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繡紅,單非易,邢 穎
(遼寧省丹東市中心醫院腎內科,遼寧丹東 118002)
糖尿病腎病(DN)是糖尿病常見并發癥和致死原因之一,進入臨床糖尿病腎病期,即DN-Ⅳ期,病情已進行性進展,必須加以積極控制。現將筆者經驗介紹如下:
2007年11月~2009年8月,將符合以上標準的32例住院及門診DN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16例和治療組16例。對照組中,男 10 例,女 6 例,年齡(51.83±8.05)歲,糖尿病病程(10.47±2.12)年。治療組中,男 11 例,女 5 例,年齡(50.96±7.41)歲,糖尿病病程(11.34±3.06)年。兩組間年齡、性別、糖尿病病程在統計學上具有可比性(P>0.05)。試驗前所有患者均使用胰島素,空腹血糖(FBG)<7 mmol/L,餐后2 h血糖(PBG)<10 mmol/L,糖化血紅蛋白(HbA1C)<7%。
2型糖尿病的診斷按1999年WHO的診斷標準并且根據Mogensen對DN的分期,選擇1 g≤24 h尿蛋白≤2 g且腎功能正常的DN-Ⅳ期患者。
脾腎氣虛證:氣促乏力,納少腹脹,四肢不溫,腰膝酸軟,夜尿清長,舌體胖大,舌質淡有齒痕,脈虛弱。
肝、胰、造血系統疾病;原發性和除糖尿病外的繼發性腎臟疾病;嚴重感染、腫瘤和免疫性疾病;近2個月未發生過糖尿病急性并發癥;藥物誘發的糖耐量異常;過敏、妊娠、哺乳和精神病患者;腎動脈狹窄、高血鉀、腎功能異常;心功能不全Ⅲ級以上(含Ⅲ級)。
1.5.1 對照組 ①適當運動。②優質蛋白糖尿病低脂低鹽飲食:蛋白質 0.8 g/(kg·d)。③控制血糖:均使用胰島素,FBG<7 mmol/L,PBG<10 mmol/L,HbA1C<7%。 ④控制血壓[1]:當 0.5 g≤24h 尿蛋白<1g,目標血壓≤130/80mmHg(1mm Hg=0.133kPa);當1 g≤24 h尿蛋白≤2 g,目標血壓≤125/75 mmHg;纈沙坦(每粒 80 mg,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每次 80~160 mg(視血壓情況調整),每日晨起1次口服;若出現高血鉀或腎功異常則退出試驗,并對癥治療;若血壓不達標,加用鈣離子拮抗劑和(或)β受體阻滯劑。⑤調脂治療:脂必妥,每次3片,日3次口服。治療2個月。
1.5.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口服自擬補脾益腎活血方,組成如下:黃芪 30 g,黨參 15 g,白術 15 g,丹參 15 g,陳皮 10 g,桂枝 5 g,當歸 15 g,熟地 15 g,山茱萸 10 g,杜仲 10 g,芡實15 g,菟絲子15 g,炙甘草5 g。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2次口服。隨證加減:頭昏眼花加枸杞、菊花;咽痛口舌生瘡加金銀花、淡竹葉;水腫明顯加車前子、防己、冬瓜皮;便秘加大黃、生地、肉蓯蓉;尿急尿痛加滑石、車前子。治療2個月。
觀察兩組治療前后24 h尿蛋白、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鉀(K+)的變化。
用SPSS 10.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組間計量資料用 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間 24 h 尿蛋白、Scr、BUN、K+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Scr、BUN、K+較治療前無變化,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24 h尿蛋白較治療前均明顯下降,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較對照組下降更顯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均無高血鉀及腎功能異常。

表1 兩組治療前后 24 h 尿蛋白、Scr、BUN、K+比較(x±s)
當前研究證實[1],AngⅡ受體阻滯劑(ARB)具有降低腎小球濾過率,改善腎內血流動力學,改善濾過膜通透性,減少尿蛋白排泄等藥理作用而成為DN患者的首選藥物。本研究結果也提示,針對腎功正常的IV期DN患者,當1 g≤24 h尿蛋白≤2 g時,纈沙坦明顯降低DN的尿蛋白流失。
DN屬中醫“消渴”、“水腫”、“虛勞”等范疇。主要病機為消渴日久致臟腑陰陽氣血進一步虛衰,脾虛氣不攝精,腎虛精關不固,精微下注,出現蛋白尿。由于中醫對本病認識較晚,在DN診斷的分期分型及療效標準有較大分歧,但血瘀貫穿于DN的整個病程,得到中醫界的普遍認可。筆者借助西醫微觀檢查,對腎功正常的Ⅳ期DN表現為脾腎氣虛證的患者,采用自擬補脾益腎活血方加減,結合西醫綜合療法,在降低尿蛋白方面效果明顯。方中黃芪與熟地共為君藥。黃芪補中益氣,配伍黨參、白術、炙甘草補氣健脾,益氣攝精,治氣短乏力,納少腹脹。血為氣之母,當歸養血生氣,協助黨參、黃芪補氣養血。熟地滋陰補腎,配伍山茱萸、芡實,補腎益精固精;菟絲子固精縮尿,配伍杜仲強筋骨,共治腰膝酸軟,夜尿清長。桂枝溫經通絡,治四肢不溫。丹參為活血化瘀之要藥,配伍當歸增強活血之力,陳皮理氣和胃,使諸藥補而不滯,炙甘草調和諸藥。上方共奏健脾益氣,補腎澀精,活血化瘀之功。
現代中藥藥理研究證實,黃芪皂苷抑制腎小球系膜細胞增殖、抑制基質過度生成[2-3],對DN產生保護作用。丹參酮ⅡA、當歸具有抗氧化作用[4-6],使受損的腎小球基底膜和腎小球硬化得到修復和改善[7],減少蛋白尿。現有研究多針對單味中藥,復方的深入研究較少,致使臨床療效明確的復方制劑仍停留在經驗治療中,難以推廣。本研究亦如此。
總之,本研究提示纈沙坦與補脾益腎活血方聯合應用,在治療腎功正常的DN-IV期(1 g≤24 h尿蛋白≤2 g)的脾腎氣虛證中具有協同作用,能更加有效地減少臨床DN的尿蛋白排泄,從而減少腎小球損害,延緩DN進展,保護腎功能,且安全可行。
[1] 王海燕.腎臟病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427-1429.
[2]倪兆慧,張慶怡,錢家麟,等.黃芪皂甙對人系膜細胞基質分泌和β1整合素表達的影響[J].中華腎臟病雜志,2000,16(5):303-307.
[3]孫晉芳,焦金菊,宋其蔓,等.黃芪皂甙對大鼠腎小球系膜細胞增殖及周期的影響[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8,12(15):2926-2928.
[4]陳鋒,葉彬龍,辛中帥,等.丹參酮ⅡA納米制劑對大鼠全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09,14(4):391-396.
[5]崔玉,周文亮,王洪敏.丹參的有效化學成分及對神經系統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08,16(27):26.
[6]王擁軍,何士大.抗氧化中藥的研究現狀 [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6,16(5):312-314.
[7]陰健,郭力弓.中藥現代研究與臨床應用[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3: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