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雙
都說當今中國的電視劇好,好在哪?我看未必是因為涉及的主題。好的電視劇,比如說《暗算》、《潛伏》、《蝸居》等,其故事本身并不是吸引人的原因。這些故事都是一些場景,它們的后面才是真正的故事呢!所以我看《霧里看花》,之后又讀了豆瓣上的評論,所有的帖子都說這個電視劇講的是古玩,但是我這個對于古玩無甚興趣的人為什么也能得樂其中呢?證明這個電視劇只不過是用了古玩這個符號,講了一個更大的故事。
我覺得這個電視劇講的是關于我這個行當的故事,具體說來,它講的是有關知識產業,文化權威,知識界內部的潛規則,以及文化譜系的傳承和更新等等問題。這些大字眼聽起來十分抽象,但是實際上這是我們這些在大學里工作的人每天都要面對的現實生活,有的時候比衣食住行還要具體且真實。其實即便不在文化界謀生的人也多少跟文化生產有關,起碼以知識消費者的身份參與。只不過,在大學工作的人也許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多一點自覺多一些反省。應該有這點反省,而不是僅僅去批評其他行當的過分商業化,同時不斷維護自己在體制中的地位。這個電視劇替我們做了這個作業。
這個電視劇里最令人眼亮的難道是古玩嗎?古玩的確是一道道景觀,每次展示的時候都有特殊的音樂和燈光將它們點亮。但是,更重要的是旁邊必須有人解說。而且必須伴有恰當的表情,恰當的手勢和身體語言,才能把古董的真正的價值體現出來。這些解說者不是一般的商人,因為他們未必是在展賣一件商品,而更多是在展示他們自己;但是他們又不是尋常意義上的明星,因為他們不能夠百分之百地自戀,而必須與自己保持一點距離,這樣才能夠顯得具有權威性。他們就是文化權威了,如果上了電視就是權威加明星。黃立德就是這樣一個代表,某個知識領域的掌門人。“古玩這個行當真真假假,霧里看花。”那是在告訴你別崇拜你面前的器物,這個東西離開了鑒定專家什么都不是。其實也不是專家的一句話,專家也是要看市場走向。在一個人面前直言沒問題,在市場面前誰也不敢在不恰當的時候說真話?即便是很有個性的黃立德也不敢。這個市場實際上就等于一整個行業了。據說這個電視劇換了好幾輪的編劇,都是因為掌握不好分寸,行內的潛規則不知道應該泄露多少。我完全相信。因為我覺得這個戲把有些事真的說得非常露骨。
比如如果你正在考慮大學畢業之后繼續深造,有人告訴你你那個行當里的最搶手的一些文化產品,實際上都沒有什么,真假不辨,只不過有幾個明星學者的推介而在行內非常流行。你會怎樣去想?之后又做什么?你肯定要么去結識巴結這些明星學者,巴結不上就另外搞一些東西去和這些明星競爭。作為一個新人你當然競爭不過,但是也許你和他搞熟了之后,就能夠抓住他的弱點,逼他就范。前面一種人就是鄭巖,后面一種就是海生。
這個戲對于知識界(你可以把它具體想象成為一個大學)的描述非常冷酷,它讓你看到知識界非常保守封閉的一面。你要是沒有一點背景,血緣上的婚姻上的,就別想擠到精英的行列中去。知識的傳承就像私生子的身份一樣神秘,你是這塊料就是了,不是想也不要想。所以海生很可憐,得不到父親半點的照顧,被所有扮演父親角色的人所拋棄。相反鄭巖就很會討人喜歡,因此能夠順利地取代父親的位置。
這個戲從里到外透著對于父親的失望。海生的父親和鄭巖的父親都很自私,黃立德十分寵愛他的女兒,但是憶江之所以變成那么任性的人,肯定不只是因為父親的過分放縱,而且還因為他的過分控制。他善于弄權,很有效地為自己這個專家身份找到了一個可以演練的平臺。他把著家門不放,因為這個家不是一個普通的家,而是一個知識力場,以及從此而衍生出來的一個產業。這個戲有一種殺父情結,黃立德最終一定隕落,像一顆星一樣,年輕的一代才能得到發展的機會。
說到底就是希望知識的生產、知識權威的生產更加平等,更加透明一些。現在知識的消費,由于盜版以及網絡的發展,已經變得十分平等了。但是大多數人仍然是被動的消費者。文化機構大多仍然像安蒂克一樣,養了一批專家,之后就被這些專家把持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