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
(遼寧省沈陽市骨科醫院,遼寧沈陽 110044)
肩周炎也稱粘連性肩關節周圍炎,是指肩關節囊和關節周圍軟組織發生范圍較廣的慢性無菌性炎癥反應,引起軟組織廣泛粘連,限制肩關節的活動,有人稱為“凍結肩”。其常見的病因有肩部的慢性勞損,受寒,骨折或外傷、肩關節固定時間較久及肱二頭肌腱炎,岡上肌腱炎或纖維斷裂,肩峰下滑囊炎及鈣化性肌腱炎等[1]。本病為40~50歲人群的常見病,故又有“五十肩”之稱。近年來病程長者日趨多見,嚴重影響患者休息、工作和生活自理。為了尋求安全、短程、療效確切的治療措施,筆者2005~2009年運用中藥內服并配合按摩手法和針灸治療肩周炎33例,療效極為顯著,現介紹如下。收到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觀察病例共8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40例,其中,男17例,女23例,年齡最小42歲,最大67歲,平均54.5歲;病程短于1個月18例,1~6個月者13例,7~12月者9例,平均約6個月;對照組40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最小44歲,最大68歲,平均51歲;病程短于1個月17例,1~6個月者15例,7~12個月者8例,平均約5.5個月。兩組年齡、性別與病程基本相近,具有可比性(P>0.05)。
本組所有病例均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①有過勞、外傷或受寒冷的病史;②患者年齡在50歲左右;③發病多為隱襲性,無全身癥狀,無局部紅腫;④肩部疼痛,以肩關節外展及上舉時加重,肩關節活動受限或僵硬;⑤后期疼痛緩解,但關節功能仍受限,日久可伴三角肌萎縮;⑥壓痛點常見于肩峰下滑膜囊、肱二頭肌長頭腱、喙突岡上肌附著點等處;⑦X線檢查,早期多為陰性,病程久者可見骨質疏松,偶有肩袖鈣化點。
1.3.1 治療組
1.3.1.1 中藥內服 以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藥物組成:黃芪30 g,桂枝 12 g,白芍 30 g,炙甘草 10 g,大棗 10 g,羌活 10 g,桑枝 15 g,伸筋草 15 g,薏苡仁 15 g,甘草 6 g,川芎 10 g,元胡 10 g,丹參 15 g,當歸 10 g,烏梢蛇 30 g,雞血藤 15 g。 加減:肝腎不足,遇寒加重,得溫則減,加淫羊藿15 g;氣虛者加白術20 g;痛甚者加郁金10 g。1劑/d,10 d為1個療程。
1.3.1.2 針刺治療 取穴:①選擇痛點,一般在肩關節周圍找到明顯的壓痛點,常規消毒后,以痛點為中心,用圍刺法,選用2寸毫針4枚,針尖方向與皮膚呈15°夾角斜刺1~1.5寸,得氣后行捻轉手法,留針30 min,其間行針2次。②肩髃、肩井、肩內陵、陽陵泉、手三里、曲池、外關、合谷、關元、腎俞,患者取坐位或側臥位,腧穴部位常規消毒后,選用1.5寸毫針數枚,針刺以上穴位,直刺或斜刺,深度1.0~1.5 cm。得氣后用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 min,其間行針2次,每日1次,10次1個療程。
1.3.1.3 按摩 按摩患側手三里、曲池、肩髃、肩井、肩前、天宗等穴2次,一手握上臂,另一手用大魚際部位從患側外側中部向上按摩,經肩到背,在用力揉腋窩,兩手交換,按揉肩關節、鎖骨下方,經胸大肌到腋前,重點按揉肩袖;然后握患者手腕,做牽拉、抖動、搖轉活動,另一手用分筋手法推按患者肩部筋絡,雙手配合,邊按邊動,由輕到重,范圍由小到大,充分活動后,再將患肢被動上舉,外展外旋,屈肘搭肩,后伸摸枕,以患者能忍受為度,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1.3.2 對照組
采用肩關節周圍痛點封閉,患者采取坐位或臥位,常規消毒,嚴格要求無菌操作,選3~5個較為明顯的壓痛點,每點注入復合止痛液(1%利多卡因5 ml+曲安奈德15 mg,以生理鹽水稀釋至10 ml)3~5 ml。疼痛解除后即行功能鍛煉。根據病情每周1次,一般1~2次為1個療程。
1.3.3 康復功能鍛煉
囑所有患者回家開始康復功能鍛煉,采用雙臂爬墻,彎腰晃肩,體后拉手,肩關節內收、外展、內旋、外旋,雙手拉滑車等活動,每天堅持鍛煉3~6次,每次每個運動做20~50次。
痊愈:疼痛消失,患肢前屈上舉達160°,拇指摸脊達到第10胸椎,外展80°,內收45°。顯效:疼痛逐漸減輕,夜間疼痛基本消失,患肢前屈上舉達160°,外展80°,內收45°。有效:疼痛減輕,肩部活動有改善,但未達到顯效標準,需繼續治療。無效: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無變化。總有效=痊愈+顯效+有效。
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治療3個療程結束后,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比較(例)
肩周炎是由于肩關節周圍軟組織慢性炎癥性病變引起的臨床癥候群,其主要病因為退行性變和慢性勞損。臨床上發病年齡多在40~50歲,故又稱“五十肩”。其病理表現主要是關節囊與周圍組織發生黏連。由于患者病因不同,病程長短不一,臨床表現各不同,輕者僅有局部疼痛不適,重癥者肩關節完全僵硬,生活不能自理。本病的自然轉歸期,根據文獻報道為2年左右[3]。治療的目的是促進炎癥的吸收,減輕患肩疼痛,盡快恢復患肩的功能活動。西藥利多卡因可麻醉止痛,阻斷疼痛刺激的傳導;類固醇藥物曲安奈德有抗感染作用,抑制炎癥反應,減輕致病因子對機體的損害,具有促進無菌性炎癥吸收等作用,但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肩周炎屬中醫“痹證”范疇,主要由于肝腎虧損、氣血虛衰、血不榮筋為內因,風寒濕邪侵襲、勞損或外傷、瘀血阻絡為外因。病位早期在關節囊,晚期則波及關節囊以外的軟組織,病機關鍵在經脈痹阻,“不通則痛”。正如《靈樞·五變》篇說“粗理而肉不堅者,善病痹”。《濟生方·痹》亦說“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本虛標實之虛實夾雜證”。辨證當分虛實,多見以風寒濕邪為主,兼有淤滯和氣血虛衰,病程較長。治療以補氣溫陽、調和營衛、祛濕散寒為治則。治以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為主,兼顧祛風、散寒、化濕、補益氣血等。故治療中有川芎、丹參、當歸等活血之品;亦有羌活、桑枝、伸筋草、苡仁、烏梢蛇、雞血藤等祛風化濕通絡之藥;元胡、桂枝則取其溫脈止痛之效;而黃芪、白芍、炙甘草、大棗等起到補益氣血之功。
眾所周知,針刺治療肩周炎比較有效,也是目前臨床常用的方法之一。針刺以患部取穴為主,祛風散寒,活血通絡,化瘀止痛。輔以遠部,取曲池、合谷、外關,疏導陽明、少陽經氣、清化濕熱[4],從而使肩部氣血調和,經脈通利,通則不痛。并使攣縮組織充分得到伸展,進一步消除關節粘連,恢復肩關節的正常功效。陽陵泉為筋之會穴,可緩筋急以利關節,實驗證明:針刺陽陵泉、手三里,不僅能升高關節痛閾,而且能明顯升高下丘腦β-內啡肽含量而具有鎮痛作用。腎俞為腎之背俞穴,是腎之精氣聚集之處,能平衡陰陽,益精補腎,針灸腎俞穴,對更年期婦女具有明顯的調節性激素作用,而這種作用比較持久和穩定[5-7]。在針刺的基礎上,再根據肩周炎的發病特點,配合推拿按摩手法治療,推拿能有效解除組織粘連,促進血液循環和滲出物的吸收[8-9]。輕癥肩周炎采用穴位、局部推拿,重癥肩周炎除穴位、局部推拿外,還可在麻醉下行手法松解,使粘連攣縮一次性松解到位,更有助于肩周炎的痊愈。
筆者通過中醫療法的綜合運用,治療肩周炎取得了穩固而持久的療效,值得臨床推廣。
[1]杜崇,黃麗萍.針刺按摩治療肩周炎50例[J].陜西中醫,2005,26(1):63.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36.
[3]程振倫,周保定.肩周炎的綜合治療[J].中國民康醫學雜志,2004,16(11):690.
[4]楊長森.針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93-94.
[5]王鴻哲.肩周炎不同治療方法療效比較[J].中華實用醫藥雜志,2003,3(24):253.
[6]李正富.賀偉重癥肩周炎的無痛治療[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9):34.
[7]朱自濤.傍針刺加TDP照射治療肩周炎臨床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6):89-90.
[8]李艷紅,李紅輝.針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療肩周炎50例療效觀察[J].中華現代中西醫雜志,2006,4(1):452.
[9]崔松園.腹針配合運動療法治療肩周炎疼痛[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10):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