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詩瓊
在臨床上,腦血管病的發病率比較高,其致殘率和致死率也比較高,預后較差,而腦血管介入治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恢復此類患者的腦細胞功能,降低了此類疾病的致死率和致殘率,是有效的治療此類疾病的治療手段。但是作為介入治療,患者對介入相關知識知道甚少,對手術的安全感很低,可能會在術前產生焦慮等不良情緒,影響臨床治療效果[1]。針對以上問題,本文選擇我院腦血管病介入治療患者,在介入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干預,觀察其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7年4月~2009年4月行神經介入治療的84例患者,將以上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44例,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齡38~75歲,平均(53.7±15.7)歲,其中急性腦梗死18例,頸動脈狹窄9例,顱內動脈狹窄13例,鎖骨下動脈狹窄4例。對照組4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40~76歲,平均(54.8±14.9)歲,其中急性腦梗死17例,頸動脈狹窄8例,顱內動脈狹窄12例,鎖骨下動脈狹窄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種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均經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的檢查并確診以及定位,兩組患者均符合神經介入治療的適應癥。兩組患者均在全麻或者局部麻醉情況下,經股動脈穿刺給予全腦血管造影或者選擇性血管造影,在明確病變部位情況下,根據患者的病變特點和病情性質,通過微導管,在導絲導引下,把相關藥物、球囊或者支架等置入病變部位。
1.3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神經介入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干預。由于患者在術前對介入知識等方面的了解甚少,可能會產出焦慮等不良情緒,需要進行心理干預。心理護理由專職的護士進行:①首先,護士與患者交談,建立兩者之間的信任關系,鼓勵患者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以及痛苦等,護士在與患者交談中了解患者產生焦慮的原因,而后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②讓患者在入院后盡快熟悉病房內的環境,可以在術前對手術室進行參觀,了解手術中用到的相關設備或者器械,向患者說明在手術過程中如何保證手術成功順利完成的,增加患者對介入的安全感;在講解手術的過程中可采用電教等形式,讓患者以及家屬觀看,消除患者及家屬對介入手術的疑慮。③讓患者心情放松,進行放松訓練,在專職護士的引導下,讓患者在術前采用深呼吸訓練,或者傾聽音樂以及漸進的松弛方法,讓患者進行心理放松,讓患者全身肌肉松弛,改變患者自主神經功能狀態,讓患者精神得到放松。
1.4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在干預前以及干預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對兩組患者的焦慮情緒進行評定,如果評定分數大于40分,說明患者存在焦慮情緒。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兩組患者干預后焦慮評分與干預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觀察組干預后評分與對照組干預后評分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干預前和干預后焦慮評分結果,見表1。兩組患者在干預前均存在焦慮情緒;兩組患者干預前焦慮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評分與對照組干預后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當機體遭遇到某種緊張事件的時候機體會產生強烈的心理反應,這些反應可通過神經內分泌的變化對機體的臟器機能產生影響,造成機體的生理功能紊亂[2]。在這些功能紊亂中,包括患者的情緒問題,嚴重的情緒障礙不利于疾病的治療和康復,心理干預能夠有效地穩定病人情緒,消除焦慮、抑郁等心理癥狀,同時也能改善軀體癥狀。在本組研究中發現,在腦血管介入手術治療前,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這些焦慮情緒多來自患者對手術的安全感等方面,所以需要臨床醫務工作者在術前設法消除患者的焦慮不良情緒,這樣才有利于手術進行和患者的康復。在本文結果中,通過護理干預,干預后患者的焦慮情緒得到顯著緩解,說明護理干預有助于患者腦血管介入治療患者的焦慮情緒,值得借鑒。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和干預后焦慮評分結果(±s)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和干預后焦慮評分結果(±s)
組別 例數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44 47.32±6.71 29.68±7.54對照組 40 46.98±5.32 41.21±6.75
[1]廖金娥.心理護理對神經介入治療患者焦慮抑郁狀態改善的影響[J].當代護士,2005,6(1):6-7.
[2]沈思媚,黃曉丹.心理疏導對冠心病病人介入治療術消除焦慮和心肌缺血的影響[J].衛生職業教育,2004,22(14):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