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映宇

1855年5月11日,香榭麗舍大街,人們蜂擁而至,在塞納河和香榭麗舍大街之間的世博會工業宮與藝術宮,爭睹世界博覽會的風采。
國王拿破侖三世和王后在騎兵的護衛下,驕傲地為世博會揭幕,這里有數不清的農作物種子、大塊的肥皂、齒輪和曲軸以及巨大的機器引擎,預示著古典時代即將壽終正寢。
巴黎市民為這些新發明所震驚的同時,似乎更愿意在藝術館里流連忘返。巴黎,作為迷人的浪漫藝術之都,世博會怎么能少了藝術家的身影?在謝涅維爾伯爵的主持下,這里共展出來自29個國家2054名藝術家的5000多件作品,將3個大型展廳,若干附屬畫廊和一個雕塑廳裝點得分外璀璨奪目,令人眼花繚亂。其中,最風光的無疑是被稱為“浪漫主義獅子”的德拉克洛瓦,他有35幅作品展出,并和另外兩位畫家占了一個大展廳,真是羨煞旁人。
巴黎是世界上舉辦世博會次數最多的城市。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巴黎世博會成了反映巴黎乃至歐洲最新潮的生活趨勢的萬花筒。到了開館那一天,先生們穿著厚灰呢燕尾服、戴著灰帽子、打著羊毛領帶、穿著長靴,女士們則戴著最時髦的絲絨小帽、撐著太陽傘,他們拉家帶口一起去見識時尚的威力。巴黎從1855年起每隔11年舉辦一次世博會,每一次都會激發起公眾的巨大熱情,報刊連篇累牘的報道總是能吊足人們的好奇心,他們熱心于各種主題設計的討論,常常爭得面紅耳赤。時間到了1900年的世博會,新藝術的代表畫家阿爾方斯·慕夏提出了“人類館”的構想,主張埃菲爾鐵塔只保留底部,其余的部分建成“人類館”。
1937年的巴黎世博會上,一幅描繪西班牙巴斯克地區的小鎮格爾尼卡遭到了德國法西斯空軍的狂轟濫炸的畫作震驚和感動了所有的觀眾,毫無疑問,這幅作品是世博會上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品:《格羅尼卡》,它的作者有個響亮的西班牙名字:畢加索。
1855年的巴黎世博會虧損了800多萬法郎,十幾年后的法國人吸取教訓,廣開財源,在世博會上采取了各種措施增加收入。1865年3月,政府明確規定由皇家管理委員會直接管理世博會財政。他們向公眾募集資金,籌集到1000萬法郎,從地方上又得到了1200萬法郎資助,并利用場地出租等多種手段,最終盈利400多萬法郎,一舉走出上一屆世博會的虧損陰影。而1889年的世博會后,埃菲爾鐵塔成為游客們到此一游的必經之地,巴黎的旅游業在這百年中因鐵塔而獲得的收益真是不可盡數。
1937年,是在法國舉辦的最后一屆世博會。世博會真正成了巴黎經濟的一大推手,那一年,巴黎各類文藝演出的觀眾比1936年猛增了400萬;巴黎地鐵運營光票務一項就帶來了5900萬法郎的額外收益;火車運載量增長20%,巴黎城的旅館入住率更是達到了112%。在世界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這一屆的世博會無疑給法國注射了一針強心劑,工業與藝術的融合為巴黎帶來了新的希望和動力,一個嶄新的時代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