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生

GDP總量已達世界第三的中國,下一步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什么?在筆者看來,主要的挑戰不是來自外部政治壓力,不是來自國際競爭,也不是來自技術與市場封鎖,而是來自于中國的內部問題,尤其是不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方式。
理論上,中國早已接受了相關概念。1992年聯合國提出并通過了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之后,中國于1994年就批準了國家級可持續發展戰略,并在1997年十五大期間將之作為中國的發展戰略。
但遺憾的是,從那時至今的10多年來,中國經濟卻一時難以擺脫西方國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轍。同時,由于人口數量巨大,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規模比發達國家的更大,目前面臨的問題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比如,成為“世界工廠”可能是中國參與全球化進程最現實的方式,這既可以看成是中國經濟的成功之處,也把中國推到了一個尷尬的境地:中國必須滿世界找油找礦,才能維持“世界工廠”的巨大胃口!但這樣做的代價是,我們承擔了其他消費國家的環境與資源破壞代價,忍受了較長時間的低福利。
這種不可持續的模式不僅加大了中國當前發展的成本,而且會削弱中國未來參與全球競爭的能力。對比發達國家可以看到,在中國近年高速但粗放增長的同時,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悄悄完成了發展方式的調整,建立起了未來避免資源與能源約束的經濟模式。
全球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的一項研究表示,到2030年,全球能源需求將較2005年增長約35%,其中,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快速增長將使其2005至2030年間的能源需求增長約65%;而發達國家這段時間的GDP雖然平均增長50%以上,但其能源需求預計將持穩。
英國能源和氣候變化部日前也公布,2009年英國能源消耗總量也出現下滑,石油需求下降4.5%,天然氣需求減少7.5%。可再生能源占總發電量的比例增至7.5%。凈二氧化硫排放量較2008年水平減少9.75%,至4.81億噸,較《京都議定書》設定的減排基準1990年水平下降了19%。
這些數據說明了一個重要事實:歐洲許多國家在發展方式上已經有長足的進步,它們在維持很高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同時,能源消耗卻不斷地下降。歐洲國家的這種變化不應等閑視之,而應該被看成是完成了在未來經濟競爭的能力準備。
中國與歐洲國家之間的這種能力消長,其影響非常廣泛。從戰略角度來看,真正的問題在于今后對世界經濟的控制權!歐洲國家的經濟對能源的消耗降低到一定程度,就擁有了主宰這個世界的權力。中國經濟需要進口石油嗎?可以賣給你,但石油要漲價,而且是天價!未來石油每年漲價70%-100%不是沒有可能。在這種時候,成功實現了能源消費轉換、掌握了新能源利用、經濟體系對能耗信賴低的國家,就有了相對的戰略優勢,有了對世界經濟的掌握能力。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如果不轉變,那就是這樣的結局,未來的發展就被掌握在人家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