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益輝
近年來,西藏建設成就喜人。在全國和各省市的大力支持下,西藏走調整、轉化之路,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族和睦相處,人文旅游、自然景觀游和探險旅游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旅游者,經濟社會呈現快速向前發展的態勢。2008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395.9億元,人均13861元,高于云、貴、甘三?。坏谝?、二、三產業之比為16.4∶29.2∶55.4,第三產業比重比全國高15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3176元,高于云、貴、甘、青四省。
西藏的草地、森林、水能、礦產、地熱等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現已發現的礦產達100多種,探明儲量的礦產居全國前五位的就有十幾種。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約為2億千瓦,占全國的30%,其中可供開發利用的有5600萬千瓦,占全國的20%,但現已開發利用的還不到0.5%。
西藏在利用太陽能、風能、微水電等新型綠色能源上取得了顯著成效,全國最大的地熱電站——羊八井電站和朗久地熱電站,填補了中國地熱開發領域的空白。羊八井海拔4300米,其地熱田地下深200米,地熱蒸汽溫度高達172℃。電站自1977年第一臺機組投入運行 ,到1986年裝機容量達1.3萬千瓦。由5眼地熱井供水,單井產量為75~160立方米/小時,水溫為145~170℃。每年二、三季度水量豐富時靠水力發電,一、四季度靠水熱發電,實現了能源互補。目前裝機容量已達25.15MW,占拉薩電網總裝機容量的41.5%,在冬季枯水季節,地熱發電占拉薩電網的60.0%,成為其主力電網之一。
在新一輪經濟調整中,西藏搶抓發展機遇,對優勢資源作出科學規劃,借鑒國內國外的先進技術,有序進行資源的開發利用,使資源優勢轉化成強勁發展的經濟優勢,為西藏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西藏具有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擁有世界自然文化遺產2處(珠穆朗瑪峰、布達拉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處(珠峰、羌塘、雅魯藏布大峽谷),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處(雅礱河國家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3座(拉薩、江孜、日喀則),國家級文化保護單位18個,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64個,旅游景點達100多處。形成了以拉薩為中心,日喀則、山南為兩翼,輻射林芝、昌都、阿里、那曲的旅游區(點)開發利用格局。
近年來,西藏充分挖掘文化資源,以藏傳佛教為核心在發展傳統民族文化產業的基礎上,整合以服飾、戲劇、宗教等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文化資源,賦予這種資源新的要素,創作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戲曲和影視劇,將藏族風情、藏族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讓藏族文化資源發揮奇異的產業效應。
2009年第一季度,西藏累計接待國內外旅游者逾13萬人次,比2008年同期增長4.8%,實現旅游總收入9924萬元,同比增長0.6%。進入21世紀以來,西藏旅游業加速發展。隨著青藏鐵路運營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正在發揮出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文化產業的發展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西藏邊境線約4000公里,與南亞五個國家和一個地區接壤,具有發展邊境貿易獨特的地緣優勢。亞東口岸,距不丹首府約300公里,距錫金首府約100公里,到印度沿海城市加爾格達也只有幾百公里,離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120公里,離西藏首府拉薩460公里,且都有公路相通。
近年來,西藏利用區位優勢,構筑起與南亞各國的邊貿通道,大力發展西藏民族工業,在藏藥、工藝品、服飾等富有民族特色產業上獨樹一幟,邊際貿易交流得到進一步擴大。
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西藏外貿也受到一定程度影響,但自2009年3月以來,西藏對外貿易出現逐漸好轉的態勢,一季度實現貿易順差6068萬美元,占總額的85.13%,同比增長2.6%。隨著經濟形勢不斷好轉,有較強市場競爭優勢的西藏特色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表現良好。其中,冬蟲夏草出口170.5萬美元,同比增長120.3%;塑料片或紡織材料作面的手提包34.7萬美元,同比增長23.4%。2009年3月份,西藏與尼泊爾的貿易總值為1354.7萬美元,同比下降34.4%,環比增長45.5%;與香港的貿易總值309.1萬美元,同比增長289%,環比增長97.1%。
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先后四次召開西藏工作座談會,為西藏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此外,西藏還擁有強大的政策彈性空間,有條件制定和實施一些特殊政策,這些都為西藏各族人民發展生產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西藏正是利用國家給予的優惠政策,積極引進人才和技術,創新鼓勵用人單位吸納高校畢業生政策,面向高校畢業生公開招錄基層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各類企業和自收自支事業單位每吸納一名西藏自治區生源高校畢業生就業,根據勞動合同或協議期限,給予5000-20000元的獎金;對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自治區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按勞動合同或協議期限,除給予獎金外,再給予30%~50%的社會保險補貼;勞動密集型小企業招用登記失業高校畢業生達到規定比例的,可按規定享受最高為200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支持。加大高校畢業生創業扶持政策力度。從自治區設立的7000萬創業基金中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設立“西藏高校畢業生創業扶持基金”,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強化觀念轉變和就業服務意識。
堅持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創新發展思路,以保證政策的連續性和有效性,投資環境和創業環境得到極大改善,通過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機制和合理的人才流動機制,使得各項政策得以堅決貫徹落實,也使得這一政策資源優勢正在轉化為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目前,西藏三次產業雖然已經形成了“三二一”結構,但三次產業結構的內部依然存在諸多不協調。有資料表明,西藏第三產業增加值的60%左右來源于中央財政補貼,對整個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不明顯。三大產業中第二產業本身的份額不高。近幾年建筑業的比重占第二產業的60%以上,也是西藏工業發展嚴重不足的表現。
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明確提出了西藏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是:“穩定發展第一產業,有重點地發展第二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繁榮各項社會事業,為長遠發展打好基礎?!苯涍^半個世紀的發展,西藏經濟面貌發生巨大變化,其產業結構也隨之發生了質的飛躍,GDP從1951年的1.29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300多億元,第二、三產業迅速發展,并在國民經濟中逐漸占有絕對的份額。
西藏在新的經濟結構調整中,一定能緊緊抓住這次大發展、大變革的歷史機遇,以科學發展的思路統籌西藏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西藏的明天必將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