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崢,王國俊,陳吉萍
(1.瀘州醫學院附屬醫院藥劑科,四川 瀘州 646000;2.瀘天化集團公司職工醫院,四川 瀘州 646000)
小兒肺胃腸相關疾病是指小兒患肺系疾病時常出現胃腸功能失調所致胃腸不適癥狀的綜合征,既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呼吸系統癥狀,又有食欲減退、腹痛、腹瀉、便秘等消化系統癥狀[1]。由于兒童,尤其新生兒、嬰幼兒的生理結構、防御功能與成人不同,故其用藥也與成人不同。筆者分年齡段調查分析了瀘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兒科小兒肺胃腸相關疾病的用藥情況,報道如下。
統計該醫院門診西藥房0~7歲上呼吸道感染患兒828例的處方,分不同年齡段分析小兒肺胃腸相關疾病的發病情況,以及抗菌藥物、調節胃腸功能藥物的用藥情況。
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表現多樣,有些甚至無呼吸道癥狀,而以胃腸道癥狀為主。828例患兒中,174例(21.01%)患兒同時具有反復出現的上感癥狀,又有消化系統癥狀(即肺胃腸相關疾病)。不同年齡段患兒分布情況見表1。
處方數排序前5位的抗菌藥物見表2。分別統計各年齡段患兒使用抗菌藥物的處方數及抗菌藥物使用率,結果抗菌藥物使用率 0~1歲為 82.69%(43/52),1~2歲為 86.00%(43/50),2~3歲為 81.63%(40/49),3~7歲為 95.65%(22/23)。各類抗菌藥物處方分布情況見表3。
表2 處方數排序前5位的抗菌藥物
表3 不同年齡段患兒各類抗菌藥物處方分布情況[張(%)]
統計結果見表4。
表4 不同年齡段患兒胃腸道藥物處方分布情況[張(%)]
肺胃腸相關疾病發病率在兒科門診較高。上呼吸道感染多以病毒感染為主,病程多有自限性,治療應以抗病毒、對癥處理為主,但有時亦會并發或者繼發細菌感染,必須加用抗菌藥物治療。這種改變在臨床上往往難以預期,因此臨床經常針對病毒性呼吸道感染進行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治療,但增加了細菌耐藥性產生的機會[2]。如何合理有效地應用抗菌藥物預防細菌性呼吸道感染,應引起兒科醫生重視。有關兒童上感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目前尚無統一意見。孫劍等[3]認為,兒童鼻部存在致病菌時,呼吸道感染容易發展為細菌性感染,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具有臨床意義。也有觀點[4]認為,抗菌藥物用于預防6個月以下嬰兒繼發細菌感染是有益的。還有觀點[5]認為,抗菌藥物預防性應用于3歲以下的上呼吸道感染小兒,多推薦使用頭孢類及青霉素類。由于肺胃腸相關疾病患兒多反復發生呼吸道感染,故對年齡小于3歲的患兒適當使用抗菌藥物可能有一定益處。本調查顯示,3~7歲患兒抗菌藥物的使用率過高,說明可能存在一些不必要的預防性用藥情況,臨床需加以控制;該院使用抗菌藥物多為頭孢菌素類或青霉素類,使用量前3位的抗菌藥物均為頭孢類,可能與其較少發生過敏反應有關。值得注意的是,林可酰胺類藥物有一定的使用率,此類藥物有發生較嚴重偽膜性腸炎的可能,對已有胃腸道癥狀的患兒應盡量避免選用。
上呼吸道感染患兒常伴有消化功能減弱,部分患兒可表現出一系列消化道癥狀。抵抗力低下、反復呼吸道感染是肺胃腸相關疾病的特征,其根本病因除喂養失調外,其他原因還有寒溫失宜、營衛失和,以及濫用抗菌藥物、吸收功能紊亂、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攝人不足等。隨著抗菌藥物不斷更新換代,廣譜抗生素使用頻繁,導致脾胃虛損,使得小兒體質變異,胃腸功能下降,過敏性疾病增多,肺胃腸相關疾病尤為突出。在這種情況下患兒經抗菌藥物等治療后,胃腸癥狀非但不除,反而加重。因此,需要使用調節胃腸功能的藥物,尤其是活菌制劑的使用,可以有效改善小兒的胃腸道微生態環境。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肺胃腸相關疾病患兒的胃腸功能紊亂,而消旋卡多曲用于急性腹瀉時可能使胃腸功能紊亂者癥狀惡化[6],故應謹慎使用。
[1]周 盈.小兒肺胃腸相關疾病的中西醫探討[J].新疆中醫藥,2006,24(4):52-53.
[2]Arnold SR,To T,Mclsaac WJ,et al.Antibiotic prescribing for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the importance of diagnostic uncertainty[J].J Pediatr,2005,146(2):222.
[4]席 玲.中西藥結合治療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體會[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11):1 279-1 280.
[5]北京軍區藥學專業委員會.常見疾病的預防用藥,北京軍區抗菌藥物合理應用指導原則(草案):表 3[EB/OL].http://www.hlyyao.com.cn/Q001-6.htm.
[6]四川美康醫藥軟件研究開發有限公司.藥物臨床信息參考[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776-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