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程詩有 劉福明 劉 軍
(作者分別為商洛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副主任、科長)

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政策指引下,商洛走過了10年不平凡發展之路。1999至2008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80.9億元,是改革開放前20年的6倍。到2008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174.04億元,相當于1999年的3.5倍,進入了人均生產總值1000美元的經濟發展階段;財政總收入達到14.28億元,與1999年相比翻兩番;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600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到60%。
10年來商洛山區基礎設施條件和生態環境持續提升發展,奠定了在大區域中后發優勢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基礎

西部大開發重點工程滬陜、包茂、福銀三條高速公路和西康鐵路、西合鐵路的建成,形成大西北與東部經濟聯系的交通動脈通道,使商洛六縣區及80%以上鄉鎮一小時進入了全國性的高速公路、鐵路交通網。通過實施省市縣道等級提升工程,使每百平方公里路網密度達到66%,居全省前列。建成通鄉油路3232公里、通達工程2230公里、通村水泥路5000公里。建成柞張、商南三個330千伏高壓輸變電工程,實施了城網和農網改造工程,實現商洛與關中大電網聯接。全市所有鄉鎮村實現移動網絡全覆蓋,基本實現了電話村村通。中心城市及六縣城、重點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以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環境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山水生態旅游城市初具雛形。

10年來商洛山區挖掘優勢資源、培育骨干財源,礦業、藥業、食品、旅游特色產業呈現出成長型、集群化發展勢頭
在“大企業引領、大項目支撐、園區化承載、集群化發展”產業發展思路的引導下,強力推進了鉬礦、釩礦、螢石等礦產資源整合,成功引入中金、國電兩個大型央企及省有色集團、省投資集團、延長集團三個省內大型集團公司和我國最具實力的民營企業比亞迪為龍頭的一批大企業、大集團,投資開發優勢凸顯的金屬和非金屬礦產資源,快速實現了礦產建材向現代材料工業提升的跨越。
10年來商洛山區各項民生事業長足發展,在解決公益設施建設薄弱環節、構建和諧商洛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一村一品”特色農業發展工程全面鋪開,全市104個示范村、700個重點推進村穩步推進。累計勞務輸出380萬人次,創收107.5億元,帶動農民收入穩步提高。2001年起,累計解決溫飽人口40.88萬人,52.16萬低收入人口實現脫貧,通過扶貧搬遷、工賑易地移民,有17.8萬高寒邊遠貧困人口得到妥善安置。素質教育質量不斷提高,完成20萬平方米D級中小學危房改造任務。組建了商洛職業技術學院,7縣區職教中心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了7個貧困縣醫院和5個縣級中醫院、7個婦保院和8個市、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7縣區全面覆蓋。民生八大工程建設扎實推進,廣電、體育、計生等事業同步發展。
10年來商洛山區加快推進改革開放、不斷破解發展難題,在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和適應市場化經濟體制中不斷前進
商洛緊緊抓住進入關中-天水經濟區和處于川陜渝“西三角”經濟帶腹地的歷史性機遇,力爭到2012年全市經濟總量要超過300億元,人均GDP跨上2000美元臺階,財政總收入達到50億元。
在國家制定推進西部大開發新的政策上,建議:
一是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大力支持西部加快以鐵路、高速公路、支線機場為主的現代復合型交通網絡、特大電網、循環工業經濟園區、城鎮、涉農基礎設施、社會公益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
二是實行產業區域化政策,在產業引導資金投放上,重點支持發展循環經濟產業鏈上重大項目和開發高新技術、資源綜合利用的項目;對與現代材料關聯發展的有色金屬開發、節能減排作用突出的項目企業以及現代服務業龍頭企業,實行優惠的稅收和直供電政策。
三是在土地政策上,對重點開發區和通過發展循環經濟達到國家環保標準的限制開發區,適當放寬建設用地的指標控制。
四是加快推進西部地區戶籍管理體制以及與其掛鉤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住房等領域的改革。支持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域發展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加快推進跨區域轉移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