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迪

盡管中國的人均GDP迅速提高,但要接近或趕上發達國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最近,一個朋友的孩子到東京留學,剛進宿舍就哭了,說沒想到日本生活如此差,哪兒比得上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再一吃日本飯,發現隨便一份午餐,相當于人民幣三四十塊,而且質量也很難跟國內比。于是,她死活非要回國。
這些年,國人生活大大改善。筆者認識的朋友,不少搬進百平米甚至200平米豪宅,而飲食早超越溫飽。此外,中國還有很多傲人大手筆,如青藏鐵路、磁懸浮列車等。的確,以筆者觀察,國內大中城市的普通居民生活,如單純以住房面積、飲食因素看,其生活質量已趕上發達國家。這就難怪家庭較優越的孩子,初到東京,難免會被東京的“簡陋”震撼。
但是,就像我們不能拿自己的GDP跟人家的GDP相比一樣,也不能以自己家的生活跟日本平均生活相比。
以中日來看,至今兩國人均GDP尚有10倍差距,而這10倍之差,如要逾越,可能要花更多力量。因為,這種差距已非量的單純擴大,不是單靠投資就可以達到的。更多的要在質上下功夫。從這個意義上講,筆者以為,今后多多學習日本,對中國來說意義更大。
今天,中國城市化率不足50%,而發達國家城市化率平均超過90%。中國今后經濟增長空間,很大程度要依賴城市化進程。如何建大城市很重要,而如何管理大城市則更重要。
跟歐美不同的是,日本的城市空間密度較大。在這點上,中日城市具有相同特點。縱觀日本的城市化過程,沒發生其他發達國家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貧民窟問題。今后,我國大量農民將進入城市,因此,日本的城市化經驗,對中國很值得借鑒。
筆者記得,到日本后最大的驚喜是日本的清潔。一開始,我以為各城市一定有強大的環衛力量,是“市政管理”的功勞,但后來發現,日本環衛工一是數量少,二是很少打掃街道。那為什么日本街道如此清潔?其中有兩個原因:一是無人隨地扔垃圾、吐痰,二是居民各掃門前。
日本公交系統也值得學習。以東京JR(日本鐵路)新宿站為例,每天100萬乘客經過,但井然有序。JR東京站是日本鐵路樞紐,也看不到人員滯留,十分清潔。再如,盡管汽車人均一輛以上、道路狹窄,但在日本卻很少見到嚴重交通堵塞,而且其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也僅為中國的1/10。
這些年,日本經濟似乎不景氣,但以筆者觀察,日本人實際生活并沒受太大影響。每到晚上,東京的銀座、新宿仍燈紅酒綠。澀谷、原宿那些青春時尚圣地也是人山人海。而日元高企,雖對日本出口不利,但主要日企幾乎早將基地移至國外,日元升高,對他們影響也不大。而且,日元升值,還讓日本消費者以低廉價格享受全世界的產品。
日本十分強調“做東西”。從小即培養動手興趣就能力。當然,日本不論國家還是企業,最重視研究。很多中國研究者發現,日本人吃飯、穿衣很小氣,但搞科學實驗卻很“大手筆”。
筆者有一友人,在日本某大企業研發部門供職。他們研究某項技術,就盡量申請專利,控制一項技術的上下游所有領域。如此,大企業靠一項技術壟斷,可幾十年不斷獲利。而中小企業則相反,很多是完全依賴高度的個人經驗。這些企業并不申請專利,但每個工人以數十年實踐經驗,加工出的各種高精度零件,就連航天火箭也能用。在日本街道作坊里,還有很多工人靠自身經驗“造東西”,而這種技術,其他國家是無法簡單模仿的。
作為東方社會,日本很重視平等,個人收入差距不算大。例如日本公司總經理平均收入為3000萬日元,僅是日本工薪族平均收入的5倍。在城市,不存在嚴格意義的富人區,平常感受不到貧富差距。而日本富人多數較低調,因為在日本人看來,僅是“富”并不值得尊敬。而且,富人大多要承擔更多的風險、責任。
盡管中國的人均GDP迅速提高,但要接近或趕上發達國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