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迅

菲律賓人對香港經濟和社會做出了貢獻,香港人應該尊重。
菲律賓馬尼拉8·23劫持慘案,香港旅行團人質8死7傷,震驚全球。記得20年前首映的香港影片《安樂戰場》,就是拍攝香港一旅游團在菲律賓遭綁架的故事,劇情虛構,由曾志偉導演。影片中,旅游團有再度蜜月的老太、失戀少女等各式男女,在老太激勵下,領隊不再懦弱,帶領團員沖破危機,死里逃生。今天發生的馬尼拉人質慘案,以流血收場,遠比影片血腥悲慘。
23日一夜,港人共同經歷了深刻的創傷和怨憤:菲律賓警察在營救過程中兒戲般“具菲律賓特色”的無能;菲律賓總統阿奎諾在記者會上的“輕蔑笑容”;慘案后菲律賓人在巴士前微笑拍照留影……這一再刺激悲痛中的香港人的神經,一股憤怒情緒,在香港網絡社群急速升溫。
在香港多個網上討論區和社交網站留言,不難找到令人擔憂的辱罵起哄:“即炒菲傭”,“永遠不請菲傭”,“不購買來自菲律賓的產品”,“終生不去菲律賓旅游”,“菲律賓人盡是無用之徒”……;8月29日,8萬香港人跨黨派無聲大游行,“只要真相,并非仇菲”,但在游行終點,仍有市民掛上“不歡迎菲律賓”的標語。某區議員在區議會動議“全面凍結菲傭簽證”。慘劇發生一周,解雇、謀殺等流言在菲傭圈子滿天飛,令她們如驚弓之鳥。
散落在太平洋西邊的菲律賓,年年臺風橫掃兩三次,還有火山爆發,更有人禍的摧殘。來香港打工,是不少菲律賓人的理想選擇。在香港,截至2010年7月,外傭家務助理28萬人中,菲傭位居第二,有13萬人。除了家務助理崗位,菲律賓人也是香港高級西餐廳的重要人力支柱。這些外傭薪金微薄,他們對香港經濟和社會做出了貢獻,香港人應該尊重。
從電視聽到在香港的菲律賓人如是說——“我為這次菲律賓政府的行為感到羞恥,警察沒有視保護人質為最高目標。假如受害人不是香港人,根本不會有人注意,同類事情在菲律賓幾乎每天發生,我們早已麻木。”
香港關注菲傭組織副主席Eman坦言,香港社會極少數人有激烈情緒,在港菲律賓人的心也與香港人一起流淚。菲律賓少年迪勞(ReignoJoseDilao)在網上發表公開信。他說,“我代表菲律賓人民說,對不起了。我們菲律賓人一直以自己的家庭服務其他國家,我們視你們像自己人一樣。菲律賓不只是一個島國,還是一個美麗、可愛,人所共知的好客和文明的國家。世上沒有人希望這種人命慘劇發生,生命是值得珍惜的。”
一家人出門旅行,遭遇飛來橫禍,親人從此陰陽相隔,這是家庭的悲劇。社會制度的不足,以致危機應對失誤,造成不必要的傷亡,這是社會的悲劇。讓憤怒激情蓋過同理心,讓低俗的詆毀蓋過人性的關懷,結果制造民族之間的敵視,這是文明的悲劇。馬尼拉劫持人質事件,前兩種悲劇已經發生,在香港全城怨憤時刻,第三種悲劇是否會發生?幾年前,香港文化人陶杰指稱菲律賓是“仆人國家”,激起菲傭游行抗議,這樣的事還能再次在香港出現嗎?
香港曾是長久被殖民的一個社會,華人在體制上和生活上都被所謂的“主人”歧視。菲傭明明就是她們無能政府的受害人。魯迅有句話: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香港人難道是只會向弱者開刀的怯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