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如春
齲病是目前口腔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成為繼癌癥、心血管疾病之后第三大疾病,危害著青少年的健康。盡管各地的發病率不同,但發病率都比較高,有報道有些地方患齲病、牙齦炎的發病率達94.85%[1]。其主要表現為牙體齲壞,牙齦紅腫、疼痛,如果不及時治療和處理,病情繼續發展,可引起根尖周炎、牙周,進而會造成頜面部的炎癥及牙齒松動,甚至有些患者不能保留患牙,這給患者身心帶來很大的痛苦。因此,對于齲齒、牙齦炎進行早期預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非常重要的。為了解青少年口腔疾病發病情況和口腔健康狀況,為有針對性的進行口腔疾病的預防、制定口腔健康教育方案提供依據,筆者對本地青少年的口腔健康狀況進行了抽樣調查分析,現將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1.1 調查對象 本研究調查對象為城鄉常住人口中的15~20歲的青少年,采用分層、不等比、多階段、整群抽樣方法,共選取30個調查點,共抽取調查600名,其中男性330名,女性270名,其中城鄉各300名。
1.2 調查方法 調查內容為齲病和牙周炎的患病情況,詳細詢問患者口腔衛生習慣后,參照WHO所定標準[2],采用常規口腔檢查方法,用口鏡和探針行常規檢查,在自然光下進行并記錄受檢者齲病,牙周病的患病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x2檢驗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所有資料均在SPSS13.0軟件包上進行,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2 青少年牙周疾病的患病率調查結果

表1 青少年齲病的患病率調查結果
2.1 青少年齲病的患病率結果 青少年齲病的患病率調查結果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城市受檢的青少年中男性患齲率為57.7%,女性患齲率為59.2%,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鄉村受檢的青少年中男性患齲率為78.7%,女性患齲率為67.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城市和鄉村兩組的總的檢出率分別為58.3%和73.3%,統計分析顯示,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2.24,P=0.000<0.01)。
2.2 青少年牙周疾病的患病率 青少年牙周疾病的患病率調查結果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在城市組的受檢青少年中牙結石的男女性檢出率分別為6.86%和8.0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牙齦炎的男女性檢出率分別為2.29%和2.4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鄉村組的受檢青少年中牙結石的男女性檢出率分別為22.58%和15.1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牙齦炎的男女性檢出率分別為2.29%和2.4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城市與鄉村青少年牙結石的總檢出率分別為7.33%和19.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1.37,P=0.018<0.05),牙齦炎的總檢出率分別為2.33%和6.3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5.22,P=0.000<0.001)。
本抽樣調查中青少年的城市和農村的患齲率分別為58.3%和73.3%,要遠遠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37.35%)[3],考慮與如下因素有關:口腔衛生習慣不良,刷牙方法不正確,大多數的青少年由于患有不同程度的牙齦炎在刷牙時易出血,造成刷牙次數的減少和刷牙不徹底,導致齲齒的發生;飲食結果不合理,青少年大多習慣含糖量較高的食物,如餅干、面包、蔗糖等,改變了與牙齒發育有關的鈣、磷代謝,導致牙齒內部結構破壞,使年青的恒牙抗齲力下降,使患齲率上升。本調查中青少年患牙周疾病的患病率也較高,城市的牙結石及牙齦炎的發病率分別為7.33%和2.23%,農村的牙結石及牙齦炎的發病率分別為19.00%和6.33%,其重要臨床表現為齦乳頭肥大較為突出,緣齦及齦乳頭紅腫,質松軟,彈性差,觸之易出血,其發病原因可能與口腔衛生狀況差,青少年體內性激素水平的變化,牙齦沉積物刺激以及內分泌因素有關。青少年不能定期進行牙周的健康預防治療,從而使局部刺激因素,如牙石、牙垢、食物嵌塞等長期存在,而引起牙齦炎,在加之青少年時期牙齦黏膜內性激素水平增高,引起齦組織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淤帶;齦黏膜內前列E2生成增多,上皮角化和細胞再生能力下降,上皮屏障功能降低,對局部刺激的反應性增高,使原有的齦炎臨床癥狀加重。
青少年口腔衛生狀況不僅與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有密切的關系,還體現了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口腔衛生保健的需要也在逐漸增加。因此,青少年的口腔衛生保健應該引起社會和學校的重視和關注;將口腔衛生保健列入學校口腔健康教育中,從小學、中學,針對學生心理、生理特點,進行預防保健知識的宣傳,傳授正確的刷牙方法,養成并保持口腔良好衛生習慣,正確控制菌斑的方法,定期做口腔檢查,做好青少年的口腔疾病保健和防治工作,從而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能有效阻止齲病、牙周病的發生與發展。
本調查結果顯示,齲病及牙周病的檢出率農村高于城市,在農村中男性高于女性,這可能與生活水平及文化教育的程度有關,與城市里的青少年牙口腔健康知識的普及較好,自我口腔保健意識較強有較大的關系。在農村女性較男性對口腔衛生的關注要強,可能是造成女性患病率低的原因。
總之,目前青少年對口腔保健知識的認識還停留在較表淺的水平,口腔保健知識的宣傳教育,有待于我們口腔專業人員的進一步推廣。城鄉之間存在的差別同鄉村口腔專業人員較少,口腔保健教育少有關,希望加大鄉村口腔宣傳教育的力度,更需呼吁社會對口腔保健教育的重視。
[1]顧長明,何紅,張輝,等.口腔預防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0-56.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Oral Health Surveys:basic methods[S].4thed.Geneva:WHO,1997:1-21.
[3]何冰冰.715名青少年口腔健康狀況的調查[J].實用醫技雜志,2005,12(7):1962-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