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鵬
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空間已經開始由地上空間開發轉入地下空間的開發,地下空間開發與利用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城市空間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和趨勢,也是解決城市人口擁擠、土地緊張、交通擁堵和停車場短缺等可持續發展難題的有效途徑。在國內外很多城市現在地下空間的開發規模體系已逐漸成熟,地下空間開發結合道路交通和廣場等,主要是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和停車位緊缺及豐富城市空間形態。城市中心區的用地減少,地價昂貴,由此地下空間的開發成為城市進一步發展的契機。青島佳世客步行街改造項目就是對步行街的地下空間進行開發,對青島市南區東部商業圈緊缺的土地進行進一步的開發,聯系由于道路等分割的步行街空間,形成多樣化立體式的步行街空間。
佳世客步行街改造工程是對步行街的地下空間進行開發,通過對地下空間的開發使步行街進一步豐富城市空間。該項目位于青島市南區的核心區域,地處東部商業圈繁華地帶,是青島市南區2009年重點工程項目之一。該工程南起東海路,向北經過香港中路、漳州二路,直至漳州一路。整個地下工程長度約800 m,設計寬度由地段條件決定有30 m和50 m兩種。
與廣場型和道路型地下空間不同,步行街型地下空間橫跨幾個街區,把幾個街區縱向連接起來,根據地面建筑的使用性質不同劃分不同區域段,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步行街空間。該項目即由城市道路和用地性質等自然劃分為三個區域,三段區域各具特色,但是該工程位于城市繁華地段,道路交通較繁忙,僅以基礎城市的平面式布局難以實現區域間的密切聯系。從另一個意義上講,由于繁忙的交通系統而使得區域間顯得更加孤立,現代城市地段的連接是通過過街天橋或地下通道來加強區域間聯系。該項目是以地下商業街為依托,通過入口的特定設置,使得商業街解決了這個問題,且由于過街人流的作用,也適當增加了地下商業街的商業氛圍與商業機會。由于該項目區域位置的特點,地下商業街空間連接三個不同功能地段,通過地下步行街這種形式,密切了區域間的聯系,增加了區域間的氛圍。
步行街型地下空間的開發,創造了地下空間和地面空間兩個活動平面,兩個活動平面的交融形成了立體式的空間系統。該項目地下兩層,地下8.5 m和12 m兩個標高,與地面活動平面組成立體式步行街,即在原有已經初具規模的地上商業街的基礎上,突破地上商業街的限制,打造一條地上與地下相交叉的立體商業街,由單一平面式的商業街轉化為多樣立體式商業街,在單位土地范圍內進一步拓寬商業街空間。
地下空間開發其中一個目的為解決城市交通和停車問題,立體式步行街系統亦需要立體式交叉的交通方式進行疏散,城市空間的大規模集中,如果城市交通組織不變,即會造成城市交通擁堵和停車位緊缺,該項目步行街在系統設計過程充分考慮地面交通組織和停車場設置,首先是完善城市公交系統,地下商業街橫跨四條城市干道,通過設計公交站點,使得步行街人流順暢通行和疏散;城市靜態交通方面,停車場在現代都市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構成元素。該地下商業街在設計中亦充分考慮停車需求,在商業街兩個盡端設置地下立體停車場。可以為城市提供386個停車位,解決由于城市原有和由該步行街增加的停車問題。該設計中與城市規劃的地鐵口也進行了結合考慮,地上與地下交通系統的綜合組織完善立體式步行街系統的交通疏散。
步行街型地下空間的規劃和設計,與單一的平面式步行街系統不同,把單一的交流平面立體化,加強了步行街兩側的互動性,充分的交流面也為地面步行街系統創造綠化景觀創立了條件。該項目在地下和地面之間較厚的覆土層上設計綠化景觀,不僅活躍了地面步行街的氣氛而且作為輔助引導進出地下空間的人流,綠化景觀對地下建筑空間的設備體系也有一定輔助作用,通過景觀的創造弱化了設備對步行街系統的影響。綠化景觀的增加也可以改善高度密集的步行街空間環境,提高小范圍的環境質量。


地下商業街入口與普通建筑入口不同,地下工程往往給人們陰森、封閉和壓抑等不良印象,使人產生不安、反感、枯燥、乏味、不安全等心理反應,產生“無意識”的抵觸心理。為了最大限度消除人們對地下建筑的偏見和恐懼感,該項目入口設計為下沉式庭院,通過內部空間變化和自然景觀的引入等人工環境效果,盡可能接近地上建筑的感覺,在入口處適當增加小商業空間的氣氛渲染,使人們可以保持一種輕松的心情。對于普通疏散口,由于地下防火和疏散要求需要,地面疏散口密布在整個地面步行街中,為了便于商業街的管理和地面步行街空間的塑造,通過與地面綠化景觀結合設計,在保證了綠化景觀效果的同時減弱了普通疏散口對地面步行街的影響。
步行街空間基本是以線性空間來組織功能和交通等,單一的線性結構有便利優勢,但是對于一定長度步行街的空間有些單調,狹長的步行街空間在一定區域設置廣場型的空間有利于豐富步行街的空間和體現步行街空間的人性化設計。佳世客步行街規劃就依托縱向的香港中路和漳州一路把步行街空間分為三大部分,再利用濱海之夢廣場和鉆石廣場兩個小廣場為中心來引領步行街兩端部分的特色設計,同時利用這兩處廣場空間密切地面步行街和地下步行街的聯系。1)濱海之夢廣場位于商業街北端,位于高檔居住區,設計以船、帆為主體景觀構筑,地面市民廣場與地下商業街通過開放式下沉廣場相融合,既保持了地上居民區域的宜人尺度,營造了安靜舒適的景觀氛圍,又塑造以開放空間為中心的地下商業步行街空間。通過下沉式的廣場增加了地上和地下空間的互動性。2)鉆石廣場位于商業街南端與周圍商業結合,設計以光、線為元素表現時尚異動主題,以五彩斑斕的色彩、跳動的熱情活力,體現“活力、時尚、現代”的城市節奏,中心廣場以鉆石為構筑元素連接地下、地上和空中立體融合。從地下、地面和空中三個層面來創造豐富多樣步行街的空間。以電梯和扶梯兩套交通系統連接三種特色空間。
隨著城市向高度發展的同時城市空間已經開始向地下城市發展,地下空間的開發已成為城市空間重要的組成部分,地下空間有組織城市交通、豐富城市空間和創造安靜穩定的地下空間環境。地下空間在發展的同時我們還需要重視地下空間帶來的負面效應,如地下污水的提升和地下空間環境的舒適性的創造需要大量的水泵系統和空調系統設備的維持,地下空間的開發對城市自然環境造成影響,對城市地下水的循環有一定的破壞作用,地下空間內的環境也會對使用者造成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影響。
[1]童林旭.地下空間與城市現代化發展[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2]王文卿.城市地下空間規劃與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
[3]陳立道,朱雪巖.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理論與實踐[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7.
[4]陳志龍,王玉北.城市地下空間規劃[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5]安文嫻,李 楠.我國城市地下空間規劃初探[J].山西建筑,2009,35(9):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