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鋒
數碼時代的電子書,要讓人有傳統書的感覺,但是又不能照搬傳統書的外形。也就是說,要神似,而不能形似。誰掌握此中的真諦,誰才能真正擁有電子書的未來。
2007年底Amazon推出Kindle一代電子閱讀器的時候,我們這些紙質書和電子書長期的死忠,一看到熱炒中的Kindle的實物照片,都忍不住哈哈大笑,既為電子書失望,又替紙質書慶幸。可能是老板貝佐斯太愛紙書了,所以成心讓Kindle做出厚厚的書脊的模樣。也許他那時候還不知道,輕薄簡潔便攜是數碼時代的美學標準。這里面有個悖論:數碼時代的電子書,要讓人有傳統書的感覺,但是又不能照搬傳統書的外形。也就是說,要神似,而不能形似。誰掌握此中的真諦,誰才能真正擁有電子書的未來。失望之余,我買了一臺外形上遠比Kindle誘人的國產津科V3。
14個月后,Kindle二代上市,讓大家眼睛一亮。這一回,Amazon吸取了一代的教訓,讓Kindle在外形上向iPod靠攏,輕薄了許多。但是很遺憾,圍繞著屏幕的邊框還是很厚,整機三分之一的面積貢獻給了密密麻麻的按鈕,看上去非常累贅。與此同時,我入手一臺菲利普公司生產的Iliad電子閱讀器,繼續觀望Kindle的進化發展。
2009年6月,最新一代的KindleDX問世,在電子書愛好者中引發新一輪的騷動。這一回,Kindle變得越來越接近我心目中的形象了:勻稱的面板布局,細窄的邊框,超大的屏幕。不能再忍了,我毫不猶豫買了一臺。
我手頭擁有的專業和非專業電子閱讀器超過10臺,為什么還要對Kindle如此渴望?答案很簡單:Amazon。到今天,kindle格式的書目已達39萬種。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上的112種書中,109種可以通過Kindle來閱讀。這些最新的暢銷書的基本定價為9.99美元,所有電子書的第一章都可以免費試讀。固然我通過Amazon郵購圖書已有10年,但是其間飽嘗拖延、等待和遺失之苦。如今可以在第一時間,以更低的價格獲得這些最新的圖書,誰能抵擋這樣的誘惑?
Kindle的熱銷和進化是電子出版持續升溫的一個重要指標。2007年Kindle閱讀器和圖書的收入是500萬美元,到2008年就飆升到1.17億美元,2010年預計為10億美元。2009年12月,A-mazon電子書的銷量第一次超過了實體書。
2010會是數字出版爆發性的一年嗎?除了像索尼、菲利普這些電子閱讀器的老牌廠家推出新一代電子書產品外,不斷有新的廠商加入戰局,如富士通、三星、PlasticLogic、Wizpac、PolymerVision、ONYX等,其中有一些被成為“Kindle殺手”,在功能和外觀上都要全面超越Kindle。更不用說大家最為期待的蘋果iPad,仿佛是為電子閱讀量身打造,明擺著老喬這次是有備而來,聲勢驚人。
Kindle(意為“點火”、“燃燒”)這把火,真的已經全面燒起來了嗎?傳統出版業真的面臨像唱片發行業已經遭遇的危機了嗎?據我看來,數字出版是大勢所趨,但是這個“大勢”究竟需要多長時間才能跑完,是5年,10年,抑或更長?歷史給傳統出版業留下多少時間和機遇,讓千年老店完成更新、轉型乃至另起爐灶,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Kindle使用專用的DRM(數字版權管理)。你想享受Amazon龐大的數字圖書資源嗎?對不起,請你先購買Amazon獨家的Kindle閱讀器,KindleDX一臺的價格是489美元,都夠買幾十本傳統紙書了,想想看,我們一年才看多少書。那么我轉向其他廠家的閱讀器又如何?索尼的PRS系列電子閱讀器便宜量又足,美觀大方時尚,但是很遺憾,索尼的書庫只有5萬種,而且內容質量常常受人詬病。至于國內擁有最多版權書目的漢王電子書,其書庫只有1萬種。
數字版權的封閉性提高了電子書的價格,讓大量讀者要么堅守傳統紙質書,要么走向盜版,而這兩者都會損害數字出版的發展。但是如果開放格式,甚至放棄數字保護,又會降低壟斷廠商(比如Amazon)獨享的利潤,也會從另一個方面鼓勵盜版。如何走出這兩難的局面?
其實蘋果公司已經在音樂領域向我們作出了重大暗示,當一首曲子只要1美元的時候,人們的版權意識會潛滋暗長。而薄利多銷正是數字營銷的賺錢大法。中國起點網的盈利模式,正是暗合了這個世界性的商業趨勢。新技術,加上新的商業和文化思維,可以為新世紀的中國出版,提供一個寶貴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