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祺瑩

70年來首個“懸峙議會”
8月31日,澳大利亞現任女總理、工黨黨首朱莉婭·吉拉德(JuliaGillard)發表演講,呼吁盡快解決10天前大選的僵局。她表示,雖然工黨和聯盟黨在支持率上旗鼓相當,不能確定誰最終勝出組閣,但反對進行第二次大選。
根據澳大利亞選舉委員會的統計,截至8月31日,在國會眾議院150個席位中,T黨獲得72個席位,托尼·艾伯特(TonyAbbott)率領的反對黨聯盟獲得73個席位,綠黨獲得1個席位,無黨派人士獲得4個席位。
這是自1940年以來,70年來澳大利亞政治首次陷入“懸峙議會”的僵局之中。此次執政黨和反對黨均未獲得76席的法定組閣席位。然而,膠著的選舉結果持續越久,政治不穩定就越延續,這個南亞太地區最穩定增長的商業區域也將難免受到影響。
這場選舉誕生了澳大利亞眾議院歷史上第一個綠黨議員,第一位土著議員,以及年僅20歲的、歷史上最年輕的國會議員。而現任女總理吉拉德也是澳大利亞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理。這些變局和新現象,意味著澳洲政治在漸漸走向多元化。
自20世紀以來,澳大利亞主流政黨——保守的自由黨和進步的工黨雖然歷經修正,但雙方整體實力相當。“在目前這種‘懸峙議會。情況下,沒有人知道下一步會怎樣。”堪培拉大學學者唐·吉爾(DonGill)對筆者表示。他進一步解釋說,按照澳大利亞選舉制度,決定大選結果的不是選票數量,而是議員席次,這種特殊的選舉人制度才導致了這種“懸峙議會”局面的出現。
從鄉下來的獨立議員成關鍵
在大選結果勝負難分前提下,5名獨立議員成了決定未來政局的關鍵角色。有趣的是,他們都來自農村地區。工黨領袖吉拉德和反對黨領導人艾伯特都使出渾身解數,積極拉攏他們,以便組成聯合政府。
而這5名可能左右未來政局的政治人物也暫時難以做出決定。首位綠黨國會議員亞當·班德(AdamBandt)可能更傾向于工黨,他支持同性戀婚姻;獨立議員鮑伯·凱特(BobKatter)則反對自由貿易,并聲稱希望對所有澳大利亞進口的產品征收高額稅收,此外,他還是氣候變化懷疑論者。其他幾名議員則表示需要更多時間跟兩黨舉行談判。
“本屆選舉,目前的結果還不明朗,艾伯特可能更愿意冒險,重新來一場選舉,因為他更有可能獲勝,而吉拉德可能輸掉。”《悉尼先驅晨報》駐華記者高安西(John Garnaut)接受筆者采訪時表示。
高安西認為,如果再次選舉,則可能需要兩個月時間,這不是吉拉德樂意接受的。目前平衡格局下即使暫時組成政府。也將十分虛弱和不穩定,在議會里“他們會小心翼翼、中規中矩,不會推動任何實質性的政策,不能過左或過右,盡量避免出錯”。
現年48歲的吉拉德,出生于威爾士,4歲時隨家人從英國移民至澳大利亞,在大學主修藝術和法律。1983年成為澳大利亞學生會主席,畢業后成為律師。之后她投身政界。一直未婚的她,曾受到競爭對手攻擊,認為不適合擔任國家領導人。
2007年,陸克文率領工黨擊敗執政11年的霍華德,贏得聯邦大選勝利后,吉拉德在陸克文政府內擔任教育、就業和勞資關系部長,并擔任澳大利亞副總理。
今年6月24日,在工黨黨內斗爭中,陸克文失敗,吉拉德成功取代,當選黨魁,成為澳大利亞首位女總理。此次選舉中,吉拉德修正之前引起巨大爭議的礦業稅,并提出430億澳元的國家寬帶計劃。
現年53歲的反對黨領袖艾伯特是一名強硬保守派政客,他出生于倫敦,3歲時移民澳洲,以記者身份步入公眾視野,先后擔任澳大利亞最古老的雜志TheBuHetin的記者、《澳大利亞人》報記者,以對工會的強烈批評著稱。
他曾在霍華德政府擔任就業和勞資關系部長,在2009年自由黨黨內選舉中一舉奪魁后,他重點攻擊工黨政府的財政負債,提出減輕稅收和債務,深得小企業主歡心。
“艾伯特觀念非常保守,可能會是一個糟糕的總理,但他擅長政治動員,自由黨在霍華德競選失敗后一片混亂,而艾伯特接管以后,成功地使自由黨卷土重來。”唐·吉爾表示。
《經濟學人》雜志評論認為,無論最終結果如何,此次誕生的獨立議員都想對議會的運作進行改革,以使政府變得更負責任。“選民們已經向工黨和自由黨表態,他們不要再指望安逸地將權力握在手中。這種公眾情緒能持續多久將取決于最終產生的政府。但無論如何,這次大選結果已使兩大黨都動搖了。”
陸克文成敗
曾經被認為是澳大利亞過去30年歷史上最受歡迎總理的陸克文,在當選僅一屆之后,就黯然離職,令人大為吃驚。他以流利的普通話和駐華外交官經歷在中國媒體和民眾中留下較深刻印象。然而,一系列的政策失誤使得陸克文的聲望受到打擊,工黨在民意測驗中的支持率接連下降,加上受到來自工黨內部派系的挑戰,在6月陸克文宣布辭職,成為澳大利亞歷史上首位僅領導一屆政府的總理。
“陸克文是一個充滿想法的人。但卻是一個糟糕的經理人,不擅長去執行所有事情。他競選時充滿想法,強調氣候變化的重要性,跟約翰·霍華德截然不同,讓人為之興奮,但3年的執政卻證實了選他是個錯誤。”高安西表示。
高安西的父親郜若素(Ross Gamaut)是澳大利亞著名經濟學家和資深中國通,曾在1980年代任澳大利亞總理霍克的高級經濟顧問,1985到1988年出任澳大利亞駐華大使,而陸克文在1984到1986年期間正好在澳駐華使館工作,高安西對他很熟悉。
高安西總結認為,陸克文執政3年,雖開局良好,在氣候變化議題上使澳大利亞走在世界前列,但是外交家出身的他,在執政上卻有三大缺點:首先,他雖然擅長演講,執行能力卻很差,缺乏實質性建樹;其次,他缺乏勇氣去面對爭論,遜于在議會為自己的理念辯論,而是退避三舍;第三,他缺乏勇氣和信念,缺乏一以貫之、真正落實執行的決心。
“在艾伯特強勢出擊后,他們變得過于惶恐,將全部精力用于應付反對黨聯盟的壓力上,而忘記了自身的執政。”高安西表示,在氣候變化和礦業稅等一系列問題上,陸克文一再做出巨大妥協,最終讓選民對其期望徹底破滅,產生為何不試試艾伯特的想法。
陸克文在競選中把氣候變化問題形容為最大的道德挑戰,并提出氣候變化法案和碳排放交易計劃,但在國會沒有獲得足夠支持。于是決定擱置,過幾年再考慮。這一舉措使得民眾認為他缺乏政治魄力,是政治懦夫。在陸克文內閣中,副總理吉拉德同財長斯旺互相聯合,一起扼殺了氣候變化方案,斯旺則提出先力推資源稅法案,結果兩個法案同時慘遭失敗。
在氣候變化和難民問題上的一系列政策失誤,加上計劃向資源行業征收暴利稅的決定,引發了各大礦商企業的強烈反應,使得陸克文支持率大跌,在工黨內部派系斗爭中失敗。
在這一點上,堪培拉大學的唐·吉爾也予以贊同,他表示:“很多人對陸克文下臺感到遺憾。他上臺之初充滿活力,承諾變革,改變了澳大利亞在全球變暖上的一貫立場,建立了碳排放稅,把全球變暖議題作為一項重大的政治、經濟和道德挑戰,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但陸克文不諳政治斗爭,一旦遇到困難,就輕易走人;工黨內部很多派系領袖也認為,陸克文如果繼續擔任工黨領袖,難以贏得大選。而他本人也沒有爭奪,就選擇退位。”
對華關系前瞻
中澳雙方經濟結構互補,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在2009年達到約760億美元,其中主要是鐵礦石等資源貿易。然而,力拓事件給中澳關系蒙上陰影,盡管在6月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澳之后,雙方關系有所恢復。
前任總理陸克文被譽為唯一一位能用中文與中國領導人交流的西方國家領導人,但高安西認為,即便是陸克文,在對華政策上,依然沒有一個明確的戰略,不知道要采取怎樣的措施來處理雙方關系,以至于在力拓事件發生后,中方卻沒有任何人為澳大利亞利益辯護。
“下一屆政府總理,無論是吉拉德還是艾伯特,他們在中國幾乎不為人所知,也從未訪問過中國,在競選當中也沒有就對華關系做明確的表態,他們沒有經受過考驗。”高安西分析說,兩位領導人都沒有處理對華外交關系的經驗,未來在西藏、南海等中國核心利益問題上,將面臨挑戰。
在他看來,保守的自由黨聯盟,他們可能相對壓力較少,他們不會選擇在這些核心議題上同中國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