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萍
(昆明市婦幼保健院兒科,云南昆明 650031)
小兒缺鐵性貧血在2007年第三屆兒童保健高層論壇上受到高度重視。自從1860年鐵被確認為是人類必需的微量元素,而且是制造血紅蛋白的基本原料以后,缺鐵會引起貧血,幾乎已經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普通常識,然而,一個半世紀以后的今天,缺鐵性貧血仍然是最常見的營養性疾病。小兒貧血嚴重影響兒童健康,目前仍沒有下降趨勢。過去認為這是一種貧窮病,但目前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經過調查顯示小兒貧血比例仍較高。嬰兒期的營養和輔食添加在兒童生長發育中起重要的作用,及時、充足、安全、適宜的輔食添加是嬰幼兒生長發育的重要保證。研究表明,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嬰兒在6個月后生長較發達國家嬰兒緩慢,不少學者認為其主要原因是嬰兒輔食的質量低下。美國兒科學會建議足月新生兒,開始補鐵不應遲于月齡4個月,早產兒不應遲于月齡2個月。加強群體防治意識,推廣鐵強化食品[7]。因此,該文對昆明地區嬰兒貧血與輔食添加的因素,針對兒童照看者進行了問卷調查,分析其原因。結果說明妥善的養育方式對兒童的成長更為有利,為降低貧血發生率,加強群體防治意識,合理輔食添加,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非常重要。
對2009年1~6月體檢的516名嬰兒,其中男249名,女267名,129名小兒貧血人數的照看者作為調查對象。其中男62名,女67名,隨機抽取貧血者和非貧血者各100名進行調查。
針對照看者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從社會-心理-生物模式制訂問卷內容。問卷前,說明調查意義及項目要求。隨機抽取貧血者和非貧血者各100名進行調查,由照看者回答。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昆明平均海拔1 895 m,貧血以血紅蛋白<117 g/L為標準。輔助喂養史及臨床表現診斷小兒貧血。選用姜堰市康健有限公司xjx-1型血紅蛋白儀。利用百分比進行分析。

表1 100名貧血兒童照看者對添加輔食情況調查[n(%)]

表2 100名非貧血兒童照看者對添加輔食情況調查[n(%)]
添加輔食具體時間,非貧血兒童照看者知道人數接近貧血兒童照看者。說明3個問題:①多數兒童照看者都知道添加輔食具體時間;②說明嬰兒期的營養和輔食添加,在添加輔食具體時間影響不大;③醫護人員和新聞媒體的宣傳作用,在添加輔食具體時間還是到位的。
添加輔食的具體內容,非貧血兒童照看者知道人數接近貧血兒童照看者的2倍。說明兩個問題:①說明知道添加輔食的具體內容的重要性,只知道添加輔食具體時間是不夠的。②醫護人員和新聞媒體的宣傳作用在添加輔食具體內容是不到位的。對于從事婦幼保健及臨床工作者來說,任務艱巨,不但要宣傳,還要宣傳到細節。例如4個月后需添加鐵強化米粉[1],6個月后逐步每周1~2次添加約50 g動物肝、每天1個雞蛋(應從1/4蛋黃喂起,逐漸增至1個,在1歲后就應該吃全蛋[3]),每天約50 g動物瘦肉及100 g深綠色蔬菜及大豆等。因為動物性食品含鐵的吸收率高,如瘦肉及肝臟中鐵的吸收率為22%。植物性食品含鐵的吸收率低,如菠菜含鐵量高達3~5 mg/100 g,但吸收率僅為1.3%,大豆含鐵11 mg/100 g,吸收率可達7%[2]。在調查中發現照看者的知識匱乏,知道細節的人很少,多數人認為補鐵最好的是蛋黃、菠菜和肉湯是不科學的。兒童照看者應主動接受正規培訓,多學習書本知識,關注媒體。從事婦幼保健及臨床工作者以及媒體,對兒童保健知識宣傳到位非常重要。
添加輔食失敗原因,貧血兒童照看者知道人數接近非貧血兒童照看者的2倍。說明兩個問題:①說明添加輔食失敗原因是導致兒童貧血的一個重因素。②調查中發現多數人認為嬰兒不接受輔食,一是認為味道不好,二是認為嬰兒身體不需要,不再堅持。其實嬰兒的這種對固體食物的抵抗是一種保護性反射。新生兒至3~4個月嬰兒對固體食物出現舌體抬高、舌向前吐出的擠壓發射。其生理意義是防止吞入固體食物到氣管發生窒息,在轉乳期用勺添加新的泥狀食物時注意嘗試8~10次才能成功[4]。對于從事婦幼保健及臨床工作者來說,需要耐心的解釋。
斷母乳具體時間,貧血兒童照看者與非貧血兒童照看者比較,知道與不知道比例接近,貧血兒童照看者稍提高。“嬰幼兒喂養全球戰略”提出:為滿足其不斷發育的營養需要,嬰兒應獲得充足和安全的補充食品,同時繼續母乳喂養至2歲或2歲以上。人乳含鐵0.05 mg/100 g,吸收率為50%,牛乳含鐵0.05 mg/100 g,吸收率為10%[4]。受母親工作的影響以及奶粉的過度宣傳,許多母親過早放棄了母乳喂養。缺鐵對小兒智能發育的影響已經得到公認。隱性缺鐵使小兒智能發育指數降低,手及前臂靈活度和協調功能降低,站立及平衡功能亦較正常兒落后,并表現出興奮躁動、情緒波動、反應遲鈍、注意跨度縮短、軀體緊張度增加、耐力減低、對母親反應遲鈍及觀察能力減弱等。這與鐵是血紅蛋白、細胞色素酶及多種氧化酶的組成成分,與血液中氧的運輸和細胞內氧化過程關系密切[5-7]。妥善的養育方式對兒童成長更為有利,為降低貧血發生率,對養育者的關注及干預更為重要。大力開展健康教育,充分認識醫護人員和新聞媒體的宣傳作用。
[1]沈曉明,王衛平.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52,348-356.
[2]黃紹良.小兒血液病臨床手冊[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30-236.
[3]郝波.胎兒期到3歲兒童綜合發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163.
[5]劉一霞,叢芳.嬰幼兒家長科學喂養知識普及情況調查[J].中國婦幼保健,2005,20(5):599-600.
[6]劉小紅.早期營養與嬰幼兒智能發育[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4,12(5):433-434.
[7]楊躍煌.母嬰鐵代謝與母嬰鐵缺乏癥防治[J].中國小兒血液與腫瘤雜志,2006,11(3):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