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既然產業化的目標已經明確,那么最好不要再“掛羊頭賣狗肉”,而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將文化上賺來的錢,依舊用于文化事業上,真正做到良性發展。
2010年早春,上海市第十三屆人大與政協第三次會議如期舉行。寒冷的天氣沒有阻擋代表、委員們的熱情,數天的會議開展得頗為熱烈。世博會安全問題、民生問題、經濟建設……一系列關乎上海未來發展的話題得到了廣泛的關注與討論。而這其中,“發展文化產業,提升城市軟實力”更成為頗為引人關注的焦點。
文化是產業還是事業?
“不可否認,文化產業化勢在必行。”作為市政協常委,著名導演江海洋幾乎每次都是大會的積極參與者,而他的論點,確實頗具新意。“但我們必須弄清楚——作為經濟建設的一部分,文化產業究竟是需要用經濟發展的規律來進行指導,還是用文化發展的規律加以指導。”江海洋在接受《新民周刊》記者專訪時強調,文化是產業還是事業,始終是目前文化改革面臨的首要議題。文化產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尤其在目前以物質為主的價值觀作為主導的情況下,精神層面的追求顯得尤為重要。“如今的社會已經從我們曾經經歷的平均社會走向了具有貧富差距的社會狀態。在經濟社會產生種種負面問題的時刻,文化的力量恰在于去化解矛盾,平衡落差。所以我常常說一句話:錢是用得完的,但精神卻是千秋萬代的。”
因此,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指導,或許是文化產業走上健康發展之路的重要保證。“類比中國足球的產業化,錢是賺了,可是中國足球死了,足球的精神死了,足球在球迷心中死了。那樣又有什么意思呢?所以說,法律法規的制定與約束,成了文化產業發展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條件。哪怕是西方發達國家,對于文化產業無不是有著極為詳細的法律法規加以約束的。”文化徹底純粹地產業化,在江海洋看來并不可行。“如果是一種食品,那么其進入市場之前有著嚴格而準確的檢驗、準入標準,但文藝作品沒有。因此,面對一個龐大的市場,如何做出一道既安全又可口的文化大餐,成了中國文藝所面臨的問題。”因此,呼吁電影分級制也好,希望出臺《電影法》也罷,無不是在強調一個論點:文化要走產業化道路,只有法制法規相應跟上了,才能真正談到發展。
作為一名文化人,江海洋坦陳在文化產業化問題上,自己不可避免地有著一點擔憂。“如果一件文化產品既叫好又叫座,那自然很好,可是,從社會要求來說,文化不應是賺錢的手段。文化是一種精神的力量,是潛移默化乃至改變人們一生的力量。回顧上海30年來的改革開放,城市面貌徹底煥然一新,而不可否認的是,在文化上我們是滯后的。其原因就在于并沒有很好地找到發展的方向。如今,既然產業化的目標已經明確,那么最好不要再‘掛羊頭賣狗肉,而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將文化上賺來的錢,依舊用于文化事業上,真正做到良性發展。”
中國電影碰撞好萊塢
說起文藝產業,自然不能不提到江海洋的老本行——電影。眾所周知,中國電影經歷了百年滄桑,如今已到了發展的關鍵
時期。“我不得不提到一件事情,那就是WTO對于文化是有保護期限的。如今,中國的保護期很快就要到了。也就是說,今后我國每年進口的美國大片,絕非區區20部了。這意味著什么?美國好萊塢電影打遍全球無敵手的局面,如今終于輪到我們中國了。上世紀90年代初,我曾到法國參觀訪問,那時候他們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法國本土電影人進行了堅決的抵制,而抵制運動的結果卻僅占有法國電影市場的15%!也就是說,法國電影市場的85%還是被美國電影占據的。這并非個例,在英國,美國電影份額竟然高達93%,而北歐甚至到了95%。再來看亞洲,前幾年韓國也曾發生過抵制美國電影運動,如今也早已偃旗息鼓。現在輪到中國電影了,絲毫不可回避。”江海洋承認,中國歷來是電影產業上的大國,但在質量上卻是很微弱的。
數天前,國務院下發了《關于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這在中國電影人看來無疑是一件大好事。然而,當電影走向市場化、產業化,觀眾純粹從買票與否來選擇作品時,再怎樣保護都依舊很艱難。畢竟市場是有選擇性的,拼質量才是硬道理。江海洋認為,中國電影之所以遇到瓶頸,很大因素在于藝術作品反映真實的不足。“現在的作品假的太多,怎么會好看?這個問題可謂沉疴已久,觀眾早就厭煩了虛假,所以現在的文藝作品只要稍有不真實,馬上就會引起觀眾的反感。然而,回過頭來說,目前社會所產生的種種問題,早已超過電影所能表現的程度。”另外,《阿凡達》的熱映,讓江海洋等電影人看到了中國電影與世界的差距,其根本原因并不僅在技術層面的不過關,更是資金投入與電影技術需求的不成比例。“《阿凡達》投資了5億美元,折算人民幣的話就是將近35億。試問在中國有誰能拿到35億拍一部電影?不可能。”
對于江海洋而言,中國電影最大的現實問題其實在于價值觀如何讓世界認同。“中國電影要走做大做強的產業化發展之路,國內市場畢竟是固定的。如何走向世界市場,才是最關鍵的。不可否認,電影是花錢的藝術,像好萊塢那樣動輒上億的投資,我們還做不到。那么如何走向世界市場?我們需要販賣一種價值觀,一種既屬于中國特有的,同時又能為全世界所理解接受的價值觀。到了今天,看電影已不再單純地看一個故事,所有的好作品其實都在表現一種價值觀的認同與否。在這方面,我們做得還很不夠,需要一代代電影人不斷去努力。”
產業鏈發展道路
相比較江海洋的擔憂,市人大代表,上影集團總裁任仲倫對于電影產業化未來的道路則表現了較為樂觀的態度。“這幾年來,上影逐漸由制片廠轉型成為現代化的影業集團,堅持走產業鏈的發展道路。”據介紹,上影集團如今每年出品電影18部、500集電視連續劇、2000分鐘美術片以及60部譯制片。就2009年一年所獲得的大小獎項將近100項,其中不乏五個一工程獎、華表獎等國家級大獎。如今,上影集團在全國49個省市擁有136家影院,413塊銀幕,10萬座位。光2010年1月的票房已超過1個億,幾乎是6年前一整年票房的總和。“這是產業化所帶來的甜頭。前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來上影集團調研,高度評價了我們的改革。并稱贊上影‘這幾年為中國電影行業改革發展創造了成功的經驗。”
對于上海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作為人大代表的任仲倫充分支持。他建議,文化產業化進程需要兩部分依托。“一是傳統型至今依然有生命力的文化單位,比如電影、出版等等,這些一直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因此可作為發展文化產業的關注重點,做大做強,成為龍頭企業。其二是積極鼓勵新興產業大力發展,例如游戲軟件、動漫、數字出版等等,在創新上取得優勢。通過兩部分并舉的方式,使上海文化逐漸走上產業化道路。”
任仲倫認為,在城市經濟發展建設過程中,文化發展是其很重要的支撐。以日本為例,東京動漫產業每年帶來4.5億日元收益,為東京城市建設作了很大貢獻。再如美國好萊塢的電影業等等,無不是文化產業帶動城市經濟增長發展。“我確信,文化產業不僅是一座城市重要的經濟支柱,同時也是民生的重要內容。去年全球金融危機影響重大,但電影市場反而逆向上揚,2009年票房總和較2008年增長高達40%!人類擁有兩大消費,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文化產業作為精神消費,自然關乎民生。”盡管在進一步的改革大潮中,上影集團仍有著許多困難與問題,諸如原創力量薄弱,合作拍攝比重大,缺乏本土力量,缺少領軍人物等等,但總體而言,任仲倫堅信沿著產業化發展道路,逐漸形成良性循環產業鏈的上影集團能夠不斷向前,在未來走出一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