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樂韻

1月的瑞士小鎮達沃斯銀裝素裹,室外氣溫達到零下20度。室內的達沃斯世界經濟年會上,有中國紅的地方卻洋溢著融融暖意,“中國”成為三天會議中的高頻詞。
去年的達沃斯論壇中彌漫著恐懼和沮喪。中國總理溫家寶向世界傳遞“信息、勇氣和希望”,世界則期待中國帶頭實現經濟復蘇。
一年后,中國果然率先走出危機陰影,世界經濟也看似捱過了最困難的階段。為“重塑后危機時代的世界”,全球2500多名政經各界領袖商討如何對經濟秩序進行“重新思考、重新設計、重新建設”(Rethink,Redesign,Rebuild)。
這一次,中國依舊是熱議對象。今年的年會只有兩個議題與中國直接相關——中美關系及“管理中國增長的世界意義”的專題討論——但會議第一天的十幾場討論會上,在場嘉賓幾乎都會提到中國。
英國《金融時報》1月27日的頭版文章甚至為:希臘擬向中國推銷國債。盡管與會的希臘總理喬治·帕潘德里歐否認了這一消息,《金融時報》仍分析稱:中國羽翼伸向全球,“在達沃斯論壇上,幾乎每一位商界領袖或銀行家都在講述,中國人正如何將觸角延伸至那些看似不可能的領域”。這讓人想到了2009年英國學者MartinJacques的一本暢銷書《當中國統治世界》。
西方渴望中國能扮演更大的領導角色,一方面是帶著夸大高估的味道,另一方面也有牢騷的聲音,比如針對中國的貨幣和貿易政策;也有疑慮,比如中國能否拉動更多個人消費,繼續保持經濟穩定增長。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第40屆達沃斯年會上致辭時,引用了先賢孔子的“四十而不惑”:“人到成熟之年,有更加開闊的眼界和更為豁達的心胸,這也寓意著我們應以更多的智慧,來理解與應對紛繁的世事。”
面對世界的熱捧,中國要如何明辨不惑,而不被捧殺?
一起做大蛋糕
1月28日晚,達沃斯論壇國會廳外舉辦的“天津之夜”招待會,熱鬧非凡。
作為今年9月夏季達沃斯論壇的東道主,天津市代表團將濃郁的中國情調灑滿了主題酒會:泥人張、狗不理、民樂表演等悉數上陣。穿著紅色唐裝、扎著麻花辮的8歲女孩王晨玥在現場表演書法,案頭上的詩詞名句和吉祥話成了搶手作品,而最讓外國嘉賓喜歡的卻是用毛筆寫就的他們的中文名字,連達沃斯論壇創始人兼主席克勞斯·施瓦布也忍不住要了一張。
2005年,施瓦布提出“中國夏季達沃斯”的設想。次年6月,世界經濟論壇在瑞士境外的首家代表機構在北京成立。如今,中國已成功舉辦了三屆“夏季達沃斯”論壇,為“全球成長型公司”創造與成熟企業共同討論、分享經驗的平臺。
站在世界聚光燈下的中國,想低調也難。
許多政要和企業家看到,在去年各國經濟增長指標都不太理想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增長成功保八,已經超過德國成為第一大出口國,并很可能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數據顯示,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2007年的19.2%、2008年的22%,上升到2009年的50%左右。
世界期待,中國將采取什么樣的措施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運行,推動曙光初現的全球經濟擺脫陰影。
然而經濟規模并不完全等同于經濟實力,中國人均GDP仍排名世界第100位之后,發展不平衡、資源相對不足、經濟容量有限是中國的基本現實。
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達沃斯會議上,向與會者介紹中國刺激經濟計劃取得的成效的同時,也指出了中國發展面臨的挑戰——
“后危機時代,國際經濟形勢還存在諸多不穩定因素,國內經濟運行長期積累的矛盾亟待解決。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付出的代價大,資源環境制約日趨嚴重。在我們這樣一個有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現代化,還需要戰勝重重困難,付出艱苦努力,是一個很長的過程。”
路透社形容,在這次聚會上的中國尚有幾分羞澀,西方懇求中國引領世界復蘇并揮動魔棒解決經濟失衡問題,但只獲得部分回應。中國不想倉促行事,堅持將按照自己的速度和期限行動,也要求世界其他力量盡責盡力。
成熟的思考和量力而行的應對,是對本國的發展負責,也是對世界的均衡發展負責。
美國債券與宏觀經濟研究機構Stone&McCarthyResearchAssociates駐北京首席經濟學家歐樂鷹(TomOrlik)對本刊記者說:“這幾年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明顯壯大,而金融危機加速了這個過程。中國、巴西、印度、南非等在IMF之類的國際金融機構平臺中的聲音也越來越多。但是也有一點可以明確,就是在全球金融危機、氣候變暖等一系列問題上,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不盡相同。所以,新興市場將有更多力量,承擔更多責任,但未必異口同聲。”
攻克時艱之后,如何求同存異、合作包容也決定了“再平衡”過程中的“蛋糕”要怎么分。李克強在致辭中強調,“各國的利益緊密相連,需要進一步加強交流、倡導包容,共同把‘蛋糕做大”。換而言之,先不要急著分蛋糕,只有合力把蛋糕做大了,大家才能分得更多。
成長的煩惱
中國走在經濟增長的前列,但是成長過程中也有煩惱。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將現在的中國經濟比喻成“16歲的姚明”,有潛力,“但是對籃球潛規則的理解不夠”:“我們屬于青春期,青春期是有痛苦的,一個青春期的年輕人的生長,會碰到各種各樣的生理問題。中國經濟也是這樣,我想2010年中國經濟最核心的特征就是一個調整……如何能夠從2009年的非常規的應對金融危機的各種政策,轉到支撐我們長期發展的各種各樣的發展戰略上來,這是核心問題。”
中國實體經濟對外依賴性依然很高,在后危機時代經濟增長模式亟需轉型,進一步提振國內消費需求。同時,面對出口規模擴大可能帶來的貿易摩擦壓力,中國還需升級和調整國內產業結構,向高附加值、知識密集型產業轉移。方式方法的調整,決定了接下來的蛋糕做得怎么樣。
不久前,美國總統奧巴馬在首份國情咨文中說,經濟危機的最差時刻已經過去,而達沃斯年會的參與者們,則紛紛在達沃斯沙盤推演退出路線圖。
歐樂鷹提醒,最困難的時候看似過去,但是風險仍然存在。目前的復蘇局面,是強力經濟刺激政策下制造的流動性。例如隨著美國刺激消費的經濟政策效力漸漸減退,美國個人消費究竟何時能重振旗鼓還有待觀察。
去年,中國采取貨幣刺激政策,向市場注入流動性,新增貸款超過9.5萬億人民幣,中國經濟得以快速恢復,但目前也面臨著房地產、股票和其他資產價格飆升的局面。所以,退出的時機把握很講究,退得早,經濟可能再次滑坡;退得晚,就可能引發通脹,制造更多資產泡沫。
“2010年最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緩慢但穩定的恢復。但是不排除出現雙底衰退(即指經濟衰退之后迎來短暫的增長期,但隨之而來的是另一波衰退)的可能,這會給世界其他經濟體帶來巨大影響。”
歐樂鷹說,“最新的中國經濟增長、出口、通脹數據顯示,經濟刺激時代已經結束,接下來該讓財政及貨幣政策逐步回歸正常。最近中國央行收緊銀根,就表明中國政府正在朝這個方向靠。政府將要應對的挑戰是,避免市場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