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娣娣, 錢曉燕, 王小平, 楊世林, 朱永明*
(1.蘇州大學醫學部藥學院,江蘇蘇州 215123;2.蘇州大學醫學部實驗中心,江蘇蘇州 215123)
蓖麻油為大戟科植物蓖麻Ricinus communisL.的成熟種子經榨取并精制得到的脂肪油。蓖麻油其主要成分為蓖麻油酸(順式-12-羥基十八碳-9-烯酸,分子式C18H34O3),含量最高,其他還有棕櫚酸、硬脂酸、蓖麻油酸、油酸、亞油酸等脂肪酸[1,2]。蓖麻油經濟價值高,它是藥用瀉劑,有潤腸通便之功效,用于腸燥便秘;還用作助染劑、潤滑劑、增塑刑、乳化刑和制造涂料、油漆、皂類及油墨的原料[3,4]。近年來,人們采用蓖麻油煎蛋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引產效果。作為控制蓖麻油質量的標準,在《中國藥典》2005版Ⅰ部中缺乏專屬性較強的鑒別項目和主要成分的含量測定方法,難于對蓖麻油的質量進行有效控制。因此,針對其不足,借鑒相關資料[5-10],我們以TLC和GC法對蓖麻油進行了研究,為蓖麻油質量控制提供依據。
儀器:日本島津GC-2010氣相色譜儀(FID檢測器);AT-FFAP彈性石英毛細管柱(30.0 m×0.32 mm×0.5 μm,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市售硅膠G薄層板(批號20080622,青島海洋化工廠);DF-101S集熱式恒溫加熱磁力攪拌器(鞏義市予華儀器有限責任公司);微量天平(上海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
試劑:氫氧化鉀、甲醇、氯化鈉、無水硫酸鈉、石油醚 (60-90℃)、乙醚、甲酸、乙酸、乙酸乙酯(AR,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三氟化硼乙醚溶液(化學純,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正己烷(HPLC,批號08060366,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
材料:5個批次市售蓖麻油樣品(批號080503、080505、080512、080601、20080505);蓖麻油酸甲酯標準品(純度99.0%,批號066K1223,美國SIGMA公司提供)。
取蓖麻油約40 mg置于50 mL的圓底燒瓶中,加入0.5 mol/L KOH-甲醇溶液5 mL,在60℃水浴中攪拌回流30 min,至油滴全部消失,皂化完全。再加入4 mL三氟化硼-甲醇(1∶3,V/V)于圓底燒瓶中,攪拌回流5 min,充分甲酯化反應;冷卻到室溫后,精密加入正己烷5 mL,充分振搖,再加入飽和氯化鈉溶液適量,待溶液分層后取上清液(正己烷層)于10 mL具塞試管中,加適量無水硫酸鈉除去痕量的水,此正己烷溶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蓖麻油酸甲酯對照品,加正己烷制成每1 mL含2 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中國藥典》2005年Ⅰ版附錄ⅥB的薄層色譜法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 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分別以A1石油醚(60-90℃)-乙醚-甲酸(110∶45∶5)和A2正己烷-乙醚-乙酸(100∶35∶3)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碘顯色。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黃色斑點。結果見圖1。
2.2.1 色譜條件
圖1 蓖麻油中蓖麻油酸的薄層鑒別
島津 GC-2010氣相色譜儀,GC-Solution工作站;色譜柱:AT-FFAP彈性石英毛細管柱(30.0 m×0.32 mm×0.5 μm);柱溫為恒溫220℃,保持30 min;進樣口(SPL)溫度為260℃,檢測器(FID)溫度為280℃;載氣為高純N2,純度≥99.999%,流量為2.50 mL/min;氫氣(輔助氣):40.0 mL/min;空氣(助燃氣):400.0 mL/min;分流比為10∶1;進樣量1 μL。在上述色譜條件下,蓖麻油酸甲酯得到很好的分離,空白溶液、蓖麻油酸甲酯對照品及蓖麻油供試品的圖譜見圖2。
圖2 空白溶液(A)、蓖麻油酸甲酯對照品(B)和蓖麻油供試品(C)的GC圖
2.2.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吸取蓖麻油酸甲酯對照品適量,以正己烷溶解成0.658 48 mg/mL溶液,密封,置4℃冰箱保存,備用。
2.2.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蓖麻油約40 mg置于50 mL的圓底燒瓶中,加入0.5 mol/L KOH-甲醇溶液5 mL,在60℃水浴中攪拌回流30 min,至油滴全部消失,皂化完全。再加入4 mL三氟化硼-甲醇(1∶3,V/V)于圓底燒瓶中,攪拌回流5 min,充分甲酯化反應;冷卻到室溫后,精密加入正己烷5 mL,充分振搖,再加入飽和氯化鈉溶液適量,待溶液分層后取上清液(正己烷層)于10 mL具塞試管中,再加適量無水硫酸鈉除去痕量的水,精密量取上述溶液1 mL,置10 mL量瓶中,用正己烷稀釋到刻度,搖勻,作為供試品溶液。
2.2.4 線性關系考察
精密吸取蓖麻油酸甲酯對照品適量,按2.2.2項下方法配制成含蓖麻油酸甲酯0.082 31、0.164 62、0.329 24、0.658 48、0.823 1、1.316 96 mg/mL的6種濃度溶液。照《中國藥典》2005版Ⅰ部附錄ⅥE氣相色譜法試驗,分別吸取1 μL進樣,按2.2.1項方法測定,以峰面積(Y)對濃度(X)進行線性回歸,得回歸方程:Y=1 465 432.83X-36 249.5,r=0.999 7。結果表明,在濃度0.082 31~1.316 96 mg/mL范圍內,線性關系良好。
2.2.5 精密度試驗
精密量取濃度為0.164 62、0.658 48、1.316 96 mg/mL的蓖麻油酸甲酯對照品溶液,每個濃度3份,按2.2.1項下方法,精密吸取1 μL進樣,每份重復進針3次,經計算高、中、低濃度峰面積RSD結果均較好,平均峰面積RSD為0.59%,表明精密度良好。
2.2.6 穩定性試驗
取蓖麻酸樣品(批號080505),按2.2.3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配置成濃度為0.950 4 mg/mL的供試液,精密吸取1 μL,按2.2.1項下方法測定,分別于0、1、2、4、6、8 h 進樣,峰面積分別為802 765、811 352、809 121、816 760、824 297、826 947、805 906,得到其峰面積RSD=1.12%,結果表明在8 h內供試品溶液呈穩定狀態。
2.2.7 重復性試驗
精密稱取同一批蓖麻油樣品5份(批號080505),按2.2.3項下方法制備得到供試品溶液,精密吸取1 μL,按2.2.1項下方法測定,重復進樣5次,峰 面 積 分 別 為 104 729、102 350、104 719、104 073、102 632,計算峰面積RSD為1.1%,結果表明該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復性。
2.2.8 回收率試驗
采用加樣回收法,取080505批次的蓖麻酸 (含蓖麻油酸61.43%)約20 mg,共6份,精密稱定,精密量取濃度為1.646 2 mg/mL的蓖麻油酸甲酯對照品溶液10 mL,6份,分別加入上述6份樣品中,按2.2.3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精密吸取此溶液1 μL進樣,按2.2.1項下方法測定,計算,得蓖麻油酸甲酯的平均回收率為97.24%,RSD為1.24%(n=6),表明該測定方法可靠。結果見表1。
表1 蓖麻油酸加樣回收率試驗結果(n=6)Tab.1 The recovery rate of ricinoleic acid(n=6)
2.2.9 樣品含量測定
取5個批次的蓖麻酸樣品(批號 080503、080505、080512、080601、20080505),按2.2.3 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每批平行做三份,按照上述2.2.1項氣相色譜條件進行測定,取1 μL供試液注入氣相色譜儀,測定峰面積,代入標準曲線計算蓖麻酸中蓖麻油酸的含量,結果見表2。
表2 蓖麻酸中蓖麻油酸的含量(n=3)Tab.2 The ricinoleic acid contents in Castor Oil(n=3)
3.1 本試驗所建立的薄層鑒別法簡便、準確、重現性好。TLC法考察了兩種展開劑石油醚(60~90℃)-乙醚-甲酸(110 ∶45 ∶5)和正己烷-乙醚-乙酸(100∶35∶3)均得到了理想的分離效果;通過碘、磷鉬酸、硫酸乙醇三種顯色劑比較,碘顯色簡便,不需要加熱處理,并且斑點清晰,分離度好。
3.2 文中采用固定柱溫220℃,系統分離度好,基線平穩,保留時間也縮短為19 min左右。
3.3 麻油酸的含量計算 蓖麻油中的蓖麻油酸、棕櫚酸、硬脂酸、油酸、亞油酸等脂肪酸一般以脂肪酸甘三酯形式存在,本試驗將各脂肪酸甘三酯經皂化、甲酯化后測定其衍生物脂肪酸甲酯的含量。蓖麻油酸的分子量298;蓖麻油酸甲酯的分子量為312。故計算樣品中蓖麻油酸的含量時需乘以系數0.955(298/312)。
3.4 通過GC-MS聯用技術,經質譜庫檢索結合人工譜圖識別鑒定出樣品中其它峰從左到右依次為棕櫚酸甲酯、硬脂酸甲酯、油酸甲酯、亞麻酸甲酯、花生酸甲酯、二十碳一烯酸甲酯。按照面積歸一化法計算,蓖麻油的主要成分為蓖麻油酸,含量達80%以上,占絕大部分,作為蓖麻油質量標準的依據;其它脂肪酸不到20%,其中油酸、亞油酸含量變化范圍分別為3.55% ~4.57%和4.70% ~5.46%;少量的棕櫚酸、硬脂酸和脂酸含量變化范圍分別為0.98% ~1.24%和0.92% ~1.12%;極少量的花生酸、二十烷一烯酸含量變化范圍分別為0.40% ~0.53%和0.21% ~0.43%。
[1]中國藥典[S].一部.2005:300.
[2]Marta M C,Roberlúcia A C,et al.Thermoanalyt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castor oil biodiesel[J].Renew Sustain Energy Rev,2007(11):964-975.
[3]汪多仁.蓖麻油系列產品的應用開發[J].四川化工與腐蝕控制,2002,5(3):42-46.
[4]邵 麗,謝文磊,李 會,等.蓖麻油深加工方法及產品用途[J].精細石油化工進展,2007,8(7):51-54.
[5]Kajal C,Paulraj R.Enrichment of Eicosapentaenoic Acid from Sardine Oil with Δ5-Olefinic Bond Specific Lipase from Bacillus licheniformis MTCC 6824[J].J Agric Food Chem,2008,56:1428-1433.
[6]李曉陸,李貴深,陶學郁,等.植物油脂肪酸甲酯的薄層色譜[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91,14(4):88-92.
[7]陳 雅,孟德勝,楊 征,等.松籽油中γ-亞麻酸的薄層色譜和氣相色譜鑒別[J].中國藥業,2007,16(24):25.
[8]蔣文強,張 馨.引產用蓖麻油成份的測定[J].山東醫藥工業,1997,16(2):18.
[9]李鳳娟.9個雜交蓖麻品種蓖麻籽中不同脂肪酸含量分析[J].中國油脂,2008,33(1):62-64.
[10]Débora D O,Marco D L,et al.Optimization of Alkaline Transesterification of Soybean Oil and Castor Oil for Biodiesel Production[J].Applied Biochem Biotechnol,2005,121-124:553-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