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然,趙 海,岳秀婕
(大慶讓胡路鐵路醫院,黑龍江大慶 163712)
十二指腸潰瘍是臨床較常見的消化性潰瘍,約占70%,是全球的常見病。我國臨床統計資料提示,消化性潰瘍患病率在近十多年來呈下降趨勢,本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中年最為常見[1-2]。消化性潰瘍病的病因與發病機制復雜,目前認為與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黏膜的抗消化能力降低、胃液的消化作用、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及遺傳等因素有關[2]。質子泵抑制劑的作用機制是其經吸收入血液再分布到壁細胞內的分泌小管后,在酸性條件下,轉變成活化體,作用于H+-K+-ATP酶,使此酶失去活性,抑制H+的分泌。其抑酸作用強而持久,可使胃內pH值升高至7,一次用藥后大部分胃酸分泌被抑制24 h以上,同時胃蛋白酶分泌也有減少。此外體內、外實驗證明,H+-K+-ATP酶抑制藥對幽門螺旋桿菌有抑制作用[3]。本研究驗證與評估了泮托拉唑與奧美拉唑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臨床療效及愈后復發情況,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收集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月期間具有明確臨床癥狀并經內鏡檢查確診為十二指腸潰瘍后經消化科治療的患者100例。入選標準[4]:①十二指腸潰瘍病灶數不超過2個;②不合并其他部位潰瘍;③無消化道出血者;④無服質子泵抑制劑禁忌證者。其中,男73例,女27例;年齡30~67歲,平均45.2歲。在系統治療4周后及半年后再次行胃鏡檢查,對比治療前后潰瘍病灶的改變及半年后的復發情況。潰瘍愈合從再生黏膜的組織學、超微結構與功能重建3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符合愈合標準。將患者分為泮托拉唑組與奧美拉唑組,每組各50例,兩組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均采用“消化潰瘍三聯療法”,泮托拉唑組:阿莫西林+泮托拉唑+甲硝唑;奧美拉唑組:阿莫西林+奧美拉唑+甲硝唑。泮托拉唑40 mg(大連美羅大藥廠),奧美拉唑20 mg(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中國),兩組患者均每日1次,飯后口服,其他兩種抗生素同期口服,劑量、規格、生產廠家相同。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愈率、半年后復發率。
應用SPSS 17.0統計軟件,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系統治療4周后,經胃鏡復檢核實,泮托拉唑組的愈合率為92.0%,奧美拉唑組為88.0%,兩組的總有效率均為100.0%,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療效及復發情況比較[n(%)]
由表1可知,患者出院半年后,經胃鏡復檢核實,泮托拉唑組復發率為6.0%,奧美拉唑組為10.0%,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由上述方法及結果分析可知,對100例十二指腸潰瘍患者進行兩組藥物的對比治療,兩組在治愈率及半年內復發率方面均無明顯差別。
十二指腸潰瘍是常見病、多發病,具有慢性緩解、反復發作且復發率高的特點。在治療上主要是抗酸治療及消滅幽門螺旋桿菌等方案[4],而本研究采用的“三聯療法”是目前較成熟的治療方案。泮托拉唑與奧美拉唑同屬于苯丙咪唑的衍生物,均能夠對胃酸分泌的最終環節——質子泵發揮選擇和持久的抑制作用[5-7]。但是泮托拉唑在弱酸及中性環境發揮作用穩定,在強酸環境下卻迅速活化,作用明顯增加,因此對質子泵的抑制作用具有更強的選擇性[4]。本組試驗體現了泮托拉唑和奧美拉唑在對十二指腸潰瘍的治療愈合率及半年復發率方面均無明顯差異,結果與國內相關文獻報道相似[8-10]。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87.
[2]李玉林.病理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70-172.
[3]楊寶峰,蘇定馮.藥理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36.
[4]陸華,黃鴻敖.3種短程三聯療法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國藥房,2007,18(17):1294.
[5]裴瑛,王惠吉,于中麟,等.泮托拉唑與奧美拉唑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對比研究[J].中國新藥雜志,2000,9(2):118.
[6]王祥.注射用泮托拉唑鈉治療消化性潰瘍并出血34例療效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4):28.
[7]Hannan A,Weil J,Broom C,et al.Effect of oral pantoprazole on the 24A-hour intragastric acidity and plasma gastrin profile[J].Aliment Pharmacol Ther,1992,6(3):373.
[8]王木生,熊鋒寶.Hp重復根除對十二指腸潰瘍遠期復發率的影響[J].江西醫學院學報,2008,48(3):56.
[9]龐晨輝.泮托拉唑與奧美拉唑用于預防外科術后應激性潰瘍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9):97.
[10]李瑜元,聶玉強,胡品津,等.泮托拉唑與奧美拉唑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療效比較[J].中國新藥雜志,2000,9(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