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轉型和轉型的改革
李凡(世界與中國研究所所長)
30多年的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但是,社會對改革的評價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批評者有之,反對者有之,“改革死了”已經成了一部分社會群體對改革的評價。
在中國的改革中,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出現了龐大的既得利益群體,包括一些國有企業、政府官員和與他們密切關聯的資本群體。這些利益集團壟斷了由改革而出現的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利益;而另外一些群體則丟失了自己的權益,成為經濟增長中的受害者。于是,呼吁對改革進行改革,或者要求改革轉型的意見越來越大。辛鳴教授的文章不長,但是卻深刻地揭示了改革中不同利益群體的態度和他們的利益要求:既得利益集團不想改革,或者想進行符合他們部門的、集團的、群體的利益的“改革”,這是和社會公眾的利益沖突的。因此改革必須轉型,這種轉型就是要使改革符合社會公眾的利益。
我贊成辛教授的意見,改革要從利益追求轉型到權利保障,也就是社會公眾也要得到改革的紅利,而不是失去權利。過去以經濟增長為目標的改革,應該向以分配為目標的改革轉型。這種改革的轉型實際上描述的就是一個轉型社會的改革。30年的改革開放,已經在中國產生了一個比較強大和具有活力的社會,這個維護社會自身公平正義的公民社會的形成,正在推動中國出現一個歷史性的轉型,也在推動中國進行新一輪的改革。
隨著社會逐漸的成長,推動中國改革的主導力量也會逐漸從國家向社會轉移,會要求超越經濟增長而更多地推動社會、法律和政治權利的改革。這個改革會更多地要求社會和政府的平等對話、更多的公眾利益表達、更多的信息公開、更多的公共政策、更多的法律平等和社會福利。而轉型的動力就來自于以民生、民權、民主為本的社會整體轉型。(2010年第1期《改革轉型:從利益追求到權利保障》)

俄羅斯的發展道路不變
左鳳榮(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
方亮的文章《普京這10年的思想軌跡》提出了一個普京2000年任總統以來治國思想與手段變化的問題,與此相關的問題是如何看待梅普組合及其前景?俄羅斯未來會朝什么方向發展?
確實,在普京擔任總統的第一個任期和第二個任期內,其所采用的治國手段是不同的,這主要是因為面臨的任務不同。在剛剛接任總統之時,普京面臨的是葉利欽留下的爛攤子,其首要任務是整頓國內秩序,實現政令上通下達。為此,普京更多用的是強力部門的領導人。到其第二個任期,整頓國內秩序的工作基本完成,改善人民的生活,使國家重新躋身強國的行列。成為其不懈的追求,更多利用懂經濟會管理的人才是現實的必然要求。至于能不能把梅德韋杰夫等說成是“體制內自由派”值得商榷。在蘇聯解體之初,自由派活躍,他們主張學習美國的模式,迅速過渡到市場經濟,結果導致經濟持續下滑。普京上任后,立足于俄羅斯的實際,要走自己的路,強調“將市場經濟和民主制的普遍原則與俄羅斯的現實有機結合起來,我們才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普京建立了一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體系;重視國家在發展市場經濟中主持公平的作用,搞市場經濟,不搞市場社會,重要戰略資源由國家控制,收益為國家和全民服務;普京還強調俄羅斯的民主不同于西方,要有俄羅斯的特色;重塑國家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突出強調愛國主義和強國理念,等等。
普京的政策是行之有效的,民眾電從中得到了好處、因此其支持率一直很高。但是,普京并沒有借民意修改憲法,像某些國家領導人那樣,繼續擔任總統,而是把總統職位讓給了年輕能干的梅德韋杰夫,開創了俄國歷史上少見的“雙頭政治”局面。盡管西方不斷尋找二人之間的矛盾之處,實際上二者并無實質性分歧,梅普二人的治國理念基本相同,梅德韋杰夫執行的就是普京所制定的政策。2012年的總統選舉,不會出現二人競爭的場面,無論誰任俄羅斯的總統,俄羅斯所選擇的發展道路都不會改變,政策只能是微調。(2010年第1期《普京這10年的思想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