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雷

癥結并非在于條例,而在于執行的力度。
兩個舉動,顯示了央行的左右躊躇,蘿卜與大棒若隱若現。
隨著1月12日晚間央行宣布,從2010年1月18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出人意料的動作立刻使翌日上證指數下跌3.09%,天相房地產行業指數(A股)跌了3.04%,金融行業指數跌了4.83%,恒生指數也被拖累跌了2.60%。然而,或許為了安撫市場對于未來緊縮的恐慌預期,3個月期央票發行利率并沒有繼續上調。央行研究局局長張建華更是表示,調高存款準備金率并非貨幣政策收緊的標志。
“國十一條”的推出與央行的動作,無疑對去年以來處于“桑拿天”的房地產市場吹起了冷風。最近國家發改委公布的“2009年12月份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指數”顯示:70個大中城市12月份房屋銷售價格指數同比上漲7.8%。2009年以來,以房地產為代表的大宗資產價格的飛漲,對于后經濟危機時代未必是件好事。
誠然,依靠財政、信貸、貨幣等政策多管齊下,以提振陷入外需不暢、內需不繼的中國經濟,在短期內的確有著相當的必要性,2009年保8成功,上述政策的迅速執行功不可沒。根據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共計9.59萬億元,幾乎是2008年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的兩倍。值得注意的是,此時若不適當控制油門,則一方面投資的邊際效率遞減不可避免,另一方面通脹也存在著由預期轉向現實的可能。2009年11月CPI轉正是個信號,盡管升幅僅僅為0.6%,但可以預期12月的升幅將繼續攀高。
當房地產市場和汽車銷售市場成為去年中國經濟的閃光點,其實也在某種程度上顯示出經濟結構的不合理之處。大多數行業仍舊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導致資本的去向相對單一,地王現象在去年12月“國四條”推出后依舊繼續就是明證。
或鑒于此,管理層在“國四條”推出不久,繼續下達更為系統全面的“國十一條”,忽略了“改善性住房需求”等字眼,彰顯遏制房價快速上漲的目的。一方面確保供應,增加中低價房與保障性住房供應,并對囤地與捂盤進行了規范。另一方面,對于投資投機的需求都在信貸環節進行了約束,以此規避信貸風險。
然而,基于此次調控的背景與之前的數次不同,調控之下的市場博弈將顯得更為微妙,畢竟全球經濟的復蘇尚缺乏韌性。
信貸貨幣政策的趨向仍是房地產市場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不可否認,在去年的房地產大牛市中,信貸資金起到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各銀行發放的所有貸款中,有大約20%流向房地產業,包括個人抵押貸款和面向開發商的貸款。央行數據顯示,2009年前三個季度,各銀行總共發放了9520億元人民幣的個人房貸,接近2008年同期的四倍。而如今,很難說是信貸推動了房價,還是房價的波動將沖擊金融體系。
可以肯定的是,信貸貨幣政策的未來收緊,將對房地產市場形成最致命的影響。然而,一則信貸貨幣政策不可能完全只觀房地產市場而行事,二則房地產市場若真出現過大的頹勢,也勢必在一定程度上對金融體系構成負面影響。刺激計劃的退出僅僅是時間表的問題,沒有必要多加判斷,更需要關注的是退出(收緊)的藝術。
“國十一條”中所提及的很多內容是“老調重彈”,諸如公共產品的供應、囤地與捂盤的杜絕,但收效始終不明顯。顯然癥結并非在于條例,而在于執行的力度。近期,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宣布,擬會同相關區政府收回并督促開工8塊閑置土地,總面積共66公頃。喝彩之余,更關注后效。(作者為上海乘星行行銷服務機構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