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建康

一個較為普遍的觀點是:政治秩序的嚴重混亂、頻繁的政治危機是導致菲律賓經濟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
菲律賓冷血警察門多薩的行為再次向世人證明:秩序對落后的菲律賓來說仍然是一個奢侈品。
上世紀美國著名的政治專欄作家沃爾特·李普曼曾有一個論斷:“對居于一國或一地的人群來說,最大的必需品莫過于被統治,如有可能便實行自治,如蒙天賜,便受廉明政府管轄;但無論如何,非被統治不可?!倍诮裉斓姆坡少e,政府的權威卻無時無刻不在遭受著人們的藐視。
亂象叢生
8月23日,當門多薩劫持并屠戮香港觀光客之后,菲律賓政府的無能、腐敗、秩序的混亂再一次遭到了國內(尤其是香港)媒體的狂轟濫炸。而如果受害者不是中國香港的公民,那么在號稱“綁架天堂”的菲律賓,其實是再普通不過的一件小case。
由于能夠毫不費力地賺快錢,綁架在菲律賓幾乎成為一項職業。該國一家風險顧問公司“太平洋策略與評估”的報告稱,2009年菲律賓全國綁架案件共有138宗,涉及143人,較之2008年的135宗有所上升。而2009年的全部138宗綁架案件,有79宗屬于綁架勒索性質。據報道,這類綁架很多與犯罪集團有關,有些綁架集團已經是經營很久的“老字號”,具備經濟基礎和人脈關系,作案經驗豐富,手段干練老辣,作案后常常藏匿,政府很難打擊。不過看看這次菲律賓特警在劫持事件中的拙劣表現,就會明白“有果必有因”的道理了。
當然也有很多綁架并非為了金錢,而是出于政治目的。據“太平洋策略與評估”公司分析,去年的綁架案中有59宗帶有暴力或恐怖主義性質。分離勢力猖獗、政局異?;靵y、武裝派別橫行的棉蘭老島,是這類綁架者的天堂和策源地。
去年年底,震驚全球的馬京達瑙省屠殺事件充分證明,在棉蘭老島讓政府頭疼的不止是諸如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阿布沙耶夫武裝組織等分裂勢力,那些作為中央政府代理人的“土皇帝”,也是不穩定的政治因子。
但其實,迷戀暴力也許是菲律賓人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無奈之舉。作為一個長期來無法左右命運的落后島國,菲律賓也許在其被西班牙強行納入世界政治經濟體系的那一刻起,在成為美國殖民地之后,就已經注定了今天這樣糟糕的局面。
富國沉淪
很少有人知道,菲律賓曾被追捧為新興國家成功的楷模。整個上世紀50年代,菲律賓經濟增長率曾連續達到7%以上,坐上了亞洲第二經濟強國的交椅,甚至當時的臺灣姑娘也以嫁到菲律賓為福。而實際上,這恰恰是菲律賓衰退的開始。
很多人會注意到一個基本事實:戰后許多相對來說經濟增長較快的新興國家,反倒在政治上更加動蕩不安,暴力頻繁,政變迭起。美國著名政治學家亨廷頓就此指出,這是由于經濟發展使經濟上的不平等越發嚴重,于此同時,社會動員又在削弱這種不平等的合法性?,F代化的兩個方面合起來便產生了政治動亂。
菲律賓就是這樣的不幸兒。在50年代快速的經濟增長中,該國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大家族利益爭斗愈演愈烈,而美國殖民者遺留的三權分立民主制度使得政府軟弱不堪,同時又鼓吹平等,放開政治參與,鼓勵利益表達等。由此產生混亂。正如美國社會學家弗朗西斯科·福山所言,對于窮國,政治秩序和有力的機構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在那個年代,那些關閉民主通道、大力發展經濟的獨裁國家和地區,卻往往能夠使經濟持續快速發展,韓國、中國臺灣和新加坡的經濟騰飛正是在威權主義時代取得的。
60年代中期,菲律賓進入馬科斯獨裁統治時期。馬科斯希望通過強力統治改變混亂的政治現狀。然而不同于東亞其他威權主義國家,數十年的美國殖民統治使得菲律賓擁有較深的民主社會基礎。馬科斯缺乏對媒體、社會團體的控制,也缺乏對各種上層利益集團的駕馭,加上本家族的貪腐,使得菲律賓仍然處于嚴重的內耗中。所以,馬科斯的獨裁沒能像樸正熙等獨裁者一樣客觀上推動經濟的發展。
除了受到美式民主的羈絆,當時馬科斯面臨的另一個難題就是家族政治,這是西班牙和美國的殖民傳統和家族政治傳統在菲律賓畸形結合的產物。
美西遺禍
從1565年開始,在星羅棋布的數千個島嶼上,大部分還處于原始蒙昧狀態的菲律賓原住民,連同南部較開化的伊斯蘭信徒,在嚴重缺乏共同心理的情況下,第一次在西班牙人的征服下統一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被強行糅合在一起,醞釀了菲律賓至今存在的分離主義傾向。
在西班牙殖民統治下,以大地主為主的大家族不斷在菲律賓各地崛起。西班牙殖民者把地方政府的官職賣給當地有錢人。這樣,菲律賓的富有者不僅有錢而且有權。他們利用手中的金錢和權力,又使自己的財富不斷增加,漸漸成為菲律賓地方上、甚至是全國性的顯赫家族。
菲律賓人曾有一次決定自身命運的機會。在美西戰爭之后,由菲律賓人成立的起義軍曾經占領了除馬尼拉以外的所有地區,但是這支民族解放力量最后卻被美軍無情扼殺,菲律賓被迫接受美國統治。
在武力征服菲律賓后,美國為菲律賓引入的政治機制幾乎沒有改變地方上的政治生活,當地的地主家庭仍然繼續掌握著大權。在菲律賓很多地方,美國政治的推行,讓那些擅長于巧取豪奪的地主階級如魚得水,他們的財富穩步增長,而同時農民和工人的生活條件卻逐漸下降。這實際上是西班牙人統治時代貧富分化的延續,而美國的統治使這一現象變得更加惡劣。
另外,美國人為菲律賓設計的最初選舉模式,也是只有那些接受過西方教育、擁有財產的階層才享有選舉權,因此菲律賓的民主制度一開始就被少數家族所把持。
門閥難除
馬科斯之后的菲律賓總統阿基諾夫人,又重新走回了美式民主的老路。然而在其后的20多年里,菲律賓仍然無法擺脫政局持續動蕩、經濟長期萎靡的惡性循環。
民主制度其實只是個空殼,因為高昂的競選費用、競選造勢所需的龐大人力、物力,足以嚇退平民通過進入政壇表達訴求的渴望。不同于秩序井然的社會,由于政府對社會控制軟弱而無力,被排斥在政權之外的平民,走上極端道路付出的機會成本,往往比獲取的利益小很多。所以他們熱衷于從事犯罪活動,參加反政府武裝,或者像門多薩一樣來個驚天大綁架。
而把玩政治的大家族及其政治代理人在承諾一堆空頭支票后,打著民主的旗號公然謀取私利。所以,門閥政治依然是菲律賓政治的內核,而分贓不均通常能帶來政治上的動亂。很多政治危機的直接因素,常常是大家族之間利益傾軋的結果。在一次次政變、內閣危機、武裝沖突、綁架、屠殺事件背后,人們往往可以看到某些家族的影子。
馬科斯的女兒、眾議員伊梅·馬科斯曾對美國《華盛頓郵報》承認,美國式政治制度“移植”菲律賓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它變身為家族政治——血緣或親緣關系,構成了菲律賓政壇的血脈。
菲律賓媒體曾做過一次宗譜政治歷史研究,發現菲律賓14名總統中至少12人沾親帶故,比如阿基諾三世的母親阿基諾夫人是菲律賓首任女總統。而迄今為止,菲律賓國會大部分代表來自阿基諾、加西亞、拉莫斯、洛佩茲等134個家族。在選舉期間,菲律賓選民很少關心候選人代表的黨派,而是會問:“這是誰家的孩子?”
正如菲律賓智囊機構人民授權治理中心公布的一份報告指出,世襲政治家族世代控制著菲律賓選舉,“培養出了一代又一代欺騙者、腐敗政客、平庸管理者和受賄者”。
去年的馬京達瑙省的政治屠殺事件,充分展現了菲律賓地方家族統治現狀。老安帕圖安不僅3度當選省長,該省22名鎮市長的職位,則很多都是由其兒子、孫兒及親戚壟斷。當他年事已高準備退休時,小安帕圖安就希望子承父業,為了打壓競選對手,不惜制造慘劇。
一個較為普遍的觀點是:政治秩序的嚴重混亂、頻繁的政治危機是導致菲律賓經濟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在目前的政治亂局下,菲律賓的政治發展又似乎積重難返。作為既得利益者,菲律賓執政的各大家族勢力不會尋求改變目前的政治框架,他們所要玩的游戲就是如何分贓,如何保護和擴大本家族的利益;而長期浸淫在美式民主文化下的平民,除了表達對貪污腐敗、社會公共福利的不滿外,已經不具備改變現有政治格局的動力和視野,他們只會小打小鬧;西方特別是美國的影響也不容忽視,他們絕對不會希望其民主制度在菲律賓被否定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