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詩
(廣東省高州市人民醫院,廣東高州 525200)
本研究中,筆者選取2007年4月~2009年2月于我院治療的53例重癥肝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膽固醇、膽固醇酯、膽堿酯酶水平變化總結分析如下:
選取2007年4月~2009年2月于我院治療的53例重癥肝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設為A組,其中,男性33例,女性20例;年齡19~56歲。同時選取同期的50例健康人為對照組(B組),其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齡21~59歲。兩組年齡、性別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基本情況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基本情況比較[n(%)]]
A組患者治療前檢測其膽固醇、膽固醇酯、膽堿酯酶水平,然后對患者進行治療,給予促肝細胞生長素、輸血、山莨菪堿及清熱解毒等藥物[1-3],同時針對其他癥狀給予針對性治療,病情相對控制后,再次檢測其膽固醇、膽固醇酯及膽堿酯酶水平。同時對選取的同期的B組研究對象進行膽固醇、膽固醇酯、膽堿酯酶水平檢測,后將兩組的膽固醇、膽固醇酯、膽堿酯酶水平進行比較,采用艾碧康生物有限公司提供的膽固醇和膽固醇酯定量試劑盒進行檢測。
采用SPSS 11.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 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分別檢測A組治療前后及B組膽固醇、膽固醇酯、膽堿酯酶水平,然后將結果進行比較,結果見表2。

表2 A組治療前后及B組膽固醇、膽固醇酯、膽堿酯酶水平比較(x±s)
由表2可見,A組治療前后膽固醇及膽堿酯酶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膽固醇酯水平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A組治療前膽固醇、膽固醇酯、膽堿酯酶水平與B組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A組治療后膽固醇、膽堿酯酶水平與B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膽固醇酯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膽固醇、膽固醇酯、膽堿酯酶水平變化提示肝臟功能的變化,從而顯示了重癥肝炎患者病情變化的規律。
重癥肝炎包括黃疸型肝炎中的急性或亞急性肝壞死、慢性肝炎并發肝細胞大塊壞死等[4],其發病急驟,病情隱惡,死亡率很高,有報道其病死率達70%~90%,故其治療一直是重中之重,而只有掌握了病情變化,才能隨時制訂最佳的治療方案。掌握了病情變化的規律就可以隨著病情的變化掌握用藥等治療的時機及用量等,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5-6]。在搶救重癥肝炎患者的過程中,除早期診斷、及時搶救外,必須密切觀察病情變化[7-9],采取綜合治療措施,其前提為掌握病情變化,從而根據變化制訂最佳治療及控制方案[10-12]。本研究中筆者選取2007年4月~2009年2月于我院治療的53例重癥肝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膽固醇、膽固醇酯、膽堿酯酶水平檢測,以從中發現重癥肝炎患者的病情變化規律,以掌握治療用藥的規律,及時制訂最佳治療方案。
本研究中,筆者通過檢測膽固醇、膽固醇酯、膽堿酯酶水平發現,其水平隨著病情的變化而變化,當病情較重時,其水平較正常值低,且差異較大;而當病情得到控制時,其水平雖不能恢復到正常水平,但是差異明顯縮小,尤其膽固醇酯可以達到與正常值幾乎相當的水平,這些都說明了膽固醇、膽固醇酯、膽堿酯酶水平的變化與重癥肝炎之間的關系。掌握這個規律后,即可以根據檢測的膽固醇、膽固醇酯、膽堿酯酶水平隨時調整治療方案,以達到最佳治療方案,達到降低死亡率及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的目的。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通過比較發現,重癥肝炎患者的膽固醇、膽固醇酯、膽堿酯酶水平與其病情有著重要的關系,其水平變化可為疾病的治療提供依據,值得臨床進一步探討。
[1]Mc Hutchison JG.Peginterferon alfa-2b or alfa-2a with Ribavirin for treatment of hepatitis C infection[J].N Engl J Med,2009,361(10):580-593.
[2]Bondarenko VM,Lykova EA,Matsulevich TV,et al.Microecological aspects of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syndrome[J].Zh Mikrobiol Epdemiol Immunobiol,2006,9(6):57-63.
[3]梁后杰,林進乾,徐啟旺,等.肝硬化患者腸道菌叢潛生體形成及其調控研究[J].中華內科雜志,2000,39(4):251-254.
[4]林梅.肝源性肝細胞生長因子的研究與臨床應用現狀[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1997,17(1):56.
[5]Freestone PP,Williams PH,Haigh RD,et al.Growth stimulation of intestinal commensal Escherichia coli by catecholamines:a possible contributory factor in trauma-induced sepsis[J].Shock,2002,18(5):465-470.
[6]江元參,陳幼明,姚集魯.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重型肝炎的療效評價[J].中華內科雜志,2000,39(2):117.
[7]韓志啟,朱增紅,冀寶劍.重癥肝炎患者凝血酶原時間、前白蛋白、膽固醇、膽堿酯酶的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12(23):2591.
[8]孫宏勛,謝永富,胡建峰,等.血清丁酰膽堿酯酶與白蛋白在肝硬化Child-Pugh分級中的價值比較[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4,27(8):507-508.
[9]王靜,高錦孝,白永澤,等.肝硬化患者血清膽堿酯酶臨床研究[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5,28(1):68.
[10]Scarpignato C,Pelosini I.Rifaximin,a poorly absorbed antibiotic:pharmacology and clinical potential[J].Chemotherapy,2005,51(1):36-66.
[11]鞠九龍.新生牛細胞生長因子對大鼠急性肝衰竭影響的初步研究[J].中國藥理學報,1991,7(3):222-223.
[12]張武.重癥肝炎患者丁酰膽堿脂酶、膽固醇、凝血酶原活動度及AST/ALT的臨床意義[J].河北醫藥,2000,22(6):44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