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
據WHO統計,冠心病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死亡原因,其中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占住院患者的絕大多數,而不穩定型心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屬于急性冠脈綜合征疾病譜,其病理基礎是斑塊破裂合并血栓形成,進而導致冠狀動脈血流阻塞程度急劇加重。收集我院應用低分子肝素聯合阿托伐他汀藥物治療UA患者,現將臨床觀察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04~2007年心內科收治的住院UA患者92例,符合按2000年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不穩定型心絞痛診斷和治療建議》診斷標準[1]。其中男性56例,女性36例;年齡36~65歲,平均49歲,入院前均未使用他汀類藥物及低分子肝素治療,并除外①嚴重肝、腎功能不全;②急性感染;③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患者。
1.2 治療方法 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6例:給予常規抗心絞痛藥物(硝酸脂類制劑、β受體阻滯劑,腸溶阿司匹林)治療;治療組46例,在此基礎上加用低分子肝素5000IU臍周腹部皮下注射,每12小時1次,連用7d,阿托伐他汀片(商品名稱:立普妥。生產企業:Pfizer Ireland Pharmaceuticals,由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分裝)7片/盒,10mg/d,po.所有患者入院次日清晨及治療2周后清晨抽取空腹靜脈血,測定血脂水平及血小板計數。根據觀察指標制定表格。
1.3 觀察指標 心電圖ST段恢復情況、心絞痛發作次數及間隔時間、治療期間有無出血傾向。心絞痛療效判定標準[1]進行對比。顯效:勞力型心絞痛改善大于Ⅱ級,靜息時心電圖恢復到正常或大致正常;好轉:勞力型心絞痛改善大于Ⅰ級,靜息時心電圖壓低的ST段在治療后恢復0.5mm以上,但未達到正常水平,主要導聯T波變淺25%以上或T波由低平變為直立;無效:勞力型心絞痛無改善,靜息時心電圖與發作前相同。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測定結果 兩組治療前后TC、TG、HDL-C、LDL-C比較見表1。應用阿托伐他汀類藥物的治療組,TC、TG、LDL-C相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均順利完成治療,臨床未發現不良反應。
2.2 臨床癥狀變化 見表2,3。
2.3 不良反應 治療組出現12人次臍周注射部位瘀斑,停藥后自行消退,所有患者均無其他部位出血。
2.4 實驗室監測 兩組患者用藥前后血小板計數及出、凝血時間均無明顯改變。
高血脂為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阿托伐他汀屬于HMGCoA還原酶抑制劑,是廣泛應用于臨床的公認的高效降脂藥物。多項研究證實,他汀類除調脂作用外,還有抑制炎癥、改善內皮功能、穩定斑塊、干擾血小板聚集和凝血等非調脂作用[2]。本文觀察結果治療組應用阿托伐他汀類藥物降脂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與所報道文獻相符,證實對UA患者早期應用阿托伐他汀類藥物可抑制斑塊炎癥反應、改善內皮細胞功能,且常規劑量使用是有效的和安全的;臨床上對UA患者的治療主張早期抗凝治療[3],以防止和減少病變部位血栓形成和擴展。低分子肝素的藥理作用:抗凝血因子Xa和抗凝血酶Ⅱa活性;促纖溶作用;影響血小板聚集;抗炎作用[4],且皮下注射吸收效果好,并對血小板的功能影響較小,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在2000年關于不穩定心絞痛診斷和治療建議中提出可采用低分子肝素替代普通肝素[1],且臨床治療效果治療組在心絞痛發作次數、間隔時間及療效判定明顯高于對照組。我科應用兩種藥物聯合治療UA患者,療效較明顯,臨床應用較安全,值得推廣。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測定結果(±s,mmol/L)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測定結果(±s,mmol/L)
注: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 P<0.01, P<0.05
項目 對照組(n=30) 治療組(n=30)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TC 6.53±0.4 5.72±0.5 6.31±0.72 4.37±0.31 TG 2.48±0.91 2.22±0.28 2.21±0.75 2.10±0.51 HDL-C 1.31±0.18 1.34±0.31 1.27±0.35 1.34±0.30 LDL-C 3.40±0.67 3.00±0.54 3.47±0.53 2.76±0.50

表2 心絞痛療效判定標準進行對比[例(%)]

表3 臨床心絞痛發作次數、間隔時間進行對比[例(%)]
[1]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并雜志編輯委員會.不穩定型心絞痛診斷和治療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0,28(6):409-412.
[2]史衛國.他汀類藥物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征的非調脂作用[J].中國急救醫學,2003,23(12):880-881.
[3]李凌,董建增,李莉,等.阿司匹林單用與聯用低分子肝素對不穩定心絞痛治療作用比較[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3,23(11):658-659.
[4]徐恩,陸雪芬.低分子肝素治療急性腦梗塞的療效和安全性的臨床試驗[J].中國醫學導刊,2003,5(3):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