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喆
(北京市順義區醫院,北京 101300)
小兒肺炎喘嗽是小兒常見的肺系疾病,以發熱、咳嗽、氣急、鼻煽為主要癥狀,重者涕淚俱閉,面色蒼白發紺。本病多由感受外邪,郁閉肺絡所致。全年皆可發病,冬春兩季多發,好發于嬰幼兒。本法以止咳貼外敷治療小兒肺炎喘嗽,取得滿意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80例患兒均為我院門診患者,符合《中醫兒科學》中肺炎喘嗽診斷標準[1]。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0例中,男17例,女23例,年齡最大14歲,最小18個月;對照組40例中,男19例,女21例,年齡最大12歲,最小3歲。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采用西醫常規和中醫辨證治療。治療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加以紅外止咳貼穴位貼敷。選用武漢天門文文醫電有限公司生產的紅外止咳貼,其主要成分為白芥子。用鮮姜片在天突、膻中、雙側肺俞4個穴位處擦拭,以局部皮膚微紅為度,將止咳貼揭去保護膜貼在穴位處即可。每日4~6h,連續6d為1個療程。
3.1 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喘咳平息,聽診兩肺啰音消失,X線檢查肺部病灶吸收;顯效:喘咳明顯減輕,聽診啰音基本消失,X線檢查為肺炎恢復期;有效:咳喘減輕,肺部羅音減輕,肺部X線檢查仍有陰影;無效:咳喘癥狀無改善。
3.2 結果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小兒肺炎喘嗽是兒科常見病,多發病。患者多以發熱,咳嗽,氣急為主要癥狀,本病冬春兩季多發,發病較急,相當于西醫的支氣管肺炎,間質性肺炎。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為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生機蓬勃,發育迅速;發病容易,傳變迅速;臟氣清靈,易趨康復。肺炎喘嗽發病責之于肺,病因多為痰阻,有“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之說,由外感風寒、風熱之邪,侵襲肺絡,肺失宣降,釀津為痰;或飲食失常,食積停于中州,積而成痰,痰阻氣道,痰隨氣升而成。
穴位外敷治療喘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較好的療效[2]。經絡是運行氣血,溝通臟腑和表里上下的路徑;腧穴是經氣匯聚于皮肉筋骨的部位。外敷藥物借助腧穴透入肌膚,激發經氣,疏通經絡,平衡陰陽,從而調理氣血,促進臟腑功能恢復。天突穴為任脈腧穴,具有止咳化痰、清利咽喉之功。膻中穴為任脈腧穴,八會穴之氣會,功在寬胸利肺、理氣通絡。肺俞穴為足太陽膀胱經腧穴,肺背俞穴,膀胱經主一身之表,有衛外御邪之功,肺背俞穴亦是肺臟經氣輸注背部的腧穴,具有調補肺氣之功效。
止咳貼主要藥用成份為白芥子,具有溫肺化痰、利氣散結之功。《本草綱目》謂之:“利氣豁痰,除寒暖中,散腫止痛。”《本草經疏》曰其“能搜剔內外痰結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現代研究表明:白芥子水提取物具有良好的祛痰作用,炒白芥子醇提取物小劑量組具有顯著的鎮咳作用,炒白芥子石油醚提取物具有平喘作用[3]。生姜性溫,溫經通絡,用生姜擦拭皮膚,利于藥物透過肌膚為人體吸收。另生姜提取物亦有鎮咳,抗過敏作用[4]。
本法通過穴位刺激作用,又經穴位吸收藥物,局部取穴與辨證論治相結合。穴位貼敷為透皮制劑給藥方式,可最大程度上避免肝臟首過效應和胃腸道干擾,較易維持穩定的血藥濃度,提供較長的藥物作用時間。止咳貼外敷操作簡單,臨床護理只需觀察局部皮膚變化,防止過敏及起泡,在貼敷過程中無痛苦,無毒副作用,患兒及家長均較易接受。
[1]王萍芬.中醫兒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2.
[2]蔡行平.穴位貼敷治療哮喘證型與療效相關性研究[J].中醫藥學報,2009,37(2):63-64.
[3]張學梅,劉凡亮,梁文波,等.白芥子提取物鎮咳、祛痰、平喘作用研究[J].中草藥,2003,34(7):635-637.
[4]王錦鴻.新編常用中藥手冊[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