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健
(山西省臨汾市第二人民醫院心內科,山西臨汾 041000)
冠心病作為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在對冠心病危險因素的研究中,諸多生化指標日益受到重視。筆者對2007年3月~2008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的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脂蛋白(a)[LP(a)]、D-二聚體(DD)進行系統檢測和研究,探討其在冠心病中的診斷價值。
冠心病組選擇2007年3月~2008年4月我院住院患者82例,其中,男53例,女29例;年齡51~72歲,冠心病患者均符合WHO診斷標準。健康對照組50例,均為2007年8月來我院健康體檢者,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32~59歲,無心血管病史,且體檢肝功能、腎功能及血、尿常規等指標均正常。
標本檢測:hs-CRP測定采用速率散射比濁法,LP(a)測定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DD測定采用免疫比濁法。試劑及儀器由美國 Beckme 公司提供, 參考值:hs-CRP 0~8 mg/L,LP(a)0~300 mg/L,DD 0~255 ng/L。
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用SPSS 11.0軟件分析,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健康對照組比較,冠心病組 hs-CRP、LP(a)、DD 含量明顯增高,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冠心病患者與健康對照組hs-CRP、LP(a)和DD含量變化(x±s)
見表 2。

表2 冠心病組hs-CRP、LP(a)和DD陽性情況
冠心病全稱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亦稱缺血性心臟病,是指由于冠狀動脈循環改變引起的冠狀動脈血流和心肌需氧之間不平衡而導致心肌缺血的一種臨床綜合征。冠心病的病理基礎是動脈粥樣硬化,同時在疾病發展過程中存在凝血和纖溶系統功能失調。所以早期的診斷和預防十分重要。hs-CRP是反映炎癥病變的主要生物標志物,LP(a)是動脈粥樣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DD是觀察纖溶效果最有價值的指標。
在對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生理變化研究過程中發現,炎癥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生理進程中起重要作用。CRP是反映炎癥病變的主要生物標志物。大量研究資料表明,CRP和冠心病發病密切相關。動脈粥樣硬化中的血栓形成,除了是一個脂肪堆積過程外,也是一個慢性炎癥過程。而CRP是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的介導和標志物,其作用包括激活補體系統、增加分子間黏附作用、增強吞噬細胞對LDL的吞噬作用及增強纖溶酶原激活抑制物的表達和活性。在動脈血栓損傷血管病變切片中可以看到大量CRP黏附于受損細胞膜上,說明CRP與血栓形成發展有一定的關系。CRP是一項反映心血管疾病危險的獨立指標,具有預測心肌缺血復發危險和死亡危險的作用。
LP(a)是一種獨立的脂蛋白,分子結構類似LDL,在血管細胞損傷過程中促進白細胞和單核細胞對血管壁的黏附浸潤,競爭性地抑制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對纖維蛋白原的激活,干擾纖維蛋白生成。LP(a)絕大部分聚集到病變處,增加了局部膽固醇的沉積,使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加快,所以LP(a)濃度與冠心病發生關系密切,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DD是交聯纖維蛋白原在降解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特異性產物,是反映體內纖溶活性的一項重要指標,也可作為體內高凝狀態和纖溶亢進的分子標志物,DD增加可能由病灶周圍血管痙攣引起的小栓塞所致。動脈粥樣硬化引起體內高凝狀態而使DD明顯增加。因此,測量DD有助于了解機體的凝血、纖溶等病情變化,對冠心病的預防和治療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健康對照組比較,冠心病組血清hs-CRP、LP(a)和DD水平明顯增高,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其與血栓形成有密切關系。82例患者中,hs-CRP陽性率為 70.7%,LP(a)陽性率為 58.5%,DD陽性率為60.9%,hs-CRP+LP(a)+DD 陽性率達 73.1%。故筆者認為,聯合檢測血清hs-CRP、LP(a)和DD濃度的變化對冠心病的預防和早期診斷有著十分重要的臨床價值。
[1]陳貴道,薛賽琴.最新國內外疾病診斷標準[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2:193.
[2]楊振華,潘柏中,許俊堂.心肌損傷標志物應用準則[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2,25(3):185-189.
[3]潘柏中.心臟標志物的臨床應用[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6,29(1):72-73.
[4]董小黎,李良,劉國貞.D-二聚體及其抗體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應用[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01,21(4):136-137.
[5]林群,馬曉春.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漿C-反應蛋白水平研究[J].現代醫藥衛生,2008,24(12):1744-1746.
[6]劉琳.聯合檢測超敏C-反應蛋白和肌鈣蛋白I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價值[J].中國實用醫刊,2009,36(16):94.
[7]陳平安,劉震,李韶南.心房顫動患者C-反應蛋白和腦利鈉肽水平的變化及意義[J].中國實用醫刊,2009,36(14):3-4.
[9]陳召起,王永霞,胡宇才.血清高敏C-反應蛋白與急性冠脈綜合癥臨床相關性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9,7(7):766.
[10]田貴儒,陳旭.高血壓病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濃度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學工程,2008,16(1):43-45.
[11]李勇,呂樹錚.D-二聚體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藥,2008,3(12):43.
[12]龔亞馳,朱健華,倪衛兵.肌鈣蛋白I、D-二聚體聯合診斷心肌梗死的價值[J].臨床醫學,2008,11(28):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