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榮
眩暈是神經內科最常見的疾病表現,而周圍性眩暈由于其發作時短、眩暈程度重,在基層已逐漸變成內科的急癥,在短時間內控制患者的癥狀是內科醫生必須面臨的問題。為了觀察B-七葉皂苷鈉在周圍性眩暈中的治療作用,本文收集60例周圍性眩暈患者,其中30例用鹽酸陪他司汀聯用B-七葉皂苷鈉治療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有患者臨床表現均符合周圍性眩暈的診斷標準[1],行頸椎正側位片、CT或MRI排除了頸椎病和腔隙性腦梗死,并排除了心、肝、腎、腫瘤、內分泌及代謝性疾病。共選出符合條件的患者60例,男27例,女33例;年齡29~46歲,平均(38.6±7.4)歲;均突然眩暈,走路不穩,伴惡心、嘔吐36例(60%)例,伴有耳鳴、聽力改變者51例(85%),水平眼震18例(30%)。
1.2 分組 入選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A組),對照組(B組);治療組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齡(39.1±5.6)歲;對照組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37.1±6.2)歲,兩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1.3 治療方法
1.3.1 常規方法 2周為1個療程;優質蛋白、低鹽飲食;抗感染;激素;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1.3.2 治療組(A組) 30例,常規療法基礎上,靜點注射用B-七葉皂苷鈉(武漢愛民制藥廠,生產批號為:081202A)20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鹽酸倍他司汀20mg(國藥集團國瑞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473)+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均為每日1次。
1.3.3 對照組(B組) 30例,常規療法基礎上,靜點注鹽酸倍他司汀20mg(國藥集團國瑞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473)+5%葡萄糖注射液500ml,每日1次。
1.4 療效判定 主要根據患者的癥狀、體征的變化來判定療效,眩暈、走路不穩、惡心、嘔吐、耳鳴、聽力改變及水平眼震等癥狀、體征完全消失為治愈;癥狀、體征改善50%以上為好轉;癥狀、體征改善50%以下為無效。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見表1。治療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
2.2 顯效者癥狀緩解的時間比較 見表2。治療組癥狀緩解時間少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

表1 療效比較(例)

表2 兩組顯效者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眩暈是門急診最常見的主訴之一,由于其發病突然,患者痛苦而備受患者及家屬重視。對于首診醫師來說,盡快辨明眩暈的特點,對患者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療措施,對于緩解患者的病情、縮短住院周期,節約醫療資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眩暈分為中樞性眩暈和周圍性眩暈,周圍性眩暈是指前庭感受器及前庭神經顱外段病變引起的眩暈[1]。鹽酸倍他司汀具有擴張毛細細血管的作用,對內耳的毛細血管前括約肌有松弛作用,從而增加耳蝸和前庭血流量,消除內耳性眩暈、耳鳴和耳閉感,增加毛細血管通透性,促進細胞外液的吸收,消除內耳的淋巴水腫[2]。B-七葉皂苷鈉具有消腫、抗炎、抗滲出和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可預防腫脹形成,增加靜脈張力作用,可促進淋巴回流,從而使已形成的腫脹得以消除[2]。本文結果顯示,治療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癥狀緩解的時間也少于對照組,B-七葉皂苷納與鹽酸倍他司汀聯合應用可能具有協同作用,增強了改善內耳的血液循環、促進了淋巴液回流。筆者認為,在周圍性眩暈的治療中,B七葉皂苷納與鹽酸倍他司汀聯合應用,可取得很好的療效、減少住院時間。
[1]賈建平.神經病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80.
[2]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M].1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303,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