續增長是決定消費者擁有較大購買力的先決條件,是消費結構升級和消費規模擴大的直接動力。因此,增加居民收入是提高新疆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必要條件。增加新疆居民收入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1.增加政府財政支農力度,完善財政支農體系
新疆農村地區的和諧發展,離不開國家的財政支持。應進一步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建立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的機制,優化財政支農結構。同時,針對新疆農業生產風險較大的情況,繼續完善農業生產補貼體系,逐步擴大農業補貼范圍,加大農業補貼力度,并建立有利于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的稅收制度。
2.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
一方面,國家應通過農產品補貼政策,引導農戶改變農產品品種較為單一的狀況,努力實現農產品品種多元化,并努力增加科技含量,提高農產品質量;另一方面,要發揮地區比較優勢。地區比較優勢不能充分發揮,是造成農產品銷售難和農業比較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沒有特色也就沒有優勢。因此,在調整結構中,應從國內外市場需求出發,按照專業化、規模化和產業化經營的要求,建設集中連片的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從而在整體上增強新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3.拓寬農村居民非農產業的收入來源
新疆農村居民非農產品收入來源較為單一,主要為農村家庭經營非農產業。在這方面,政府應大力支持農民家庭發展非農產業,逐漸增大非農收入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
在這方面,應加快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促進非農轉移,不斷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具體可采取的措施有:(1)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力度,實行“訂單”培訓,為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輸送新型勞動者;(2)通過政府購買公益性服務崗位的方式,進一步拓展援助性就業崗位;(3)完善農村就業制度,為農民創造平等競爭的勞動就業機會。對吸納農村勞動力的各類企業,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及財政獎勵。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新疆各級政府應借西部大開發之機,用活用足國家的政策,大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交通、通信、衛生、醫療、飲水、教育等各方面條件,加快建立和規范農產品市場,為農業消費品市場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農村基礎設施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農村消費市場的發展。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既能促進家用電器等耐用消費品在農村市場的銷售,又能縮小城鄉差別,引導商家重視農村消費市場。
2.加快對農村市場的開拓
在開拓農村市場方面,工商企業一定要根據農村市場的特點和農民消費需求的趨勢,加快開發和生產適合農村消費的商品,增加農村市場的有效供給;同時,要轉變觀念,把農村作為商品銷售的重要市場,采取靈活多樣的促銷手段,及時把農民所需的商品運到農村,使農村購買力得以實現。
3.重視發揮城市市場對農村市場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努力形成城鄉消費品市場一體化的發展格局
近幾年來,隨著新疆城鎮化的推進以及公路的延伸,發揮城市市場對周邊農村市場的帶動和輻射作用的條件已基本具備。在這一有利環境下,應積極引導和鼓勵城市的商貿流通企業將一些新型業態網點和服務業網點逐步延伸到小城鎮,如超市、連鎖店等下鄉,彌補農村市場新型流通業缺乏或比重過低的局面,讓農民也得到平價、安全、優質、實惠的服務。
應嚴厲打擊各種消費欺詐行為,整頓市場經濟秩序,規范市場行為,并制定盡量細化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使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更具可操作性,為保護消費者正當權益提供法律保證。
在此基礎上,應積極引導城鄉居民樹立消費新理念:第一,應大力對合理消費觀念的宣傳,改變傳統消費觀念,使人們樹立“生產是為了消費,消費才能促進生產”的消費觀念;第二,加強對各類商品使用功能知識的教育,讓消費者學習和掌握先進的消費品知識,從而增加消費需求;第三,要積極推廣信用消費等現代消費方式,通過消費實踐來引導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和更新。
首先,相關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積極鼓勵開展信貸消費,同時要大力普及信用文化,加快信用立法,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規范和鼓勵信用服務中介機構的發展。其次,政府及金融等相關部門協調聯動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信用體系,發展農村消費信貸。由于農村的環境、生活條件、經濟狀況等與城鎮居民有很大的差別,因此需要建立具有農村特點的信用體系,逐步擴大住房消費信貸規模,增加品種,拓寬消費信貸領域,確定合理的消費信貸利率,使更多的農民能接受信貸消費方式。
社會經濟預期與經濟安全是制約人們現期消費的重要因素,要改善經濟預期,關鍵在于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增強農民的安全感,從而降低其預防性儲蓄,激發農民的即期消費欲望。為此,要著重解決以下問題:一是加快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逐步提高社會應負擔比例,減輕農村居民生病就醫的經濟負擔。二是加快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使農村居民老有所養,解決后顧之憂。三是完善貧困地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扶貧規范化和制度化。而在制度設計上應考慮在自我保障的基礎上逐步增加社會統籌的比例,使得個人賬戶與社會統籌相結合,并設計向貧困人口傾斜的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