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露萌 郭進 林敏 張家永 蔡霞英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也是影響糖尿病預后的主要因素[1]。由于本病的反復遷延的病理特點,目前單純西醫臨床診治有一定的局限性。中醫中藥治療DPN的研究報道正日益被醫學界所重視。筆者在西藥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自擬益氣活血通痹湯治療DPN,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
1.1.1 西醫診斷標準 糖尿病按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糖尿病診斷標準。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斷:①四肢感覺異常,包括對稱或單側性肢體麻木,自發性疼痛,末端束縛感;②腱反射減弱或消失;③肌電圖檢查,運動神經(MNCV)和感覺神經(SNCV)傳導速度減慢;④足背動脈搏動正常;⑤排除其他神經疾患。
1.1.2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現代中醫神經病學》[2],消渴癥見肢體麻木、肢痛、神疲乏力,氣短懶言;自汗畏風,舌質暗,脈細澀或沉細無力等癥,辨證屬氣虛血瘀、脈絡瘀阻證。
1.2 排除標準 (1)年齡小于34歲或大于75歲者;(2)糖尿病合并酮癥酸中毒、嚴重感染、惡性高血壓患者、有足部潰瘍或壞疽者;(3)心力衰竭,合并有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對本藥過敏者;(4)排除其他原因所引起周圍神經病變;(5)未按規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斷者。
1.3 一般資料 50例病例均為我院中西醫結合科住院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25例和對照組25例。治療組男性12例,女性13例;對照組男性13例,女性12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病程等統計學處理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 兩組均采用基礎治療措施,包括控制飲食、運動、降血糖等,對照組運用維生素B1針100mg、甲鈷胺注射液500μg,肌肉注射每天1次;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自擬益氣活血通痹湯(黃芪30g、丹參15g、川芎10g、雞血藤15g、桑枝15g、木瓜10g、僵蠶10g、地龍10g、白芍15g)。血瘀偏重者加用桃仁10g、三七粉2g(沖服);氣虛偏重者可加太子參2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兩組均30d為1個療程。治療前后檢查尿常規、血常規,肝、腎功能。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效果比較(例)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m/s,±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m/s,±s)
注:本組治療前后比較,#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組別 正中神經(n=25) 總神經(n=25)MNCV SNCV MNCV SNCV治療組 治療前 41.0±0.82 38.2±2.89 37.2±3.32 35.9±3.14治療后 43.3±1.16# 41.1±3.54# 40.2±3.20# 38.7±2.16#對照組 治療前 40.5±1.4 37.6±2.98 37.4±3.56 36.1±3.47治療后 43.0±2.71#★ 40.6±3.10#★ 39.3±2.45#★ 39.2±2.44#★
1.4.2 療效判定 顯效:自覺癥狀明顯好轉,深淺感覺改善或恢復正常,腱反射明顯好轉或恢復,MNCV、SNCV較前增加3m/s以上或恢復正常;有效:自覺癥狀改善,深淺感覺稍有好轉,腱反射有好轉,MNCV、SNCV較前增加<3m/s;無效:癥狀無減輕,深淺感覺,腱反射無改善,MNCV、SNCV無變化。
1.4.3 觀察項目 肌電圖檢查腓總神經和正中神經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及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進行膝反射、腱反射檢查;詢問并記錄患者自覺癥狀。
2.1 臨床療效 治療組、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2.0%和64.0%,組間療效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表1)。
2.2 神經電生理檢查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表2)。
2.3 不良反應 治療組僅有1例患者出現口干,2例患者出現胃部不適,均癥狀輕微,未中斷治療。同時檢查尿常規、血常規,肝、腎功能未見明顯異常。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近年來發現本病與血管、代謝、神經營養因子、自身免疫、炎癥反應、氧自由基、損傷和遺傳因素有關[3]。現代醫學認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在糖代謝紊亂的基礎上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高血糖引起微血管受損,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導致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微血栓形成,造成管腔狹窄,又因糖尿病高粘血癥和神經組織缺血、缺氧及營養障礙,最終導致神經脫髓鞘損害。目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國內外尚無確切療法,西醫除積極控制血糖外,多采用B族維生素、血管擴張劑、鈣拮抗劑、醛糖還原酶抑制劑及神經營養因子等對癥治療,但效果欠佳;而且本病后期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身心健康,往往需要抗抑郁及心理支持治療。近年來中醫中藥治療DPN的研究得到的廣泛的關注。
糖尿病主要屬中醫學“消渴”范疇,但DPN在中醫古籍中無確切病名,根據本病的臨床表現和發病特點,尚可將其歸屬于“痹證”、“痿證”、“血痹”的范疇。消渴病日久,氣血津液虧耗,氣虛不能行血,血絡瘀滯,不通則痛;氣血無法運行至四肢末梢,則筋脈失養、肌膚麻木不仁。筆者認為本病屬本虛標實,氣虛血瘀是其關鍵病機,故確立益氣活血法為治療該病的根本法則。基于以上分析,結合長期的臨床經驗,我們擬定了益氣活血通痹湯,該方重用黃芪為君,黃芪乃補氣之圣藥,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取丹參、川芎,活血行氣,與白芍合用養血而不伐正;取雞血藤、桑枝、木瓜,舒筋活絡,且雞血藤尚有行血補血之功能;僵蠶、地龍,取其祛風通絡,但不傷絡、竄絡。本方思維縝密,圍繞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病機特點,諸藥合用,共奏益氣活血、舒筋活絡、通痹止痛之功。
本研究結果提示,益氣活血通痹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能顯著改善患者肢體麻木疼痛的臨床癥狀、有效提高DPN患者的生活質量,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具有較好的療效。治療組及對照組的臨床癥狀在治療前后均有顯著性差異,且治療組優于對照組;雖然在提高DPN患者感覺及運動神經的傳導速度方面,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目前考慮與觀察時間較短、藥物療程不夠有關,有待于進一步延長治療時間觀察驗證。
本方中藥的多靶點作用及其復方的協同作用可能是其臨床療效的作用機制。在現代醫學的基礎上結合中醫辨證論治,更好地將中醫中藥運用于臨床,進而達到提高臨床療效的目的。縱覽全方,配伍合理,效果良好,用藥審慎,適合DPN患者長期服用治療。
[1]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97.
[2]鮑遠程.現代中醫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9.
[3]林厚維,丁文龍.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的機理[J].解剖科學進展,2005,11(3):244-247,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