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奉能 胡 英
(山東省章丘市中醫醫院,250200)
糖尿病胃輕癱(DGP)是由于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引起胃排空障礙所致的以胃脘部脹滿、惡心或嘔吐,食欲不振及早飽、噯氣吞酸為主要癥狀的臨床癥候群。筆者2005年3月~2008年4月采用疏肝和胃法治療該病,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96例患者均來自本院門診和住院病人,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1]并符合DGP的診斷標準:①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②食后早飽、腹脹、惡心、嘔吐、噯氣等癥狀2項以上,持續4周以上。舌質紅或淡紅,苔薄白,脈弦。③X線鋇餐檢查,胃內有潴留胃液及食物殘渣,胃擴張,胃蠕動減弱或消失,并排除胃部占位、潰瘍、幽門梗阻等疾病。排除血糖未控制及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8例,男18例,女30例;年齡42~64歲,平均 52.28+6.14歲;糖尿病病程6~21年,平均6.1+1.3年;胃輕癱病程1~9個月,平均 4.8+1.4個月;合并冠心病9例,腎病2例,眼底病變1例,高血壓病 9例,高血脂 6例。對照組48人,男20例,女28例;年齡41~65歲,平均51.23+6.23歲;糖尿病病程5~22年,平均 5.8+1.2年;胃輕癱病程1~8個月,平均4.7+1.3個月;合并冠心病8例,腎病1例,眼底病變1例,高血壓病8例,高血脂7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合并癥等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在原來合理運動、飲食控制及應用降糖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如下治療。
治療組基本方:柴胡10g,茯苓12g,枳殼10g,當歸10g,白芍 15g,白術12g,百合30g,臺烏藥9g,白及10g,甘草6g。胃脘部脹痛者加厚樸9g,蓽澄茄10g;食后即脹滿者加炒谷芽、麥芽各 10g,砂仁 6g;惡心、嘔吐者加半夏10g,陳皮10g;反酸甚者加煅烏賊骨30g,蒲公英10g;納差者加雞內金9g,神曲10g。上述藥物每日1劑,水煎濃縮劑200ml,分2袋裝(本院制劑室制),分2次服用。
對照組口服快力(枸櫞酸莫沙必利,魯南制藥生產),每日3次,每次5mg,每餐前30min服用。
兩組治療周期均為4周1個療程,治療期間停用其他影響胃腸功能的藥物。
療效判定標準[2]:顯效:自覺癥狀完全消除,X線鋇劑檢查胃蠕動正常;有效:自覺癥狀中胃脘部脹滿、惡心或嘔吐、食欲不振、早飽、噯氣、吞酸等 6個主要癥狀消除3個以上,X線鋇劑檢查胃蠕動明顯改善;無效:自覺癥狀及X線鋇劑檢查胃蠕動無改變。
結果:治療1個療程后治療組48例,顯效 16例,有效28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 91.7%;對照組48例,顯效7例,有效32例,無效 9例,總有效率 81.3%。兩組總有效率經統計學處理,P<0.05,有顯著性差異。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血糖、血清果糖胺(FMN)比較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血糖 、FMN 比較 (mmol,ˉx+s)
不良反應:治療組有3例出現腹瀉、腹痛。1例出現皮疹。癥狀均較輕,未停藥。對照組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患者,男,62歲,2007年4月9日初診。患者有糖尿病史11年,去年在我院眼科確診為糖尿病并眼底病變。一直應用胰島素治療,血糖控制在5.8~7.1mmol/L。此次就診主要表現為:腹脹伴反酸、噯氣9個月,進食后明顯,曾服用奧美拉唑及嗎丁啉、健胃消食片等藥物治療,初始癥狀能稍緩解,后癥狀逐漸加重,甚時進食后即吐,吐后則舒,脹甚時連及兩脅部,心煩易怒,大、小便正常。舌質紅,苔黃膩,脈弦。鋇餐示:胃內有潴留物較多,中度胃擴張,胃排空遲緩,余未見明顯異常。治宜疏肝和胃。處方:柴胡10g,茯苓12g,枳殼10g,當歸10g,白芍15g,白術 12g,百合 30g,臺烏藥 9g,白及 10g,烏賊骨30g,黃連6g,半夏10g,甘草6g。7劑,每日 1劑。二診患者嘔吐消失,腹脹、反酸、噯氣好轉,睡眠稍差。上方減半夏,加生牡蠣30g,繼服14劑。三診時除進食后稍感腹脹無其他不適,舌質淡紅,苔薄白,上方去烏藥、黃連,繼服7劑善后。隨訪半年未再復發。
DGP是糖尿病的一種慢性并發癥,中醫文獻無糖尿病胃輕癱的病名,根據其臨床癥候表現本病應屬于中醫“痞證” 、“嘈雜” 、“反胃” 、“嘔吐” 、“呃逆”等范疇 ,是糖尿病患者常見并發癥之一,但臨床治療效果欠佳,主要病因目前不清楚,多數專家認為可能與長期糖尿病引起的迷走神經傳導障礙,胃腸激素失調,胃微血管病變等有關。西醫多用胃腸動力藥治療。筆者采用疏肝和胃法治療往往療效滿意。探求中醫病因病機多因情志不遂、飲食失調而致肝木郁而不舒,氣機失于條達,木勝克土,影響了脾的運化、升清、散精及胃的受納、腐熟功能,水谷精微和水液不能正常輸布而停聚于中焦,致使中焦氣機郁滯而成痞,病機總以氣機郁滯為主,后終致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故治療以疏肝和胃為主,藥用柴胡、枳殼、烏藥、百合等疏肝解郁,調暢氣機;茯苓、白術健脾和胃;當歸活血養血,改善胃微循環;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疏肝和胃之功。《血證論?臟腑病機論》云:“木性主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設肝之清陽不升,則不能疏泄水谷,滲泄中滿之日在所不免。”現代藥理研究,柴胡、枳殼可促進胃平滑肌收縮[3],烏藥、百合有胃腸順向性蠕動的作用;茯苓、白術等對胃黏膜屏障有保護作用。疏肝和胃法對治療DGP患者有顯著療效,且臨床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
[1]陳灝珠.實用內科學.第1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026.
[2]宋恩峰,張湘云,劉俊.辨證治療糖尿病胃輕癱臨床研究.中國中西醫結合脾胃雜志,2000,8(4):207-208.
[3]孔增科,周海平,付正良.常用中藥藥理與臨床應用.赤峰: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9.