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玉凱
8月底,溫家寶總理在考察深圳期間指出,未來我國“不僅要推進經濟體制改革,還要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就會得而復失,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就不可能實現”。他還告誡全國,“必須永遠牢記,只有堅持推進改革開放,國家才有光明前途。我們要頭腦清醒、明辨是非,堅定信念、增強信心。要繼續解放思想,大膽探索,不能停滯,更不能倒退。停滯和倒退不僅會葬送30多年改革開放的成果和寶貴的發展機遇,窒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勃勃生機,而且違背人民的意志,最終只會是死路一條。在這個關乎國家前途和命運的大事上,我們不能有絲毫的動搖”。
溫家寶總理在紀念深圳改革開放30周年前夕發表的上述觀點,清晰地透析出多方面信息。我們知道,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是從經濟領域開始的,經濟體制改革始終是我們改革中的重點。其他一些改革在某種意義上說,都是為經濟體制改革服務的。但經濟體制改革深入到一定程度后,如果沒有包括政治體制改革在內的其他各項改革事業的推進,那么經濟領域遇到的很多深層次問題是不可能真正解決的。對于這一點,早在20多年前的1986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就有過精當的論述。到了今天,我國體制機制中的政治因素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似乎越來越突出,改革結構失衡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從這點上看,溫家寶總理所說的“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就會得而復失,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就不可能實現”可謂是一針見血,說到了問題的本質。這一點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
其次,停滯和倒退是沒有出路的。不管是經濟體制改革還是政治體制改革,說到底都是有風險的。如果沒有風險,那就不是改革了。1978年中國剛剛啟動改革的時候,面對的是十年“文革”的破壞以及人們的思想長期被禁錮。對當時的改革者來說,要否定“文革”、否定“階級斗爭為綱”以及否定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是要冒很大的風險的。但是所有這一切,沒有嚇倒鄧小平。現在回過頭來看當時的情勢,如果我們不是通過“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大討論,發動思想解放,否定“文革”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正是有了這場思想大解放,才有后來的大改革、大開放。否則中國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反過來設想一下,如果當時我們不是選擇解放思想、大膽地走改革開放道路,而是繼續裹步不前,中國將是一個什么樣的結果。這也再一次印證了中國的一句古話: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今天的中國又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歷史轉折點上。我們能不能化解經濟社會乃至政治領域面臨的一系列嚴峻問題,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我們改革的膽略和意志,我們只有硬著頭皮堅持包括政治體制改革在內的改革開放,才能化險為夷,停滯倒退肯定是沒有出路的。這一點在溫家寶總理講話的字里行間中,同樣可以得到證實。
第三,違背人民的意志,必將死路一條。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古今中外有一條被無數歷史事實所證明的真理,那就是不管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當政者都必須順應社會的主流民意,而不能違背人民的意志和意愿。在中國唐代,作為封建帝王的李世民就曾提出過“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的著名論斷。
對于現代公共治理而言,尊重民意、順應民意,執政者建立與社會公眾的互動通道,讓民眾有比較充分的表達途徑,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和參與權,是一個政治體系秉承文明的基本理念和價值,也是一個社會有可能進入良性治理形態的重要標志。作為執政者,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政府,在這方面應該有更大的自信,有更多的措施。在對待改革、包括政治體制的改革問題上,也同樣應該如此。我們應該真實地、準確地了解廣大人民群眾在這方面的想法和訴求,在一些關鍵問題上敢于出擊、敢于動真格的,特別對那些民眾深惡痛絕的腐敗、權力濫用、司法不公、買官賣官、政府與民爭利等問題上不手軟、不姑息,這樣才能重拾民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當然,如果我們不能順應民意甚至違背民意,真的有可能像溫家寶總理所說的會死路一條。可見,溫總理的忠告絕不是危言聳聽,嘩眾取寵,而是一個所有國人都應該冷靜深思的重大問題。
(作者系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秘書長、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撰于2010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